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时代,我曾经一度花痴陶渊明。

不在于他的田园诗写得有多好,而在于那时候语文老师大力推崇陶渊明的隐士哲学,顺便提了一嘴他很帅。虽然没有照片流传后世难以证实。但是魏晋南北朝着实是一个盛产美男的时代,仅《世说新语•容止》的记录就很多:何晏、潘岳、卫玠、曹植、王戎……不一而举。他们都是韩国鲜肉明星脸的前身。一个个花一般的娇,粉一般的嫩,衣服薰香,衫袂翩翩,吟诗作赋,嗑药起舞,每一个都是行为艺术专家,天天在玩真人秀。

陶渊明怎么不做官(陶渊明为啥不好好当官非要当农民)(1)


陶渊明生于东晋,自然赶上了那时候正盛行的唯美主义风潮,他经常站在微风中,感受萧萧木叶传来的清香。或是捧着一张无弦琴,对着琴板叩出宫商角微羽之音。他闲了养养菊花,喝茶泡泡菊花,没事练练书法,字迹疏朗,骨力劲秀。出口即能成章,热爱山水推崇天然,愣把平平淡淡的小日子过成了诗。这股劲,搁到现代都颇令一些只会拿爱奇艺和王者荣耀打发时间的宅男宅女动容与惭愧。

陶渊明怎么不做官(陶渊明为啥不好好当官非要当农民)(2)


于是,越来越多的都市白领开始推崇陶渊明式的慢节奏的雅致温馨,自得其乐的原生态生活。他们甚至放弃了职场上升空间,选择了归隐山田,去没有WIFI、光纤、快递、便利店和24小时热水及时供应的世外桃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这种 追求心灵自由的行为艺术看上去很美,却在与世隔绝了一段时间之后,他们纷纷逃回大城市 。

毕竟,生活除了浪漫的理想,也离不开 现实的羁绊。渴望与世无争、不染凡俗的隐居生活,首先一定要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否则纵是陶渊明,也没少吐槽远离红尘的不爽。

陶渊明怎么不做官(陶渊明为啥不好好当官非要当农民)(3)


众所周知,陶渊明几乎一生都为饥寒所迫。这在他的诗文中可见一斑: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归去来兮辞》);“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乃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杂诗·其八》)。最窘迫的时候,陶渊明称得上是家徒四壁,吃了上顿没下顿, 揭不开锅还要去讨饭。以至于 梁启超论及他,也感慨“不过庐山底下一位赤贫的农民”,“穷到彻骨,常常没有饭吃”。这即是归隐后的陶渊明的生活之真实写照。然而在归隐前,他过得原是小康生活。

陶渊明怎么不做官(陶渊明为啥不好好当官非要当农民)(4)


陶渊明大约生于东晋哀帝兴宁三年。其曾祖父 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手握军队重权,都督八州军事。曾为巩固朝廷政权讨平叛乱立下过汗马功劳。陶渊明 的爷爷 陶茂,官至武昌太守。陶渊明的父亲 陶 逸,也做过 安城太守。太守相当于现今的地级市市长。陶渊明的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可以说,陶渊明一出生就赚了一把不算烂的牌。他虽然不是门阀士族的后代,又赶上父亲早亡,家道中落。也算是小有资产。《归园田居》里有云:“(陶渊明家)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按照魏晋推行的九品中正制选官途径,陶渊明混不上一、二品的大员,却先后做过州祭酒(相当于今天的州府教育厅厅长)、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官,职位不高也足够吃官俸。单陶渊明任彭泽县令的期间,俸禄就令人咋舌。《魏晋南北朝官俸》考证:东晋时期一个县令月俸27斛(斛同石,即十斗,按每月30天计算,大约是每天五斗米。基本是一个老年人一个月的主粮),年俸324斛;绢布45匹,折米180斛;职田三顷(300亩),折米540斛;共折米1044斛。力役十五人。搁到现在看,他进门仆僮伺候,出门保镖开道,坐着香车宝马,也是令人眼红的体制内丰厚待遇。


陶渊明怎么不做官(陶渊明为啥不好好当官非要当农民)(5)


陶渊明上任期间都干了什么事呢?

首先,他一言不合就辞职。说走就走,非常任性。

陶渊明29岁就做官,管理的是三国以来形成的民间宗教团体五斗米教的科议事务,顶头上司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 王羲之和王凝之都是五斗米教的忠实信徒,却碍了陶渊明的眼。陶渊明咋看王凝之都是一个神神叨叨,疯疯癫癫的宗教狂人 神经病,尽管上司非常重视他,他也不愿意信教,索性不干了。(《陶潜传》里记载“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王凝之舍不得陶渊明,派人来请他回去,说要让他当江州主簿(一个相当吃香的官职,职闲位尊,位居重要幕僚之右,参与机要,总领府事,有“诸职之首”之誉),给足了陶渊明的面子。陶渊明不答应,他守着娇妻和田庄,喝着美酒吃着肥鸡,小日子过得还是不错的。

