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立体的符号,形、音、意三者缺一不可,三者俱全才能称之为文字。除了表面的字形演变有章可循以外,背后还有系统的发音、造字及用字字理的暗线脉络。

研究文字者一直是通过这三个途径进行的,前贤今彦曾做了大量工作。有的侧重于字意,是谓义训,比如《尔雅》;有的侧重于字形,是谓形训,比如《说文解字》,分析字形,解释本意;有的侧重于字音,是谓音训,比如《释名》,作者刘熙,是东汉大儒郑玄的弟子,这本书专门解释事物命名的来历。那么,历代学人不断做研究下功夫,专门研究字形这套学问叫文字学,专门研究字音的学问叫音韵学,专门研究字意的学问叫训诂学。

这三门学问在汉代有个专称或通称叫“小学”,小学在古代是一门打基础的学问,过去任何一个读书人都要有小学的文化童子功,没这个基础后面的解经读书就成问题。

本来汉字形、音、意是三位一体的,后来一分为三,就产生了顾此失彼的现象,大道因多歧路而亡羊。中国汉字的大道也是这样,就是因为这样不断地分杈,分别专门研究一个,各管一摊,其余不问,虽然研究也很深,可能也颇有成就,但是汉字整个系统反而忽略了。

先看字形,“角”是个象形文,在甲骨文中画的就是一个动物犄角的样子,后来字形略有变化,上面为什么变成刀了呢?因为动物以角作为它的武器,就像防卫的刀一样,古今文字形状演变过程是很清楚的。

为什么念“jiǎo”?动物之间经常打斗,用犄角互相顶撞,比如河马、犀牛、羚羊、野牛等都是这样,动物之间的打斗,就是比较看谁厉害。从音训角度看,这个“角”字和比较的“较”同音通意;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念“jué”。这个音又是怎么来的呢?动物之间打架不就是决斗嘛?一决胜负一分高下,所以这个字和决斗的“决”也是同音通意。

再说“角”的意义。其本意是动物的犄角,后来引申为和犄角相似的东西也叫角,比如说荷角,就是荷花长着的小角,小荷才露尖尖角,崭露头角。过去小孩子梳小辫,在额头这块儿扎着两缕头发,这叫总角,所以称小孩子是总角之年。角的特征很明显,一头尖一头比较宽,两条线相交,这就说到了数学上的角,锐角开口比较窄,比较锐利;横平竖直九十度的就是直角;开口比较开阔,比较迟钝,不容易扎入就叫钝角。生活中像墙角、房角、角落,也是两条线相交形成的。钱有元角分,过去的铜板、银元是圆的,一块钱往下再分,分成十分之一,占一元的一角,所以叫一角。那角再往下分呢?就是分了,货币的圆、角、分就出来了。还有演戏的叫主角、配角,一部影视剧里,不同演员扮演不同的人物,占着剧里的一部分,也是一角。角色,现在都念jiǎo,过去念jué。过去唱戏的有名角,为什么呢?他是通过一番较量、决斗之后,谁唱的好或演的棒,才能被选中登场。现在也有演员海选,也是经过考评,正音念jué,现在念成jiǎo了。还有,中国传统音乐的五音里有宫、商、角、徵、羽,角为什么跟音乐还有关系呢?因为过去动物的角能用来吹号,所以它就有了号角的意思,就和声音、音乐有关系。

说完文,再解字。比如庖丁解牛的“解”字,屠夫把牛大卸八块需要用刀,所以这个字右上角是个刀,右下角一个牛字,左面就是角,解牛首先是从带有犄角的脑袋开始,先割下头部,“解”字用“角”来造就很好理解了。

然后我们看一下由“解”再造的字,加了竖心旁(忄)就是“懈”字,表示心理上的放松,好似卸下心理上的包袱,如释重负,受“卸”影响,读为“xiè”。螃蟹的“蟹”,加虫字旁表示归类,解表示这种动物的特点,有两个分解食物的大钳子。还有邂逅的“邂”,“邂”指二人原本就认识,相互了解,在路上行走时不期而遇,于是“解”字加“辶”。

汉字一二三的正规写法(双法字理打通汉字的形音意)(1)

还有一个“奂”字也是用“角”再造的,“奂”字的古文字就看得很清楚,下面是两个手,上面拿着一个角在吹号,吹号干什么?发出号令召唤人。现在的写法下面变成了一个“大”字了,其实古文字是两个手,上面的部分是角,实际是半个角的形状。召唤的“奂”除了用角,也可以用嘴召唤,后来再加个“口”就是呼唤的“唤”。

“奂”表示吹号,先吸气再吹气,吹一会儿就得停下来再吸气,不能一直吹,一吸一呼,不断地交换,所以就有交换的意思。最早拿东西以物换物,比如拿十只兔子换一头山羊,以物交换,用手拿着,再加这个提手旁就成为“换”。

“涣”加三点水,“涣”的本意是指水从高处落下来,比如瀑布落下来往往形成一个水潭,有的水就会在水潭里面,有的水接着流走,所以水不断聚散,就像气息不断聚散一吸一呼似的,这就是涣散。

还有容光焕发的“焕”。加一个火字,由“奂”加上一个“火”,本义指火花聚散,中国有一种老手艺叫打铁花,非常漂亮,后来形容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由萎靡到振作,就是精神焕发、焕然一新。

可见,唤、换、涣、焕等都是用“奂”来造的字,所以知道了“角”的本意,形、音、意疏通了,其余的还用死记硬背吗?根本不用,一说就明白,一点就通。双法字理尽可能把汉字的形、音、意三者统合起来学习,就会发现汉字的系统脉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可能大多数国人对汉字的最初印象就是一盘散沙,随意拼凑的,以为汉字太难学、太难认了。接触双法字理,你就会对汉字刮目相看,原来古圣先贤把他们的心血凝聚于汉字的每一个笔道里、每一个声音里、每一个字意里。汉字原来是非常成系统的,汉字的形、音、意都是有迹可循的,是有来龙去脉的,是能按图索骥的。

中国文化渊源深厚,汉字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说“文以载道,字以明理”,汉字的背后是有道理的,汉字是能讲清楚它为什么这么写、那么念、如此用的,它绝非毫无章法。汉字是非常有体系成系统的,面对这样有智慧的符号,我们由衷地佩服我们的祖先,汉字造得太绝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