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看出孔子是怎样的人(孔子经历了什么)(1)

1、念旧

人老了就容易念旧,感念昔日辉煌,怀念当初苦难。

比如,孙悟空动不动就提起他老孙500年前大闹天宫,关羽则是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水浒英雄则是怀念山上大块吃肉、大秤分金。

孔子也不免俗,老了就总是怀念当初在陈、蔡之地的苦难遭遇,怀念当初跟着自己啃树皮吃野菜的学生们,现下却一个也不在身边了。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文王拘而演周易,孔子厄而作春秋”,孔子之“厄”,正是在陈、蔡两地。

那么,在那里发生了什么呢?

2、陈蔡之厄

当初孔子西行游历,曾经在陈、蔡两地居住过几年。奈何这两个小国老是受旁边吴、楚两个大国欺凌,因此动荡不安。

先是吴国欺负陈国,孔子就辗转从陈搬到了卫,卫灵公不好好跟孔子学礼,偏要学打仗,孔子一怒就又回到陈。没多久,齐国欺负鲁国,孔子派弟子冉求回鲁保卫家乡,然后搬到了蔡,结果楚国欺负蔡国,就又搬到叶,碰到了叶公,可能道不同,又搬回蔡,结果再碰上吴国又欺负陈,楚国又不让吴国欺负陈,于是就乱了套了,大家打得不可开交,陈蔡两地生灵涂炭,真个是“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楚国知道了孔子居然就在陈蔡之间,高兴了,非要把孔子接到楚国。孔子一听也高兴了,“沽之哉,沽之哉”,赶紧把自己卖个好价钱,于是急忙上路。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陈蔡两地的老大一听,啥?孔子要去楚国?那楚国不就更厉害了,我们不更容易被欺负了?不行,不能让他走。于是发动群众把孔子一行围困在当地,进退不得。

于是乎,“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可不嘛,打仗打得“千里无鸡鸣”,又给人围起来,肯定绝粮呀。史载“绝粮七日”,以至于大家信念丧失,开始了相互猜疑。

3、相互猜疑

先是子路受不了了,质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我们追求君子之道,也会走到穷途末路这一天吗?

孔子就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大家都有这一天的时候,不同处在于,君子恪守道理底线,小人饿急了骂娘,然后为非作歹。

子路对孔子没信心也就算了,毕竟跟孔子对着干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子贡居然也动摇了:“老师,咱们推行仁义之道,标准是不是应该降低一点呀?”

孔子照例不批评,耐心讲了好多,无非就是“尽人事,听天命”,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有些事本就人力难为。

还是颜回稳当,回复老师说:“咱们没毛病。身处乱世,我们若是不穷,那才真叫有毛病呢。”

孔子高兴了,说:“还是你小子厉害,哪天你富贵了,我去给你当管家。”

亏得颜回这么相信孔子,孔子扭头就怀疑颜回偷东西。

他们好不容易讨了些米,颜回一个人煮饭,做熟后发现饭上落了些灰,扔了怪可惜的,就捏起来塞自己嘴里了。恰巧就被孔子看到了,心想,好你小子,敢偷吃呀,看我怎么收拾你!

于是说:“颜回呀,刚才我梦到祖先了,先打扫下,我用这些饭食祭祀下先人再吃。”

颜回大惊:“啊,那可不行。祭祀要用干净没吃过的,可这饭已经不干净了”,于是一五一十讲了缘由。

孔子这才明白,赶紧跟颜回道歉,叹曰:“耳听为虚,眼见也不实呀,了解一个人真难!”

4、少小不苦难,老大徒伤悲

子曰子不语,论语论江湖。讲了这半天,全是论语,跟你江湖也没毛钱关系呀?

不,半毛钱关系还是有一点点的。

大家看武侠小说难道忘了?主角们只要到了生死关头,必然逢凶化吉,武功甚至还能更上一层楼。

比如张无忌,掉悬崖下,学会了《九阳神功》。

比如段誉,掉悬崖下,学会了《凌波微步》。

比如虚竹,掉悬崖下,踩坏别人肚皮,学会了《天山六阳掌》,还娶了西夏公主。

比如萧峰,掉悬崖下……呃……这个不算。

所以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行弗乱其所为……

更为关键还在于,人老了,能有个念想。想当初,老子掉悬崖底下啃树皮的时候,你们这些小崽子还没出生呢!这多带劲?

要没这些,就只能——想当初……我天天吃饭、睡觉、打游戏、刷头条……这……有脸做,没脸说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