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面的系列文章,是老街学习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学习记录和一点心得。说到元好问,很容易联想到这首《题遗山诗》: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这首诗,是清代诗人赵翼对于元好问一生的评价。

赵翼(1727年—1814年),字云崧(一作耘崧),号瓯北,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他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赵翼也有论诗绝句五首,今天,我们欣赏一下这五首诗。

论诗赵翼其三注音版(赵翼论诗五首讥讽道)(1)

一、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赵翼也有论诗五首,不想元好问对于前辈诗人进行点评,而是对于诗歌创作的普遍现象,进行了论述。

例如第一首,其实就是说了作诗要注意创新: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这首诗只有第一句的“钧”不太好理解。“钧”,指制陶器所用的转轮。第一句意思是,诗人眼中的一切(自然与社会),都是不停地运转与发展的。

在这个发转和运转地过程中,或者天然而成,或者人工巧匠努力去实现创新。

然而,即使预支五百年后的新意去创作,到了千年一首又会觉得陈旧了。

论诗赵翼其三注音版(赵翼论诗五首讥讽道)(2)

二、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第二首诗,承接第一首而来,不过这里提到了两个人物: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即使李白杜甫的佳作,经过历代人传诵,到了今天也不再觉得新鲜。前两句的含义与第一首的最后两句相似: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

这首诗与第一首的区别是,举了李白杜甫两个例子。这是对于后人作诗提出了鼓励,即使李白杜甫又怎样,到了今天,也已经陈旧。

王国维说:一代又一代之文学;赵翼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每个时代应该有每个时代的诗人与声音。

这里我们很容易想到鲁迅的一段话:

来信于我的诗,奖誉太过。其实我于旧诗素未研究,胡说八道而已。

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此后倘非能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太圣”,大可不必动手。《致杨霁云》

鲁迅虽然如此说,但是他自己其实并没有停下自己作诗的笔:

然而言行不能一致,有时也诌几句,自省殊亦可笑。玉谿生清词丽句,何敢比肩,而用典太多,则为我所不满,林公庚白之论,亦非知言;惟《晨报》上之一切讥嘲,则正与彼辈伎俩相合耳。《致杨霁云》

林庚白将鲁迅作诗与李商隐对比,信中提到“来信于我的诗,奖誉太过”等等,都是指别人对于鲁迅旧诗的赞许,鲁迅所谓“大可不必动手”,其实是一种自谦而已。

赵翼同样如此,他并不认为后人不如前人,他在《瓯北诗话》中,就对于吴伟业、查慎行大加赞赏:

故梅村后,欲举一家列唐宋诸公之后者,实难其人。惟查初白才气开展,工力纯熟,鄙意欲以继诸贤之后,而闻者已掩口胡卢。不知诗有真本领,未可以荣古虐今之见,轻为訾议也。《瓯北诗话》

论诗赵翼其三注音版(赵翼论诗五首讥讽道)(3)

三、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无论是诗歌,还是戏剧、建筑等等艺术形式甚至某一种行业,都会有人云亦云的现象。因此赵翼讽刺道: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欣赏旁人作品,判断一件事情,要靠自己去观察和思考。但是在文艺界,常常看到信口雌黄的事情。

雌黄,古人常用雌黄涂改文字,故称乱改、乱说为妄下雌黄和信口雌黄。例如周密 《齐东野语·著书》:“近世诸公,多作考异、证误、纠繆等书,以雌黄前辈”。

矮人看戏,除非挤到第一排,否则啥也看不见,只能附和身边人说短论长。赵翼还有一首《闲居读书》诗,写得更有趣:

后人观古书,每随己境地。譬如广场中,环看高台戏。矮人在平地,举头仰而企。危楼有凭栏,刘桢方平视。做戏非有殊,看戏乃各异。矮人看戏归,自谓见仔细。楼上人见之,不觉笑喷鼻。

今天欣赏古诗,有多少是矮人看戏呢?每天上网,经常看到今人评价他人作品,也有很多信口雌黄、矮人看戏的现象。

四、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作诗,是需要天分的。因此赵翼说: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小时候学说话(学文章学诗歌),总感觉表达不清自己的意思(词不达意)。当时认为,是自己下的功夫太少。俗话不是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是不是真这样呢?

到老了,发现追求了一生也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无论怎么努力也达不到人家的水平。才知道有些事情不能强求,三分靠自己的努力,七分在于天赋。

陆游也有另一首说法: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力。

只是,天成的文章,也需要妙手去偶得。得到文章不仅仅靠运气,成为妙手,需要天赋。

不过,并不是说没有天赋,就不能作诗了,难道大家都要和李白杜甫比肩吗?

五、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前两句诗,与第四首的前两句用法相似,都是指自己未能达到一种目的,因此自我否定:

诗解穷人我未空,想因诗尚不曾工。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

诗解穷人我未空,第一句句法独特,不太好理解。正常顺序应该是这样,解(理解、知道)诗(能够)穷人(令人穷困),然而我未(我没有)空(放空,接受)。诗令人穷困,然而我偏偏不认可这种说法。

诗穷而后工,是欧阳修评价梅尧臣的话,出自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 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梅圣俞诗集序》

想因诗尚不曾工,我认为,我的诗不好,大概是我水平还不够,还需要继续磨练。

熊鱼自笑贪心甚,既要工诗又怕穷。《孟子·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熊鱼我都想要,既要作诗好,也想要荣华富贵,自己也笑话自己太贪心了。

论诗赵翼其三注音版(赵翼论诗五首讥讽道)(4)

结束语

二人有相同点,都是因为对于当时文坛不满才发声。

赵翼的论诗,与元好问也有不同。元好问论诗点评了很多古人,臧否之间,表达了对于求雅求诚的正体诗歌的追求。

赵翼短短五首诗,主要提出了诗歌要有自己的观点,反对模拟,反对崇古非今,要勇于创新。

写自己的真性灵,反映时代的新内容,是赵翼关于“性灵说”的主张。

@老街味道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总结篇:谁是诗中疏凿手?书生技痒爱论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