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合肥10月2日电(记者刘美子 曹嘉玥)国庆假期,安徽博物院正在举办“德泽永芳——安徽博物院藏捐赠文物展”,位于该院老馆西二楼展厅内的唐代无款写经残卷和南朝寿州窑青釉贴塑罐等文物,曾因年代久远破损严重,经过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文物修复师的妙手修复,今年国庆假期向公众展出。

走进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仿佛置身一家“文物医院”。残缺破损的书画、瓷器、青铜器等文物被送至不同类别的“诊疗室”,等待着文物修复师们前来“问诊”。

作为安徽省唯一具备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的文物保护专业机构,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承担了馆藏的22万余件馆藏文物保护、修复、科研等工作。文物修复师们采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诊疗”方式,为文物“祛病延年”。

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的油画修复师江勤正在用纤维测量仪观察馆藏黄绍京油画画布边缘的纤维形貌,判断画布老化的原因,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修复与保护工作。

“我们要先对文物损害程度进行检查、对病害成分进行化验、对制作工艺和材料进行检测分析,才能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修复保护方案,在修复时尽可能选用环保、可逆的材料。”江勤介绍。

纸质文物修复室内,古籍修复师单其琴正在修复黄氏统宗谱。她屏息伏案,用镊子夹起散落在案头的古籍残片,用毛笔在拼接好的书叶上仔细上浆。

文物保护学术交流(文物生病了怎么办)(1)

在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纸质文物修复室,古籍修复师单其琴对古籍文物进行补全。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历经岁月流传的古籍往往十分脆弱,所以在修复过程中,文物修复师慎之又慎。“古籍修复工序复杂精细,一般是先记录拍照,然后用仪器进行各项检测,掌握纸的厚薄、颜色、成分等,针对破损程度、材质不同,制定修补方案。有些古籍损毁重,可能一天也修不了一页,得比绣花还要有耐心。”单其琴说。

金属打磨声从青铜文物修复室传来,几位修复师正做着信息采集、取样、除锈、整形、焊接、补配等工作。

安徽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以精湛的工艺、丰富的内涵、多彩的文化闻名。在馆藏的青铜器中,有不少器物因历史久远存在锈蚀、残缺、断裂、变形、层状堆积等多种损害。

正如医生需要查明病因病理才能对症下药,文物修复前有着严格的检测分析、方案制定等流程。馆藏一级文物蔡侯产剑的修复方案近日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专门批准和业内专家的论证认可,青铜器修复师李瑞亮正在着手对其进行修复。

李瑞亮说,相比于传统的“望闻问切”,有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辅助,文物可以得到更好的“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

文物保护学术交流(文物生病了怎么办)(2)

青铜器修复师在安徽博物院使用手持光谱仪进行文物检测。新华社记者 张端 摄

“要‘治疗’,先‘体检’。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相当于‘验血’,用来对文物的锈蚀物进行成分分析。”李瑞亮说,“‘X射线探伤’是为文物做‘胸透’,使肉眼无法看到的文物损伤状况、被掩盖的纹饰等信息得以显现。而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可以判断文物的腐蚀程度,结合能谱分析对损伤处进行‘病理分析’。最后用激光清洗机、超声波洁牙机清洗处理,脱氯后进行缓释封护,完成‘治疗’。”

“文物修复过程繁复,但不能有一丝浮躁。我们的工作就是在不损伤文物历史价值的基础上,最大程度恢复它们曾经的光彩。”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主任季永说。

来源: 新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