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麟童青年时代的戏路

赵麟童经典唱腔(赵麟童青年时代的戏路)(1)

麒人

麒迷,陈少云先生之徒。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老生演员。

赵麟童经典唱腔(赵麟童青年时代的戏路)(2)

  著名麒派表演艺术家赵麟童在他60年的舞台生涯中,以其不断的创造新的艺术实践,对麒派艺术的发扬光大做出了颇为突出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他在东北长达5年之久的艺事活动,对他艺术上的成熟和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955年元旦,当时的民营长春市京剧团团长王少鹏独具慧眼,把年方23岁的赵麟童从天津邀到长春市大众艺园(今大众剧场),赵麟童以他精彩的麒派戏一炮打响,从此开始,赵麟童先后在长春、丹东、哈尔滨、佳木斯等东北各大中城市一路走红达5年之久。在这5年中,他为东北各地观众演出了大批麒派名剧,还参与编导和主演了一批以麒派艺术风格塑造人物形象的古代故事剧和现代戏,为麒派的人物画廊增添了若干个新颖鲜活的人物形象。同时他还根据自身的优越条件博采诸多流派之长,对自己演出的麒派原有剧目进行一些发挥和创造,在突破行当和表演技艺创新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使其在不断的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色。赵麟童在东北各地多次演出的大量麒派剧目中,一方面是麒派创始人周信芳大师这个时期经常上演的麒派代表剧目,如《四进士》、《萧何月下追韩信》、《乌龙院》(《宋江闹院·刘唐下书·宋江杀惜》)、《三国志》(《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前饰鲁肃,后饰关羽)、《打渔杀家》、《秦香莲》(饰包拯)等。另一方面还演出了周信芳早年常演或曾演过的剧目,如《黄鹤楼》、《六国封相》、 《北汉王》、 《龙凤呈祥》(前饰乔玄,后饰张飞)、《岳飞之死》(前饰岳飞,后饰疯僧)、全部《浔阳楼》(在杀惜后接演《题诗》、《装疯》至劫法场止)、《汉寿亭侯》(前部演《失徐州·困土山·约三事·赠锦袍·赐赤兔·白马坡·斩颜良·取汝南·挂印封金·塥桥挑袍》,后部演《过五关·斩六将·渡黄河·斩蔡阳·古城会·训弟》)、《走麦城》(包括《封五虎·战襄阳·战 樊城·刮骨疗毒·白衣渡江·夜走麦城·关羽之死·关公显圣·黄忠带箭·刘备哭灵·赵云救驾》前饰关羽,中饰黄忠,后饰刘备)和《天河配》(饰牛郎)等。1957年,戏曲剧目解禁时,他在丹东、哈尔滨两地还演出了久未上演、周大师曾演过的《斩经堂》、《九更天》、《大劈棺》、《一捧雪》(前饰莫成,后饰陆炳)和《翠屏山》(饰石秀)。以上诸戏的演出,赵麟童均出色当行精彩备至,说明他功力之深厚和对麒派艺术的全面继承。从这个时期赵麟童在东北的演出,可以看出,他演出的麒派戏,不是对周大师亦步亦趋的摹仿,他从不安于守成,他总是琢磨如何以自己的努力去丰富,他真正继承了周大师那种富于创造性的精神,这是十分可贵的。所以他在搬演麒派原有剧目时,根据自己嗓子好的特点,在宗法麒派唱念苍劲有力节奏鲜明的同时其演唱更加高昂动听。在演出《四进士》的身段上糅入了马派老生的飘逸潇洒。在演出《岳飞之死》和《汉寿亭侯》中,可以看到有沪上名家白玉昆、赵松樵等各名家的表演之长。赵麟童就这样兼容并蓄大大丰富了自己的表演。同时,他更进行了大量具有创造性的艺术实践,使麒派艺术在剧目和行当上进行了拓展。如他在各地经常贴演的《未央官》,是周大师没演过的,当年以上海的小杨月楼和东北的唐韵笙最为拿手,赵麟童在扮相和场次安排上按小杨月楼的路子,小生扮但以大嗓唱,唱念又按麒派的特色,并增加了大段唱词,演来极具特色,后经不断加工成为他的代表作。更有意思的是,1955年在长春演出时,赵麟童第一天演《萧何月下追韩信》,次日演《霸王别姬》和《未央官》,他前面以净行扮项羽,后面以小生演韩信,一个晚上跨行当演出绝然不同的两个人物实属难得。在全部《秦香莲》中,他前演老生行的王延龄,后演黑净包拯,一风趣正义,一铮铮铁面,人物各异,演来均十分精彩。他还搬演了周大师从未动过的《包龙图》(包括《打銮驾·铡国舅·落帽风·断国太·打龙袍》)和《探阴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文武老生兼黑红净”,他的红生戏功架沉稳边式,气度雄浑肃穆,黑头戏不仅继承了“南包公”的表演技法,比起某些麒派老生兼演包公戏者,铜锤唱念韵味更足。不仅如此,他在1955年长春演出时,还主演了架子花的重头戏《黑旋风李逵》,他的李逵全按上海花脸名家王正屏的路数,演得有声有色,这是周大师和诸多麒派老生所从未动过的,可以说他对麒派艺术进行了极为有益的拓展。而1958年他在佳木斯京剧团主演了《怪侠欧阳德》,以武丑应工欧阳德。1959年在长春与著名武生孙震霖合作演出《伐东吴》时,孙前演关平、后演赵云,赵则连赶四角,前饰关羽,中演黄忠,接演《哭灵牌》的刘备,最后令全场观众出乎意料的为救驾的赵云扮了个大马童,怎不令人叫绝!这些都充分显示了他多方面的技艺与才能,更为拓展麒派艺术做出了贡献。在这5年中,赵麟童还在东北各地参与编导和主演了一批新戏。1955年他参与导演并主演的新编水浒戏《黑旋风李逵》并取得成功。接着,他参加导演了新编历史剧《还我台湾》,并饰演了主角郑成功,这是唐韵笙首演的剧目,赵未全按唐的路子,而以改良扮以麒派唱念来表演,甚得好评。该戏曾晋京演出。1956年他在丹东市(时称安东市)京剧团导演并主演了由昆曲移植的《十五贯》。与此同时,周大师也在上海主演此剧,一位麒派开山祖师,一优秀麒派传人,一南一北共演况钟,遥相辉映,可谓梨园佳话。徐冬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