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多少豪杰,他们或指点江山,或挥斥方遒。看他们挥舞刀剑,骑着骏马奔扬,跨越历史的烟河向我们奔来;看他们豪爽畅饮,放声大笑,笑声穿过云霄而来;看看他们排兵布阵,用计谋与勇气攻下座座城池,带着万丈豪情向我们走来。但似乎许多人都只记得这些征战沙场的将军,记得他们在战场上的英武,记得他们帐前饮酒的欢乐,却忘了有这样一群文人,他们虽无武艺,但却脊梁挺直,他们用手中的笔,书写着自己的爱恨情仇,书写着一个时代,书写着未来。

千古第一文人苏东坡讲解(蜀中多才子三苏天下奇)(1)

苏洵,与他的儿子们共同开创了一个文字的新时代。曾有记载:"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苏洵年少时从不学习,又认为读书不过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于是没有将这件事放在心上,直到他第一次应试失败,他才开始真正静下心来学习。他在自己的书斋之中苦读,阅遍诗书和诸子百家,此时的他已经二十七岁了。苏洵在自己苦心钻研之时,还同时担起了教导自己两个儿子的责任。

千古第一文人苏东坡讲解(蜀中多才子三苏天下奇)(2)

北宋嘉祐初年(1056),苏洵带着自己的两个儿子进京应试,拜见了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欧阳修对其十分赞赏,认为他的《衡论》、《权书》、《几策》等文章甚至可以与贾谊相比。苏洵文名大盛。多年的苦读,让苏洵"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他的散文论点清晰透彻,论据有力,而论证手法多样丰富,文风气势雄健,纵横恣肆,如汪洋入海,而他的语言又十分锋利,如一把利刃。他用犀利的语言毫不留情地揭露和鞭笞当时北宋的黑暗政治。但是,苏洵也灵活变通,会在谈论问题的严重性时用较为温和委婉的语言进行叙述,让人忍不住对其信服。

毛主席也曾对苏洵做出较高的评价:"看何等渊谷。若大河深溪,虽有勇者,如不善水,无由跳越。此等皆书生欺人之谈。"他虽无刀枪,但是却用自己手中的笔辛辣地讽喻时政,有时,文字的威力比刀枪更甚,更能刺痛骨髓,唤醒人民和时代。

千古第一文人苏东坡讲解(蜀中多才子三苏天下奇)(3)

三父子中,大家最为熟悉的就要数苏轼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轼生性豪放,乐观旷达,他本人就是"风流人物"的典型代表,苏轼一生多次受到贬谪,但他从不会因此真正地沉沦下去,一次次的打击反而让他更加开阔乐观。他笔下的文字也显示出了他的放达与率真。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调任黄州,担任闲职。虽然他也曾心灰意冷,但是他的本性战胜了他心中的不平与落寞。他用自己的豪放改变了中国的诗词格局。

在苏轼之前,词一直被局限于"艳科"的传统格局之中,直到苏轼,词的文学地位才得到了提高。传统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被苏轼改变成为了表现男性化的豪放之词,他让词也可以表现豪情壮志,表现开阔的情怀。

千古第一文人苏东坡讲解(蜀中多才子三苏天下奇)(4)

苏轼开创了中国诗词的新时代,证明了词是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的。苏轼虽然不能真正的持刀弄剑,开辟疆土,但是却在文字的领域开辟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在这片天地中,他恣意畅游,进退自如,宠辱不惊,成为了后世文人敬仰的典范。他的豪放词风对后世影响颇深,他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天才巨匠,他的文学精神被南宋辛弃疾等人学习与继承并发扬光大,甚至在清代的袁枚等人的诗作中也能看到苏轼的影子。

千古第一文人苏东坡讲解(蜀中多才子三苏天下奇)(5)

而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与兄长苏轼一同登科及第,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苏辙在文采上虽然比不上兄长苏轼,但在写作上也有着自己的风格与特点。苏辙的文学深受他的父兄影响,他在《历代论引》中说:"予少而力学,先君,予师也;亡兄子瞻,予师友也。父兄之学,皆以古今成败得失为议论之要。"苏辙在史论和政论文上有着一番建树。但是他年轻时的书信杂文似乎更加的恣意壮阔,初生牛犊不怕虎,他的文章既不过于张扬,又不卑躬屈膝,具有时代的特点

《宋史》曾对苏辙评价:其性情沉静简洁,写文章气势宏大而淡泊,和他的为人相似,不愿被人知道,而俊秀杰出之气终究不可掩饰,认为他的高超大致和苏轼相近。苏辙的文章虽然在豪放大气上比不过他的父兄,但是他的文章更多了一份冲和澹泊,遒逸疏宕,在北宋地文学领域也打下了一片独属于自己的江山。

千古第一文人苏东坡讲解(蜀中多才子三苏天下奇)(6)

苏轼书法

在笔者看来,"风流人物"从来就不应当只属于那些征战沙场的将士,而应该共同地属于文人墨客和将军战士,这些文人虽不能亲自提刀斩杀敌人,却"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他们用自己的文思在文字的疆域中开拓疆土。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绝对算得上是文学领域的"风流人物",他们各领风骚,"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杨庆元就评价他们父子三人说:"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厚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若文字数风流,必不忘三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