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德民俗文化(绥德人文地理文化)(1)

绥德介绍

绥德民俗文化(绥德人文地理文化)(2)

绥德民俗文化(绥德人文地理文化)(3)

绥德县,位于陕西省北部,榆林市东南部,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绥德全县辖4乡12镇,661个行政村,总人口36万人。绥德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旧称"上郡古邑",素有"天下名州"、"秦汉名邦"、陕北"旱码头"之美誉。

绥德民俗文化(绥德人文地理文化)(4)

绥德习俗

绥德民俗文化(绥德人文地理文化)(5)

绥德传统粮食作物主要有:高粱、糜谷、黄豆、玉米、小麦(今已极少种植)、豆类等。蔬菜以洋芋、大白菜、萝卜为主,其次有西红柿、辣椒、茄子、油菜、菠菜、芫荽等精细小菜。肉类禽蛋食品则以猪、羊肉和鸡蛋为主 ,牛肉、鸡、鱼次之。

民间一日两餐,农忙季节和修建房屋,雇佣匠工则为三餐。日常生活主食,有稻黍饭(亦叫高梁饭)、饭(方言读,高梁碾碎做成的稀饭)、钱钱米饭(小米稀饭)、捞饭(小米或黄米稠饭)、黑面(杂豆面)、杂面(豌豆、小麦磨成的面粉)、蒸馍(有黑馍、黄米馍、白馍)、黄(玉米面或玉米面和白面)、烙饼等。绥德县(15张)地方特色风味饮食有擀杂面、杂面抿荚、油糕、枣糕、荞面圪托、饸饹、麻汤饭、绿豆米汤、黑愣愣、黄酒(米酒)等。遇有民间传统节日、生辰满月、婚丧嫁娶等红、白大事,则以“油糕、粉汤、饸饹、扁食(水饺)、五簋、八碗、十三花、十六件(5样、8样、13样、16样菜肴,以肉类为主)等佳肴并辅以酒宴款待贵客。

比较传统古老的服饰有长袍、马褂、礼帽、毡帽、瓜壳帽、小脚女人穿的“凸凸鞋”、山羊皮袄、“羊肚子”手巾(男人头巾)、贴胸兜肚、布袜、“遍纳鞋”和小孩穿戴的“牌牌”、“屁帘”等。这些衣着目前大部分不再穿戴,有的已经绝迹。手镯、戒指、耳环、项链等旧时贵妇人所佩戴的首饰,一直延续至今,并广为普及。

民间住宿普遍为土、石窑洞,土炕火灶,冬暖夏凉,一直延续至今。县城有绥德窑洞宾馆,颇受外地旅客喜爱。

本县地处黄土高原,梁峁交错,沟壑纵横,道路崎岖,举步维艰,交通运输甚为不便。由于自然环境的制约,自古以来居民外出,普遍步行。只有极少数官宦富户才有条件骑马、坐轿或乘坐“驾窝子”。平民百姓只有结婚嫁娶,迎人送亲妇女和新娘才可骑毛驴或坐轿。平日出行,与骑马坐轿无缘。物资运输,完全依赖担挑、肩扛、畜驮、人背。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绥德交通运输迅猛发展,骑马坐轿和畜驮肩扛已成为过去的历史。

绥德民众喜好社交。亲朋、邻里之间喜欢相互往来,串门走访。俗话说:“亲戚越走越亲,邻里越串越近”。旧时,中青年男子有“捏拜识”(结拜兄弟)、女子有“拜干姊妹”的习俗,以示同胞兄弟,手足情深。 对于外来之人,绥民一般能以礼相待,和睦共处。重感情、好义举,尊老爱幼,善待他人,公平交易,不欺不诈,互相帮助,和睦相处,是绥德人民传统的美德。

民间艺术

陕北说书是流传于陕北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说唱者多为盲人。说书艺人中流传有说书是三皇流传的故事。绥德有个三皇庙,每年七月十五,各地书匠都要云集这里,为祖师爷义务说书,在艺人眼里认为三皇为说书祖师爷。说书是以谱主的说唱艺术,集说唱、演奏一体。说书的内容有《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在延安有《毛野人》、《地主和长工》。[16]陕北民歌是陕北特定地域产生的独一无二的民间音乐,绥德县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先天的自然条件决定特有的文化现象,在长期生产、生活劳动过程中触景触物生情,即兴编唱出来,喜也唱,哀也唱,逐步形成高亢、粗犷、豪放、独具特色的陕北民歌。[17]陕北剪纸陕北剪纸艺术品,俗称窗花。即妇女们将它剪好后,贴在糊着雪白薄纸的窗格子内,那多姿多彩的窗花似盛开的春花绽放在农家屋内。每逢春节,农村大姑娘、小媳妇和老太婆剪的窗花,贴满窗子和炕头。

旅游

天下第一石狮

巨型石狮以唐宋石狮风格为主,同时融入明清风格。石狮的基座是石龟,狮子口高2米多,宽有3米多,狮子口就能容纳十多个人,石狮体内建石狮博物馆,展示绥德狮文化及石雕艺术

绥德民俗文化(绥德人文地理文化)(6)

绥德民俗文化(绥德人文地理文化)(7)

绥德民俗文化(绥德人文地理文化)(8)

陕西绥德汉画像石馆,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疏属山。汉画像石馆展出面积约2400平方米。有人物雕塑、画像石墓葬复原和画像石制作过程的场景再现、图标、3D影像等。展览馆陈列绥德汉画像石精品166块,内容主要有狩猎放牧、农耕植禾、楼阁庄园、宴饮庖厨、车马出行、军事征战、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舞乐百戏、纪年石等,真实再现东汉时期塞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风貌、民俗民风,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绥德民俗文化(绥德人文地理文化)(9)

绥德民俗文化(绥德人文地理文化)(10)

绥德民俗文化(绥德人文地理文化)(11)

绥德民俗文化(绥德人文地理文化)(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