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疫苗接种宣传(疫苗接种科普宣传)(1)

一、疫苗针对疾病

乙肝,是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流行广、危害大的传染病。由乙肝病毒感染肝脏引起的以急性或慢性肝脏炎症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传染性疾病。急性乙肝或慢性乙肝急性发作,常见乏力疲劳、食欲不振、恶心厌油、右上腹疼痛,部分患者可见黄疸、发热,伴肝功能损伤。肝实质细胞炎症损伤持续存在或反复出现,是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进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重要因素。全球每年约有88.7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其中肝硬化和肝癌的病死率分别占30%和45%。它给病人、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是许多家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目前乙肝尚无根治方法,因此预防乙肝非常重要。世界卫生组织提倡: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安全、有效、经济的方法。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及病毒携带者,包括急、慢性乙肝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儿童自身缺乏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更容易感染乙肝病毒。

传播途径:一是经血液传播,主要包括输血及血制品、不洁注射针头、非严格消毒的针灸、牙科及手术器械等医疗行为,文身、文眉、穿耳眼、做双眼皮、刮面等具有损伤性的美容行为;二是母婴传播,指携带乙肝病毒的母亲在怀孕期、分娩期将乙肝病毒传播给婴儿的一种方式。如不采取特异性预防措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约有40%将乙肝病毒传播给新生儿,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乙肝病毒e抗原双阳性的母亲约有90%将乙肝病毒传播给婴儿;三是性传播,可通过精液、阴道分泌液传播乙肝病毒。

乙肝疫苗接种宣传(疫苗接种科普宣传)(2)

乙肝疫苗接种宣传(疫苗接种科普宣传)(3)

二、疫苗简介

我国现批准上市的乙肝疫苗有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和重组中国仓鼠卵巢(CHO)细胞乙肝疫苗两种,剂量分10μg、20μg和60μg三种。

还有一种是甲乙肝联合疫苗。推荐为1岁及以上甲肝、乙肝易感者,接种3剂,0、1、6个月各接种1剂,肌内注射,推荐需要终身接受血液制品治疗的患者、男男同性性行为者、与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接触的工作人员、静脉注射吸毒者以及慢性肝病患者等感染高风险人群接种。

乙肝疫苗接种宣传(疫苗接种科普宣传)(4)

三、疫苗作用

对免疫功能正常者,全程足量完成乙肝疫苗3剂接种程序后1-3个月检测血清抗-HBs≥10 mIU/mL,是疫苗接种防御乙肝病毒感染的可靠标志,具有长期保护作用。对持续暴露于乙肝病毒感染环境中的免疫缺陷者,建议每年检测一次血清抗-HBs并进行加强免疫,以维持抗-HBs≥10 mIU/mL获得持续保护。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尤其是对新生儿常规接种乙肝疫苗,许多乙肝流行国家已有效降低了乙肝的发病率和患病率。

乙肝疫苗接种宣传(疫苗接种科普宣传)(5)

乙肝疫苗接种宣传(疫苗接种科普宣传)(6)

四、免疫程序

(一)适用对象

所有未感染乙肝病毒且未获得乙肝免疫力的无禁忌症人群均可接种乙肝疫苗。

接种乙肝疫苗越早越好,因此,乙肝疫苗的主要接种对象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8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

(二)接种剂量、剂次和间隔

乙肝疫苗全程需接种3针,按照0、1和6个月的程序,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在1个月和6个月时注射第2针和第3针。

1、新生儿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应在出生24小时内尽早接种。

(1)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每针次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或CHO细胞乙肝疫苗10 μg。

(2)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肌内注射100 IU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在不同(肢体)部位注射首针乙肝疫苗;每针次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 μg或CHO细胞乙肝疫苗20 μg。建议接种第3针乙肝疫苗后1-2个月时进行HBsAg和抗-HBs检测,若HBsAg阴性、抗-HBs<10 mIU/mL,按0、1和6个月免疫程序再接种3针乙肝疫苗。

