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简介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故事背景

本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三、理解词义

1.荣幸:光荣而幸运。

2.授予: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3.领悟:领会;理解。

4.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士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5.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6.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7.彷徨: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8.激变:急剧变化。

四、问题归纳

1.本文第①段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演讲的原因,提出论题。

2.第②段中引用《大学》里的“格物”“致知”有何用意?

从中国传统儒家经典中提出“格物”“致知”,既点明题目,又说明这一观点由来已久。用《大学》里的“格物”和“致知”来描述现代学术的基础,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学术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要真正地了解现代学术发展,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样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3.结合第三段内容,谈谈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在中国古代,由于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为了“寻求新知识”,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平天下”。

4.举王阳明“格”竹失败的例子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解答。举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观点,语言幽默,通俗易懂。

5.第八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论证“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同时与王阳明“格”竹的事例形成对比,突出论证了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验得到的道理。

6.“大都”“往往”“常常”在文中有何作用?

本题运用议论文修饰限制性词语作用分析法解答。“大都”指明了范围,“往往”和“常常”则指出了频率上的多。这些词语突出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对学生的不良影响的普遍性,语言准确严密。

7.作者举自己在美国求学这一事例来进行论证,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举例论证作用分析法解答。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在美国求学的例子证明中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思维轻动手的弊端,再次说明实践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使说理更加真实可信、无可辩驳。

8.《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做实验得到知识。作者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只是消极的袖手旁观。

9.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

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积极的、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日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五、课文主题

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例子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追求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有所建树。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1)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2)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3)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4)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5)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6)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7)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8)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9)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10)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11)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12)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13)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14)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15)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16)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17)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18)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19)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20)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21)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22)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23)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24)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25)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26)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27)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28)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29)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30)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31)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32)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33)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34)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35)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36)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37)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38)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39)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40)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41)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42)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43)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44)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45)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46)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47)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48)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49)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50)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51)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52)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53)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54)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55)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56)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57)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核舟记笔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诵读)(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