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左、李、张被誉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前三位都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发家致富”的,唯有张之洞靠的是慈禧对他的宠信,以清流领袖外放督抚。张之洞之所以成名,其主要贡献还是在洋务运动方面。

张之洞一位晚清难以评价的名臣(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的骂声最少)(1)

还有一点不同的是,曾、左、李三人名满天下之时同样也谤满天下,曾国藩在天津教案事件上留有污点;左宗棠没出道就被说成是“天下第一劣幕”;而李鸿章就更有争议了,被骂为卖国贼。可纵观张之洞的一生,好像负面新闻并不多。说得好听一点,是张之洞懂得为官之道,说得难听一点,就是他太注重名声,过于爱惜羽毛。

李鸿章曾说张之洞“书生之见”,这话说得含蓄。他的一生有几个关键词可以概括:工于心计、精于权谋、敏于窥测、冷酷无情、心狠手辣。正是这些特点,让张之洞安然度过了一次次严重危机。尤其是在戊戌政变之后,张之洞的表现就如同另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刘坤一所说的“小事勇、大事怯”。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虽然囚禁了光绪帝,但她最终的目标是想毒害光绪。道理很简单,因为光绪帝年轻,一旦慈禧去世,那么他势必会重掌大权,将慈禧以及守旧派全盘否定,新账老账一块算。

张之洞一位晚清难以评价的名臣(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的骂声最少)(2)

为此,慈禧就以“帝病重”为由,试探各国以及各省督抚的反应。不过,得到的回馈是强烈反对。既然不能加害光绪帝,那么“废立”之事势在必行,但这同样也遭到了各国的反对,不过督抚们面对这样的大事无法正面表态。这也很好理解,宫廷之争一着不慎就能招致满门抄斩,最终是慈禧赢还是光绪赢还难见分晓。

可是,督抚们不表态对慈禧来说就很为难。当慈禧派荣禄征求李鸿章的意见时,李鸿章明确表示:“此何等事,今日试问君有几许头颅,敢于尝试!此事若果举行,危险万状。各国驻京使臣,首先抗议;各省疆臣,更有仗义声讨者。无端动天下之兵,为害曷可胜言。”

此外,李鸿章还希望荣禄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希望他能劝说慈禧与光绪重新和好。可以说,李鸿章这是老臣谋国,高瞻远瞩之言。但并不是所有的督抚们都想李鸿章那样,更多的还是明哲保身,不敢明确表示反对。

张之洞一位晚清难以评价的名臣(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的骂声最少)(3)

只有洋务派重要首领,两江总督刘坤一挺身而出为光绪说话。在此之前,刘坤一先约张之洞联名上奏,张之洞起初表示赞同,但随后便反悔了,他中途追回自己的奏折,删去了自己的名字。这才有了刘坤一评价张之洞说:“香涛见小事勇,见大事怯,姑留其身,以待后图,吾老朽,何惮。”

由于李鸿章,刘坤一持反对态度,这才导致慈禧没能废除光绪帝。但慈禧也没有完全退让,随后便立端王之子溥儁为“大阿哥”,此为“己亥建储”,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废除光绪做准备。

出人意料的是,慈禧立嗣也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对于立嗣一事,张之洞的态度耐人寻味。从内心上来讲,他是赞成慈禧立嗣的,可是作为臣子如果赞同废黜君王,哪怕是个傀儡皇帝,毕竟有违君臣大义,所以他怕担上这样的罪名。可是,在慈禧面前他又不得不表态。

张之洞一位晚清难以评价的名臣(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的骂声最少)(4)

按例,朝廷宣布“立嗣”,各省督抚都要上折祝贺,尤其是在慈禧实际以此废黜光绪的严峻形势下,这更是一种政治表态。不表态或是表态过迟都会得罪慈禧,但表态过早又会引起国人的不满和抨击,有损自己的名声。再者说,万一慈禧未能废黜光绪,日后光绪掌权,不能不考虑表态过于积极的后果。

因此,是否就立储马上上表祝贺,在官场上一直风生水起的张之洞竟也左右为难,于是他致电闽浙总督,询问何时发送贺表,但是人家同他一样,也持观望态度。无奈之下,张之洞决定和湖南巡抚一起联名送上而来贺表。一方面表示忠于慈禧,另一方面又特别说明这是例行公事,并不是积极表态。

张之洞一位晚清难以评价的名臣(晚清四大名臣张之洞的骂声最少)(5)

从立储一事上可以看出,张之洞其人的确懂得官场之道,但他和李鸿章相比却不在一个层次上。李鸿章重做事,轻名声,所以他的争议就多;张之洞一生首先将自己的名声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做事。这么一对比就知道作为国之重臣,张之洞和曾、左、李的实际差距了,换句话说,将张之洞列居四大名臣似乎有点勉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