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卫生健康局、武汉大学先后通报了武汉大学出现一例霍乱病例的相关情况霍乱是我国法定报告的甲类传染病,被业界视作仅次于鼠疫的“二号病”,其主要危害在于会导致患者短时间内频繁腹泻、快速脱水进而死亡“得益于多方面原因,本次疫情出现大规模传播的可能性非常低”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阚飙说,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霍乱来袭?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霍乱来袭(霍乱别乱)

霍乱来袭

7月11日,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卫生健康局、武汉大学先后通报了武汉大学出现一例霍乱病例的相关情况。霍乱是我国法定报告的甲类传染病,被业界视作仅次于鼠疫的“二号病”,其主要危害在于会导致患者短时间内频繁腹泻、快速脱水进而死亡。“得益于多方面原因,本次疫情出现大规模传播的可能性非常低。”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阚飙说。

霍乱的潜伏期为数小时至5天,通常是2~3天。因此,未来几日是观察此次武汉大学霍乱疫情发展的重要时间窗口。“得益于多方面原因,本次疫情出现大规模传播的可能性非常低。”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阚飙说。

在当今医学条件下,只要及时科学补液并辅以其他恰当治疗,霍乱患者可转危为安。目前,已有用于预防霍乱的口服灭活疫苗。

截至目前,人类历史上有记录的霍乱全球大流行共发生过7次,且当下仍处在第7次大流行期。进入21世纪后,我国霍乱疫情表现出持续且相对稳定的低水平流行,尤其近几年,每年报告病例不足20例。

霍乱这一古老的传染病不断呈现新特点,非产毒霍乱弧菌引发疫情就是其中之一。除了强化食品、饮用水监管,肠道门诊也发挥着重要的监测哨点作用。

大规模传播几无可能

7月11日,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卫生健康局、武汉大学先后通报了武汉大学出现一例霍乱病例的相关情况。通报过后,公众关心的是,后续是否还会出现新病例?是否会大规模传播?导致疫情的病原体来自哪里?

“不排除出现新病例的可能,但目前判断不会出现大规模的霍乱疫情。”在阚飙看来,上述结论基于多方面分析。首先,霍乱疫情控制的及时性与力度是很大的。其次,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大大限制了霍乱的传播。从传播途径上看,霍乱为经口传播,是通过食用被霍乱弧菌污染的食物或水继而感染霍乱弧菌。但当前,这种传播途径的机会不断减少。

“没有卫生厕所,没有自来水,这就是为何霍乱能够大规模传播的重要原因——没有把排泄物处理和饮用水隔离开来。而在现代化的城市,下水道是相对封闭的系统,污水经过处理,自来水都是经过消毒处理的,霍乱的传播途径因此受到了极大限制。”阚飙说,从这一角度看,全球霍乱目前流行较为严重的地区往往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比如非洲的部分国家,安全食物和安全用水难以保障。

20世纪60至80年代,我国农村地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食品和饮用水安全得到了极大改善,加之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行改水改厕,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强化了厕所革命,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霍乱大规模传播的条件。“目前,我国大部分霍乱疫情都呈现零星散发的态势。”阚飙说。

“霍乱弧菌是霍乱的病原体,根据菌体表面抗原成分的不同分出200个以上的O血清群,目前仅发现O1群霍乱弧菌可引发全球大流行,O139群引起了亚洲部分国家的暴发流行。”阚飙说,回溯历史,有记载的霍乱暴发流行至今,已发生了7次霍乱全球大流行,且每次均从亚洲开始,再扩散到其他大陆并延续多年。“第7次起于1961年,由O1群埃尔托生物型引起,并在当年传入我国,目前全球仍处在第7次大流行期,我国除西藏无病例报告外,其余各省(市、区)均有疫情发生。1993年开始,我国部分地区也相继发生O139群霍乱的局部暴发与散发。随后出现了两个菌群混合流行的局面。”

从目前公布的情况看,此次武汉大学霍乱疫情的血清学凝集试验为O139群阳性,毒力基因阴性。“这意味着霍乱弧菌致病力较弱,战斗力不强,进而降低了大规模传播的可能性。”阚飙表示,从我国近些年发生的霍乱疫情看,毒力基因阴性的霍乱弧菌在人群中的偶然感染,如聚餐中因食用了带菌的水产品造成暴发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情况下扩散范围相对有限。

古老传染病的新特点

“公众对霍乱闻之色变,这一点完全可以理解。”阚飙说,霍乱主要危害在于可导致患者短时间内频繁腹泻且快速脱水,最严重时,每小时的腹泻失水量可高达1升。人在这种状态下会导致电解质紊乱、代谢酸性中毒乃至死亡。“如果短时间内连续出现腹泻,尤其出现无痛性水样腹泻或稀便,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虽然很凶险,但公众不必过于恐慌。”阚飙说,通过及时就医、科学补液,霍乱患者可转危为安。此外,预防霍乱主要是“把好一张口”,防止病从口入,尤其是饮食和饮水卫生,做到“五要”“五不要”,即饭前便后要洗手、买回海产要煮熟、隔餐食物要热透、生熟食品要分开、出现症状要就诊;生水未煮不要喝、无牌餐饮不光顾、腐败食品不要吃、暴饮暴食不可取、未消毒(霍乱污染)物品不要碰。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霍乱疫情表现出持续且相对稳定的低水平流行。“近20年来,我国霍乱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阚飙说,一是由第7次霍乱大流行克隆群菌株引起的病例和暴发持续减少;二是出现O1群霍乱弧菌新克隆群,甚至引起暴发,例如,2017年部分地区出现一类新的霍乱弧菌克隆群所致感染,绵延几年,在多地引起散发和暴发;三是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引发的暴发事件屡有报告。