(3)HBsAg阳性或不详母亲所生新生儿,首针乙肝疫苗应在出生12小时内尽早接种;新生儿体重小于2000g者,也应尽早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满1月龄后,再按0、1和6个月程序完成3针乙肝疫苗免疫。

2、成人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或CHO细胞乙肝疫苗每针次20 μg。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的成人,可增加疫苗接种剂量和针次,对0、1和6个月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3针乙肝疫苗。

具体操作按选用的适用疫苗的说明书执行。

(三)接种方法

新生儿接种部位为上臂外侧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中部肌内注射;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内注射。

乙肝疫苗接种宣传(疫苗接种科普宣传)(7)

乙肝疫苗接种宣传(疫苗接种科普宣传)(8)

五、接种禁忌症

乙肝疫苗(酿酒酵母和汉逊酵母)的禁忌为:

(1)已知对该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及甲醛过敏者;

(2)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

(3)妊娠期妇女;

(4)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乙肝疫苗(CHO细胞)的禁忌为:

(1)已知对该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甲醛以及该疫苗所含的抗生素过敏者;

(2)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

(3)妊娠期妇女;

(4)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乙肝疫苗接种宣传(疫苗接种科普宣传)(9)

六、其他有关事项

(一)危重症新生儿:如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小于1500g者)、严重出生缺陷、重度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应在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接种。

(二)意外暴露者:指其皮肤或黏膜接触HBsAg阳性或HBsAg不详患者的血液或体液,或被其污染的针头刺伤者。

1、若接种过乙肝疫苗,且已查知抗-HBs阳性(≥10 mIU/mL)者,无须再接种。

2、若未接种过乙肝疫苗,或虽接种过乙肝疫苗,但抗-HBs<10 mIU/mL或抗-HBs水平不详者,应立即注射HBIG 200-400 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针乙肝疫苗(20 μg),于1个月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型肝炎疫苗(20 μg)。

乙肝疫苗接种宣传(疫苗接种科普宣传)(10)

七、其他关心的问题

(一)乙肝妈妈可以哺乳吗?

首先告知大家一个明确的答案:乙肝妈妈,无论其传染性如何,均可对已常规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婴儿进行母乳喂养。

研究显示,母乳喂养不会增加乙肝妈妈所生婴儿的乙肝感染风险。有部分妈妈担忧,如果乳头发生破损,是否会增加生后感染乙肝的风险呢?从理论上来说,妈妈乳头有破损并宝宝同时有口腔/胃肠道伤口,即带有乙肝病毒的妈妈体液与小孩体液发生交换,同时妈妈的乙肝病毒浓度很高且宝宝对乙肝病毒没有免疫力,才有可能发生生后感染。所以,乙肝母亲家庭的儿童应定期监测乙肝全套,以评估孩子是否产生乙肝表面抗体(HBsAb),及其滴度水平,以保证宝宝获得有效的免疫应答,对日常生活中的感染风险具有抵抗力。

(二)宝宝一出生就检测出乙肝病毒,能说明是阻断失败吗?

为了诊断或鉴别乙肝妈妈所生宝宝的宫内感染和产后感染,部分医生会在宝宝出生时立即抽取静脉血或脐带血为宝宝检测乙肝五项。

那么当宝宝出生时所查的静脉血或脐带血提示阳性时,新手妈妈应该怎么办呢?

实际上,乙肝妈妈在生宝宝时,由于强烈的宫缩,会使少量病毒成分倒流入胎儿体内,导致宝宝出生后血液内可以检测出乙肝病毒的一些成分。但这些从母亲体内污染至新生儿体内的乙肝病毒成分只是在血液中呈游离状态存在,并没有真正感染宝宝的肝细胞,只要宝宝出生后(12小时内)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就可以有效地中和来自母体污染的乙肝病毒。

乙肝疫苗接种宣传(疫苗接种科普宣传)(11)

八、乙肝疫苗接种宣传视频

基本公卫服务宣传平台,赞8

乙肝疫苗接种宣传(疫苗接种科普宣传)(12)

乙肝疫苗接种宣传(疫苗接种科普宣传)(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