到了陶渊明35岁,他来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做起了幕僚。桓玄没有王凝之那么善茬,他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在桓玄手下当的是参军,没啥钱,但升迁快,干得好还能当将军。可惜 翌年就赶上母丧,只得 回家丁忧。守孝期间, 晋安帝下诏罪桓玄, 桓玄率军东下,攻占京师,篡位称帝,刘裕率众讨伐桓玄,掀起内战。待到陶渊明孝期满了,第三次出来做官,他投靠到了刘裕的幕下。当时桓玄已然在政治斗争中失利,陶渊明紧紧抱起刘总的大腿,刘裕讨伐桓玄挟持安帝,陶渊明冒着生命危险,跑到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的来龙去脉报告给刘裕。甚至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冀,千里虽遥,孰敢不至!”可惜刘裕掌权之后,清察桓党,一个不留。陶渊明不禁发出了 “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的感慨。安全起见,还是归隐田园吧。

最后一次出山,陶渊明已经42岁了,就是在彭泽县做县令。结果干了八十多日就辞职。(《宋书·隐逸传》记载: 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

这一次辞职的原因,主要是陶渊明做起正事太缺实力。

县官是七品小官,但是“万事胚胎,皆在州县”,当县令,大事小事都抓。比如征税。税征不上,除了丢掉乌纱帽,严重的还要被责罚。当时的环境是战乱频起,动辄打仗。县令需要想办法给朝廷筹集钱粮,并不容易。其次是应酬。县令应酬上级不到位,也会吃力不讨好。陶渊明之前养尊处优惯了的,这一来精疲力尽,心力交瘁,只得放弃拖亲戚才谋到的肥差,再次回家当农民。

陶渊明怎么不做官(陶渊明为啥不好好当官非要当农民)(6)


其次,陶渊明嗜酒如命,活活喝败家业。

在陶渊明看来,一日可以不吃饭,不可以不喝酒。据《宋书》记载,陶渊明当彭泽县令时,面对国家分给自己的职田,竟然要求县吏全部种上 酿酒的秫稻。他的老婆头脑还算明白,急忙跳出来反对,说得陶渊明心意略转,改为一半种秫稻一半种粳稻。 除此外,陶渊明好酒还爱结交酒友。 颜延之 是陶渊明的朋友,也是好酒之人,他经常到陶渊明家喝酒,不喝到酩酊大醉不算完。颜延之后来成了当朝显贵兼文坛领袖,特地留给了陶渊明二万钱。这笔钱,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如果用在家庭生活上,可以使家庭状况大为改观。陶渊明将这些钱全部给了酒家,继续今朝有酒今朝醉 。只要能入得他眼的酒友 ,无论贵贱来者不拘,一例在家用酒招待。喝得手头发了 紧,他大大方方去蹭酒,“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直喝得家业越来越薄,家里越来越穷。到了 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一脸菜色,家里连灯油都买不起,陶渊明就发明了火把——找根松枝子点起火,放在屋里好照明,然后该混沌继续混沌,该得过且过继续得过且过。

陶渊明怎么不做官(陶渊明为啥不好好当官非要当农民)(7)


最后,陶渊明入世不彻底,出世没能力,没有找到人生的净土。

归田初,陶渊明在家饮酒赋诗,琴书自娱,生活清闲,但是他不擅长对付农桑,以至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在没有农药化肥和现代化农具的古代,当农民比当官更难。陶渊明种地是一边挥锄一边吟诗,却连基本的农业知识都缺乏。他曾诚实地写道:“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啥意思?就是春天播种的时候到了,他还不知道呢!若是再赶上蝗灾旱灾稻瘟病,他的收成就更成问题。有一年,陶渊明家里失火,赖以栖居的茅草屋被烧了个干净,只得以渔船为家。当时的陶渊明已经是五个孩子的父亲了,深切体会到生活的不易和经济的重要性。他怅然写道“弱冠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蜮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迫于无奈,他拿着米袋去乞食。这个曾经不屑为五斗米折腰的隐士,落魄得成为要饭的乞丐,内心的痛苦可想而知。

由于陶渊明不接地气的生活态度和起起落落不稳定的生活状况,再加上物质的匮乏,生为人父的疏于教导,陶渊明的后代无一成器。陶渊明在诗里说:“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大意即是他这几个孩子,老大懒惰,老二厌学,老三都十三岁了还不识数,老四九岁了整天就知道玩梨和栗。这都是命啊,我还是喝一杯吧!

陶渊明从始至终都没有顺遂过。无论是做官还是做农民,还是做父亲。他唯一做成功的事,就是写下了无数让后人津津乐道与向往的田园诗。

陶渊明崇尚老庄,追求自然,反对束缚,渴望过上《桃花源记》里宁静安然,与世无争的美好生活。然而现实世界,无论古今,哪里有此佳境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