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留在你身上的痕迹#

煤茧儿,其别名叫煤核(读胡)儿。拣煤核儿,又叫拣煤茧儿。

北京人称之为拾煤渣儿。京剧《红灯记》中有“提篮小卖拾煤渣”的唱段。

煤,燃烧之后剩余的未燃尽的残骸,称为煤渣、煤核儿、煤茧儿。

煤渣,煤之渣滓也;煤核儿,煤之内核也。一大块煤,烧掉了外围,剩下了内核。这内核,虽然失去了光泽,変得灰头土脸了,不那么英俊潇洒了,但是仍有一颗火热的心,仍然能够继续燃烧。这,就是煤核的生命力。

煤茧儿,描述的是煤核的形状、外观—— 小不点儿,状如蚕茧,或不规则的形状。然而,它依然是能继续燃烧的希望所在。

在那上世纪六十年代,经济困难时期,我经常跟妈妈一道,去家门口的锅炉房旁边的煤渣堆捡煤茧儿。一个铁丝弯成的耙子,一个小篮子,一副脏兮兮的手套……

煤茧儿,有时写为“煤简儿”。方言,往往一音多字,似乎人们也不去较真儿。

随着岁月的流逝,“煤茧儿”一词早已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一次偶然翻书时,却蓦然发现了它的身影。它,令人感到亲切,也感到一丝悲凉。

当年随着妈妈冒着凛冽寒风捡煤茧的情景,依然残留在我的脑海里……

冰城独家记忆哈尔滨道外区(脑子里残留的哈尔滨话)(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