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县隶属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部,东经117°38′-118°37′,北纬43°14′-44°15′之间,北依大兴安岭,与锡林郭勒盟相连,南隔西拉沐沦河与翁牛特旗相望,西与克什克腾旗毗邻,东与巴林右旗接壤,自古就有“塞北重镇”之誉。

林西县有文字记载和文物佐证的历史有5000余年,锅撑子山保存有中国古代著名的细石器文化遗址,大井古铜矿遗址是草原青铜文化的重要标志。清光绪三十四年二月十五日(1908年3月17日),热河都统廷杰奏请清廷批准,始建制,县治设于乌梁苏汰川口(今林西镇址),因在“巴林草原之西”、故名“林西”。[1]

全县总面积3933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9.82万人(2016年)[2],辖9个乡镇、2个街道,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绿化模范县、科技进步先进县、粮食依法行政示范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荣誉称号。[3]

2018年8月,国务院扶贫办公布2017年第一批达到脱贫摘帽条件的县区,林西县在列。

赤峰市林西县所在地名(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林西县概况)(1)

1907年12月27日(清光绪三十三年),热河都统廷杰奏请清廷批准,拟在 巴林部 西新建一县,固初定县名“巴西”,即初拟的林西县名。1908年2月25日(清光绪三十四年),清廷准奏,将原定的“巴西县”改为“林西县”,新中 国建立 后一直沿用此名。

地形

林西县属中低山区,境内山脉为大兴安岭支脉,最高海拔1 879.5米,最低海拔670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地与平川过流大多较平缓,呈现群山绵延,河谷平川逶迤其间的地貌特征。

气候

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风沙干旱严重,雨热同季,降水少而集中,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2.2℃日照2 900小时,降水量360-380毫米,无霜期120天。

水文

境内河流属西辽河水系,流经境内的主要河流有西拉沐沦河、查干沐沦河、嘎斯汰河、巴儿汰河。共有小型沼泽11个,水域面积0.4平方公里,径流总量1.37亿立方米。地下水分布不均,山区贫乏,沿河两岸较丰富,总储量约为0.76亿立方米。

土地

土地总面积584.6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07万亩,草牧场180万亩。林地面积132.1万亩,村镇占地1.94万亩。

矿产资源

有色金属资源储量较大,矿种有铜、锡、铅、锌、银、钨、钼、莹石、石灰石、煤等。现已探明铜储量200万吨,白银824吨。铜、锡、石灰石、莹石、煤等矿产资源正在开发利用。

生物资源

森林覆被率29.8%。野生动物有53种,其中哺乳动物20余种,野生飞禽类20余种,珍贵动物有马鹿、狍子、猞猁、狐狸、天鹅、鸿雁、斑翅山鹑、环颈雉等。

境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矿产资源储量较大,尤为以有色金属资源为最。其中,已探明储量的铜金属量200万吨,锡金属量200吨、铅金属量100万吨,锌金属量2.8万吨、银金属量824吨,此外还有大量的石材黄粘土、矿泉水以及其它未计算储量的矿体,有待于开发利用。植物资源也较丰富,有植物400多种。

8

交通通讯

编辑

林西县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南临西拉沐沦河,北依大兴安岭,周边环绕广阔的牧区,交通便利,303、305国道纵横穿过腹地,集通铁路横跨全境,县城距赤峰市206公里,距北京630公里,距二连浩特口岸880公里;县城内通讯方便,光缆通讯已开通使用,8000门程控电话顺利并网,20个乡镇全部开通程控电话进入C3本地网,移动电话已实现全国漫游;6万伏输变电线路横穿林西境内39.6公里,全县20个乡镇145个行政村均已全部通车、通电、通邮。

林西县交通运输非常便利。全县有国道2条,省道1条、县道2条、乡道11条。集通铁路在镇区南缘经过,呼海大通道通过县境南部,十字交叉的国道303线和省道204线穿过林西镇镇区,纵穿县境南北的省道204线是连接赤峰与锡林郭勒盟最便捷的通道。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1233.5公里,形成了以林西镇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林西镇已成为赤峰市北部的交通枢纽,镇内有火车站和汽车站各一座。林西火车站为四等站,占地6万平米,24小时通过列车14对;林西汽车站于2004年实现整体搬迁,现占地2.3万平米,达到国家二级汽车客运站标准。2005年全年客运量61.1万人、周转量4402万人公里,同比增长11.9%和9.4%;货物运输量68.5万吨、周转量5915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3.6%和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