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国隋唐时期,选拔人才采用科举考试制度以来,这千余年来的无数次考试,产生了众多的文武状元。

士人高中状元,那是古代读书人的最高荣耀,所谓“天上麒麟子,人间状元郎”,更是中国古代读书人“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最高理想。

科举制度最年轻的文状元(古代科举考试中的解元)(1)

而“连中三元”更是古代科举考试中最难得到的一个荣耀。“连中三元”指的是某个考生在参加考试的过程中,连续在乡试、会试、殿试考试中均考得第一名,也就是连续获得“解元”、“会元”、“状元”这三个头衔,这种说法大约出现在宋代。

宋代及以后的科举考试中,读书人首先在县、府参加考试,通过考试的称为“生员”,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秀才”。考得“秀才”后,才算获得了参加正式考试的资格。

之后,秀才们首先参加每三年一次的由省府主持举行的“乡试”,乡试考中,即为“举人”,“举人”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中举者正式进入士大夫阶层。我们熟悉的“范进中举”说的便是乡试中举的情形。在“乡试”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举人”,则被称为“解元”。明代的唐伯虎也是在乡试中考的第一名,所以也被人称作“唐解元”。

科举制度最年轻的文状元(古代科举考试中的解元)(2)

通过了乡试的举人,次年三月参加在京师的“会试”。会试是由礼部在贡院举行,由翰林或者内阁大学士主考。会试考中的士人,即为“贡士”,贡士第一名即为“会元”。

贡士接下来就是参加四月份的“殿试”,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级,殿试最早由唐代武则天设置,但是没有形成制度。宋太祖赵匡胤鉴于唐末出现的科考官员结派的“牛李党争”的教训,乃在“会试”之后又增加了一级由自己亲自出题并主持的殿试,这样,参加殿试的贡士就都变成了“天子门生”。殿试第一名即为“状元”。

在这三级考试中,如果要每一级都夺得第一名的头衔,可以想像有多难?因此,在古代所有读书人获得过这一称号者也寥寥无几。

科举制度最年轻的文状元(古代科举考试中的解元)(3)

据史料统计,从唐代开始的科举制,到光绪31年(1905年)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在1300多年的科举考试中,考中进士的大约有10万上下,有名有姓的文状元有654名,武状元有185名。在这么多的状元中,据统计,也仅仅产生了17次“连中三元”的情形,另外还有2次武状元的“连中三元”。

怎么样?看到这些统计资料,明白要“连中三元”有多么的难了吧?


史家之韵——借中华文化之源远流长,品五千年文明史之韵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