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州区杨氏土司现状(酉州探秘冉氏土司寻源)(1)

酉州城门

播州区杨氏土司现状(酉州探秘冉氏土司寻源)(2)

酉阳是冉氏族人聚居地,酉州是冉氏土司的官衙。冉氏来源久远,秦灭巴国后,在原巴国的地域上,出了一个大的姓氏集团:“冉”。《汉书》卷九十五颜师古注:“今夔州(奉节)、开州(开县)首领多姓冉,本皆冉种也”。

冉氏入秦汉以后在川东巴地的行踪与獽、蜒人并无二致。故《康熙字典》说冉是南蛮。近人论巴蜀者如徐中舒、任乃强等认为:冉是古代巴人中的一族,巴国时期隐于巴。而秦汉以后,冉氏是川东三峡地区的大姓,巴州、达州、开州、万州等地,冉姓皆是大族。清东乡县(今宣汉)冉氏族人众多,号为“冉半城”。在现代土家族中,冉为田、向、彭、覃、冉五大姓之一。

播州区杨氏土司现状(酉州探秘冉氏土司寻源)(3)

土家摆手舞

播州区杨氏土司现状(酉州探秘冉氏土司寻源)(4)

今酉阳县城一角

对冉姓的起源有三种说法:其一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有大夫叔山冉,其后代以其名;其二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兄被封于聃,其地在今湖北荆门,后世去耳为冉;其三是传说中的帝喾高辛氏八部族有冉,活动的中心在河南登封一带。其实,早在周以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有“冉”字,或作 “蚺”。如卜“甲子、妇蚺氏三夕,小寝,中”。“妇蚺”即“蚺”之女嫁给商王者。还有记载冉氏族部落向商王朝进贡的甲骨文:“冉八十”。从甲骨文和先秦典籍中,可以知道“蚺”带女旁,同姜姓一样从女,是古羌人之裔。

播州区杨氏土司现状(酉州探秘冉氏土司寻源)(5)

“冉”最早可能是汉人对古羌语的音译。“冉”在古羌语意中为山羊。 冉即“髯”的古字,意为山羊胡须。羊不论老小雄雌皆颌下长着长胡须。冉氏族部落的图腾就是长胡须的山羊,属西羌氐族,故史料中又称为“冉氐”。华夏民族主要来源于西羌,留居在原地的冉人和与之相邻的駹人融合为后来的“冉 駹族”。

播州区杨氏土司现状(酉州探秘冉氏土司寻源)(6)

山海经中的巴蛇

冉氏即氐羌的冉部落,氐羌部落集团的图腾是山羊。冉部落的图腾是长胡须的山羊。古字“髯”、“蚺”都为冉。但“蚺”却不是羊须而是大蛇。 《说文》:蚺,为蛇。《字林》说:“蚺,大二围,长二丈余。”谯周《异物志》:“蚺蛇食灰乔鹿,出鹿与巴同。”《埤雅》称:“蚺蛇尾圆无鳞, 身有斑纹,如故暗锦缬,似薔,行地常俯其首,胆随日转,上旬近头,中旬在心,下旬近尾。”由此可见蚺蛇是一种大蟒蛇。冉氏族部落的图腾从羊须变化成了大蛇,而另一个以大蛇为图腾的正好是巴人。

从有关冉氏族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到这个脉络:从髯到姌到蚺,也就是从羌——氏——巴。冉和巴大约在很早的时期就融合了。在巴国时期,冉可能就是巴内部族属的一部。与巴融合的冉氏族从氐羌之地进人川东,可能是沿岷江或涪江而下进入三峡地区。冉在巴国时期,就已经是不小的氏族部族力量。秦灭巴国后,冉氏在川东及长江三峡地区迅速崛起。

播州区杨氏土司现状(酉州探秘冉氏土司寻源)(7)

酉阳土司府龙柱

北周明帝武成元年,有冉令贤等攻占白帝城,杀开府杨长华,遂作乱,占领长江三峡地区。北周派陆腾率王亮、司马裔等前往征讨,水陆并进。到了湯口先派人招谕,但冉令贤等却加固城池,分派其长子西黎,次子南王各领部属,于江南险要之地置立十城防守,并派人到湖南涔阳等地联结蛮人为其声援。陆腾派王亮渡过长江,十日内攻取了八城,俘获冉承公等三千多人。陆腾攻下冉氏根据地水逻城,斩首百余,虏获万余口,司马裔也先后攻下多城,俘首领冉三公等。冉氏部族遭此沉重打击,族众大量减少,余者多 向南方逃避,南迁至乌江下游地区。

播州区杨氏土司现状(酉州探秘冉氏土司寻源)(8)

古水逻城(今忠县石宝寨)

冉氏与向氏、瞫氏,后来还有田氏,都被称为巴郡南郡蛮,历晋、宋、齐、梁、后魏、周、隋等朝 代,都还保持了巴人的民族性格,屡与封建守令冲突,见于正史。前述为唐杜佑所著《通典•边防三》记载:

