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古称河南,曾是汉朝和匈奴争夺的重地,一般指贺兰山以东、吕梁山以西、阴山以南、长城以北之地。包括银川平原(宁夏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黄土高原的部分地区,今天这里分属宁夏、内蒙古和陕西。

黄河在这里先沿着贺兰山向北,由于阴山阻挡再向东,后沿着吕梁山向南,形成“几”字状,这一地区又是河网密布,故称“河套”。

突破黄河天险的是谁和谁(常言黄河百害唯富一套)(1)

河套平原的小麦、葵花全国闻名,其小麦的面粉筋度比较高,这种面粉做成的烤面筋是当地的特色小吃。

蜿蜒黄河在这里平静地流淌,灌溉着两岸的农田,造福当地的人民,因而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说法。河套平原十分干旱,在其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这里“无水是荒漠,有水成绿洲”。 俗语说:“天下黄河富河套,富了前套富后套。”河套地区土壤肥沃,灌溉系统发达,适合种植小麦、水稻、谷、大豆、高粱、玉米、甜菜等作物,一向是西北最主要的农业区。

河套灌区远在秦汉时代即开始挖渠,唐贞观年间,在河套修建了大型渠道,有的渠可灌600公顷以上。清中叶后,开渠种植日盛,清末已建成八大干渠,全河套灌区总计灌溉面积9000余顷。清末民初,河套地区的开发和走西口的人们息息相关,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聪明才智为当地建设贡献了一生,当年有着河神之称的王同春利用自己精湛的开渠技艺疏通了以往许多流通不畅的河渠,并开凿了许多新水渠。清末至民国期间,河套地区开渠数量巨大,最终将灌区向东延伸至乌拉山前的三湖河地区,终于形成河网密布的江南景象。新中国成立后,修建了三盛公水利枢纽,健全排灌系统,开展了农田基本建设,扩大灌溉面积,形成草原化荒漠中的绿洲。

黄河水给河套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这里物产丰富,名贵中药枸杞和银川大米品质优良。沧海桑田,河套地区在变迁中从温湿到干冷,从汪洋沼泽到纤陌纵横,河套地区被称为“塞外米粮川”,真正的“塞北江南”。

内容来源:《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地理名胜》中华书局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