庄子:心游无何有之乡,神驰于六极之外,便是逍遥之境界。

庄子是否是一个达到逍遥境界的人(让人生奢求的逍遥)(1)

庄子的《逍遥游》中有这样一句话:“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意思就是说:因此,至德之人无我,神人不求立功,圣人无须立名。

何为“至人,神人,圣人”?就是能够游于天下之外,存在于道的逍遥境界,而理想状态就是:心中无功、无名、无己

无功:不认为自己为社会做了什么,不贪图外界肯定;无名,不会向社会索取什么,不贪图虚名;无己:真正的超越自我,没有了物我的区别,让自己凌驾于万物之上,达到一种真正的逍遥,这也是一种“无为”的智慧和状态。

让心游无何有之乡,让神驰于六极之外,顺应自然,无心而治,天下自然大至,人生也自然大治。

庄子是否是一个达到逍遥境界的人(让人生奢求的逍遥)(2)

不管是个人治身还是君王治世,问题的矛盾根源就是在于自己主观的妄为。

人的认知有一个最大的局限性,就是总以自己的认知为主导,但是殊不知,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大自然面前,在天道面前,其实都是微不足道的尘埃,更何况人的主观意识呢。

一个人身处于俗世之中,妄想靠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左右外物时,而人生的痛苦、问题、灾祸也有了源头。而庄子的“逍遥”就是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符合万物规律而达到的人生境界。

庄子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天根游到殷阳,来到蓼水岸上,正好遇到了无名人,问道:“请问治理天下有什么方法?”

无名人说:“走开,你这个鄙陋的人,为什么问这样不愉快的问题,我要和造物者结伴遨游,游够了就要像鸟一样乘着轻盈清虚的气流飞出天地四方之外,畅游于无何有的地方,歇息于广阔无边的旷野,你为什么拿治天下的话来扰乱我的心?”

天根再三请教,无名人又说:“保持本性,无所修饰的心境,交和形气于清静无为的方域,顺应事物的自然没有半点偏私,天下也能得到治理。”

庄子是否是一个达到逍遥境界的人(让人生奢求的逍遥)(3)

这一篇章就是庄子对于使用“有为”之道治理世界的排斥,来强调“无为”的轻盈状态,就是保持本性无所修饰。

庄子认为君王统治天下时,经常用仁义来哗众取宠,笼络人心,但是事实上,这样的以仁义治世的举止,只能在短暂时间牵制人心,而且容易使天下大乱,并不能给天下一个太平,反而是一种背道而驰。

而反之,以无为之道治世,才能够真正的达到一种顺应自然,以无为达到大为,也正是因为清静无为,无私无欲,而让天下大治。

对于我们来说,修身正道也是同样的道理,若是能以无为修身正心,人生自然能够清静无为。

庄子是否是一个达到逍遥境界的人(让人生奢求的逍遥)(4)

所以《道德经》中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身处俗世之中,想要治理天下而又主观妄为,我看他根本达不到目的,天下是大自然神奇造化之物,是不能凭主观意愿去改变和施为的,否则必定会失败。

一切不以主观意识妄为,即便是自认为好的出发点也不建议参与其中,因为过于主观的意识,在某一些层面不会让事情越来越好,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糕。

白岩松老师说:“最糟糕的人生,就是没有智慧,但是勤奋的人。”

因为他勤奋、妄为,但是没有以“大智若愚”的智慧为基础,这就会让自己的人生越来越糟糕。

非常辛苦,人生过得非常劳累,但是最后的结局却越来越背离根本,就好像刚开始自己追求的是幸福的那一个点,但是最后却发现离那个点偏离的越来越远。

庄子是否是一个达到逍遥境界的人(让人生奢求的逍遥)(5)

所以顺应自然之态,找到生命中应该顺应的规律,这就是智慧。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