自后魏与宋、齐、梁之时,淮、汝、江、汉间诸蛮,渠帅互有所属,皆受封爵焉。及魏末,为暴滋甚。有冉氏、向氏、田氏者,辄落尤盛。大者万家,小者千户,更相崇树,僭称王侯,屯据三峡,断遏水路。荆、蜀行人至有假道者。……后周明帝时,蛮帅冉 令贤、向五子王等反,攻陷白帝。

由此可见,冉氏与向氏,瞫氏,都是留在长江三峡地区的廪君蛮属,他们在当时都遭了统治阶级的沉重打击。逃向长江两岸深处的冉族人,只过了8年,又在首领冉祖喜、冉龙骧的带领下占领三峡部分地区,不久,仍被北周大将赵阇所镇压。从此,冉氏族势又见衰落,直到唐代才又露头脚。

川东万县地区云阳、奉节是南北朝时期冉氏族活动的区域。唐太祖武德年间,万州人冉安昌为唐务州安抚使。冉安昌是冉氏族中人,深知冉人在川东早已与巴人融合,熟悉巴人语言及风俗习惯,认为安冉必须安巴。于是他向朝廷提出招抚思夷等州夷(巴)人。武德六年,冉安昌以务州招抚使而辟 思、夷等州。从此,冉氏族人基本上控制了思、夷及邻近的播州(遵义地区)。南宋末年,有冉琎、冉璞兄弟为四川安抚使余玢筹划修筑合川钓鱼城,成为南宋累次打败蒙古大军的重要军事基地,蒙古皇帝蒙哥被打死在钓鱼城下。

播州区杨氏土司现状(酉州探秘冉氏土司寻源)(9)

古酉州衙院

播州区杨氏土司现状(酉州探秘冉氏土司寻源)(10)

酉州苗绣

播州区杨氏土司现状(酉州探秘冉氏土司寻源)(11)

酉阳摆手堂

播州区杨氏土司现状(酉州探秘冉氏土司寻源)(12)

唐朝末年从万州进入酉阳的冉人才在酉阳建立的土司家族,自唐末以来 历宋、元、明、清世代相传。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前后历时八百年之久。

据清同治《酉阳直隶州总志》卷一记载:“黄巢之乱,酉阳蛮叛,驸马冉人才征之,有功,留守其地,其后遂世袭之。”南宋《舆地记胜》卷 177载:冉人才墓在今川东万县。据说明代嘉靖年间酉阳土司重修过冉人才的墓碑。冉人才可能是初唐州安抚使冉安昌的后人,因此他才有可能成为唐王朝的驸马(土家族关于驸马之说较多,冉人才是何时驸马还待考)。

冉氏族人从初唐开始从万州进人思州、务州,唐末冉人才进入酉阳。《四川通志》载:“冉人才裔孙冉守忠镇守诸洞,洞苗率服,改寨为州。”《酉阳州 志》也记载宋高宗建炎三年,“叛贼金头和尚流劫思南及涪、渝等州县。阁门宣赞舍人冉守忠,率酉阳诸寨獠夷助剿有功,授御前兵马使,仍命镇守酉阳,改寨为州,子孙世袭。”从此,冉氏土司世代统治酉阳。冉守忠三子:冉文炳、冉文灿、冉文炬以及冉守忠之冉氏族兄弟,皆各领司职,代代相传,直至清中叶。

播州区杨氏土司现状(酉州探秘冉氏土司寻源)(13)

万州冉人才墓出土器物

播州区杨氏土司现状(酉州探秘冉氏土司寻源)(14)

万州冉人才墓出土陶人

《明末记事本末》谓:“有冉家者,笮冉氏之裔,散处于沿河、佑溪、务州之间。”《读史方舆记要》卷73称:酉阳宣抚使“五代时,中国无主,冉氏遂据有之”。冉氏人初始以姓称族,叫“冉家人”。在与廪君蛮等巴人融合后,遂成为土家族的一支。

宣汉土家冉姓以酉阳土家冉氏为祖源。宣汉冉氏的族谱记载:明洪武初年,冉应祥从酉阳带兵镇守石鼓镇(后为东乡县,今为宣汉县)。冉应祥立军营于清溪石门堡,以控制三江。冉应祥晚年在峰城打猎身亡,葬于草坪。他的后代在宣汉安家落户,发展甚众。

据明奉节进士来知德所撰《冉氏忠孝传》所载:元末红巾军起义,明玉珍占据了四川,立国为大夏。朱元璋建立明朝,派兵征大夏,冉氏人于夔州白帝城迎接明军入川,被封为酉阳知州,协助明军占领四川。冉应祥大约是在此背景下带兵进人宣汉地方的,因此,宣汉冉氏是酉阳冉土司的直系。

冉氏人在清末已在东乡(今宣汉)有“冉半城”之称。1911年11月 30日,冉氏头面人物冉崇根振臂一呼,四乡响应,一举占领县城,赶走满清政府的知县,成立了东乡军政府,宣布东乡(宣汉)独立。

播州区杨氏土司现状(酉州探秘冉氏土司寻源)(15)

播州区杨氏土司现状(酉州探秘冉氏土司寻源)(16)

图文/艺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