“其中,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引发的暴发事件值得关注,这也是霍乱这个古老传染病在近些年呈现的新特点。”阚飙说,比如前几年在广东发现O5群引发的疫情,“这也是我国霍乱监测能力提升的一个表现,不但发现少见的问题,分离到病原菌,还对基因组进行了分析,由此陆续发现了波及面还不广的一些新菌株和新动向”。

让监测的触角更灵敏

“在强化食品安全和饮用水监管的同时,也要加强可能滋生霍乱弧菌的环境和水产品养殖的监测。”阚飙坦言,霍乱弧菌经水和食物传播,没有或缺少干净的水和卫生的环境是该病传播的主要原因。“沿海水域、河口和内陆河流、湖泊等自然水体,在当前一些霍乱流行地区,是容易被致病霍乱弧菌污染的自然环境。在自然水体中,霍乱弧菌依附浮游生物生存,监测研究发现霍乱的暴发流行与气候和水温、浮游生物的繁殖有高度的关联。在我国,这些水域同时也分布着海水、淡水产品养殖基地。这些水体中以及水产品携带的产毒霍乱弧菌在人群霍乱的发生和传播中发挥作用。”

因此,尤其在霍乱高发地区和流行时期,加强霍乱环境水体和水产品监测可提供环境污染危险性的评价及对传播溯源的分析,为制定霍乱防控对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监测环境水体霍乱弧菌的污染情况还可起到早期预警的作用。

当监测到霍乱弧菌,疾控系统的实验室也会进行快速鉴定以及深入的分析,包括血清群和是否携带毒素基因的鉴定,以及开展基因组学的测序分析,用于鉴别是否是能引起大流行的菌型、是否是新的菌型,以及用于溯源和传播链的分析等。

其次,建立和执行肠道门诊制度,是霍乱防控中的一项重要举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主任医师李兴旺表示,肠道门诊又称腹泻病门诊,早期是为及时发现霍乱病例而建立的,专门诊治急性腹泻,对腹泻病的隔离治疗和疫情控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每年夏秋季,各地均要求各级医院建立、健全肠道门诊,在加强经常性腹泻病诊治的同时,严密搜索霍乱病例,及时发现和隔离霍乱病例,控制交叉感染。

相关专家表示,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是医疗机构预防传染性疾病的第一道防线,如何科学合理地配置人力、规范设置,是医院敏感发现传染病、预防传染病扩散的重要工作内容。发热门诊和肠道门诊的工作和管理日趋常态化,但其工作量随着季节和疫情的发生而变化。医院可以科学合理地配置人力,根据季节和当地传染病流行情况及时增减人员、物资的配置。这样既可以优化人员使用,又可以保证传染病快速和敏感发现的保障能力。

记者手记

让传染病防控警钟长鸣

从不久前的猴痘疫情,到近期的南方流感,再到当下武汉大学出现的霍乱病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有关传染病的新闻总能牵动公众的心,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但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前,传染病的社会存在感却在持续下降。这主要原于过去40余年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发展,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诸多突破,这些都促使我国公共卫生事业不断发展。鼠疫、疟疾、狂犬病等曾经肆虐华夏大地的传染病由此偃旗息鼓,加之近10年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人数快速增加,让人们产生了“慢性病成为主要对手,传染病已无须多虑”的错觉。

事实上,传染病从未走远。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中,除了天花等极少数对手外,大部分仍处于缠斗中。以霍乱为例,全球仍处在第7次大流行期,我国近20年霍乱疫情虽处于低水平流行但仍持续存在。我国目前仅法定报告的传染病就有40种,因此,传染病防控绝没到可以松口气、歇歇脚的时候,稍有放松,便可能会招致灾祸。

因此,传染病防控警钟长鸣至关重要,而要实现这一点,除了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人才培养等举措外,持续提升公众的防控意识同样重要。新冠肺炎疫情已经让人们深刻体会到了“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内涵,体会到了“疫情防控没有人是旁观者”的意义所在。相关部门应抓住这样的机遇,将传染病防控的科普宣传声势做大,并持续下去。

采访中,记者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必须强化校园传染病防控的科普宣教工作。这一方面是因为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从小培养相关防控意识和能力极为必要;另一方面,校园是暴发传染病疫情的高危场所,结核病、流感、艾滋病……从近些年发生情形看,校园已成为很多传染病疫情的“放大器”。这就需要卫生健康部门和教育部门联手,将传染病防控的相关知识纳入学时教育。只有将科普宣教制度化,校园传染病防控方能持续下去,效果也才能得以逐渐显现。

文:健康报记者 张磊

来源: 健康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