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临其境】

陆游,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笔耕不辍,把自己拳拳的爱国之情、殷殷的爱子之意诉之笔端,留下一篇篇千古绝唱。

公元1199年(庆元五年),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时年已经74岁的陆游依然在书房读书,如醉如痴。冬夜如此静谧,而陆游却思潮起伏,有太多的话要对儿子说,于是落笔写下他对子聿的殷殷嘱托,古人在学习上不遗余力,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不够完善,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行到水穷处才能坐看云起时(纸上得来终觉浅)(1)

【一句钟情】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句实乃真理,提出了做学问的要义。专心致志、孜孜不倦地做学问,固然很重要,但还不够,还要“亲身躬行”。

俗语有“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书本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能否符合现实的情况,必须用实践去检验。经过亲身实践,领悟的才更深刻,从而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这才谓之“学会”。

诗人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真知灼见。“要躬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学习书本知识的过程中要“躬行”,也就是《弟子规》“余力学文”中提出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读书的方法,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三点:心到、眼到、口到。对于圣贤的教诲,照着去做是很重要的;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通过亲身实践化为己有,转为己用。

诗人的用意很清楚,旨在教育儿子不要仅仅满足于书本知识,还要重视应用,要在实践中夯实并升华。

其实,岂止是做学问,教育工作者、家长,在教育孩子懂得道理的时候,又何尝不是要“绝知此事要躬行”!

行到水穷处才能坐看云起时(纸上得来终觉浅)(2)

【诗歌故事】

学习的渠道一是来自于书本或者别人现成的经验,再就是亲自实践。而后者往往更直观、更有说服力。犹记得我经常对学生讲说楼道内要稳步行走,不得疯闹,更不要从扶手上往下滑。相信很多老师都对学生做过这样的教育,但总有人愿意“以身试法”。

某日,一个“调皮蛋”下课就坐着扶手从三楼往下滑,但很不幸,他直接从三楼的扶手上摔了下去,半天动弹不得,听到学生报告,下去查看的时候,“调皮蛋”还在地上歪坐着,一脸痛苦的神色,根本站不起来。从此后,不用我再多言,班里再没有人这么做了。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实践,也要“因事而异”。师长关于安全的告诫还是不要去实践了,就认真听取了吧。

实践什么呢?

能够补充验证所学知识,有所长进,形成本领的实践才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庖丁解牛》的故事形象说明了实践获得真知的道理。道理都懂,但实际生活中,又往往“一叶障目”。很多做家长的生怕孩子磕了、累了、伤了、受委屈了,生活中大包大揽,聪明的家长给孩子实践的机会,包括挫折和失败,孩子在挫折和失败中的收获绝对不是书本中能给到的。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刘向说“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把书本知识、现成的经验和实践结合起来,如是,学习就是有用的,做事就是高效的。

行到水穷处才能坐看云起时(纸上得来终觉浅)(3)

【无障碍阅读】

示:训示、指示。

子聿(yù):陆游的小儿子。

学问:指读书学习,就是学习的意思。

遗:保留,存留。

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不遗余力、竭尽全力。

工夫:做事所耗费的时间。

始:才。

纸:书本。

终:到底,毕竟。

觉:觉得。

浅:肤浅,浅薄,有限的。

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行:实践。躬行:亲身实践。

【作家介绍】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 ,南宋人。汉族。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存诗9000多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为南宋四大家诗人之一。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广为传诵

【佳句背囊】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出自南朝刘勰《文心雕龙·知音》,意思是:只有弹过千百个曲调的人才能懂得音乐,看过千百口宝剑的人才能懂得武器。说明实践的意义所在,与“绝知此事要躬行”有异曲同工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