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土志出自哪个朝代(风土识古江南发禄)(1)

江南发禄“三多纹发禄带”

今年的“迎神接财”,恰逢北京冬奥会开幕,冬奥会与中国年在立春日交汇,特别有意义。传统民俗,“迎财神”历来是要放炮仗的,近年来,鞭炮“零燃放”,郊区燃放量也明显减少,存在即合理,平安无事,欢乐祥和,皆大欢喜。

财神,说起来是与财富有关,忽然想起了江南“发禄”,如今许多年轻人甚至不知“发禄”为何物,借着当下闷声不响迎财神,说说江南“发禄”也蛮有趣的。

“发禄”一词,最初的含义,与俸禄有关,古代社会,给官吏的报酬俸给叫“禄”,例如“禄米”,当官的官职叫“禄位”,对于削减脑袋想当官的人则叫“禄蠹”,此“蠹”是否与韩非子写过的“五蠹”有关,我没有考证过。清末官场小说《官场现形记》里有一句“千里为官只为财”,还有民谚“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为此做了注解。古代还有“禄食”“俸禄”之说,引申开来,又有了“发迹”“腾达”的内涵,元代关汉卿《拜月亭》第一折有:“嫌这攀蟾折桂做官迟,为那笔尖上发禄晚”,第四折也有“但行处两行朱衣列马前,算个文章士,发禄是何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今天说“发禄”,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发钱”了,晚近以降,这个词至少在吴语区,“发禄”逐渐流变成“腾达”“兴旺”的词汇,没人给你发俸禄,那就自己给自己“发禄”,是否有点自我安慰的味道?我不知道。我想,如果将“发禄”看成是一种祈盼五谷丰登、人财两旺吉祥物的民间俗信,则有其合理的成分。

风土志出自哪个朝代(风土识古江南发禄)(2)

江南发禄“福寿同春发禄带”

用代表性事物来寓意吉祥喜庆,是吉祥图案最直接的应用方式,能给人较为直观的祈福求财的印象。所以江南“发禄”,通常的图案是一个聚宝盆顶着一个金元宝,金元宝的两端,就用古铜钱串并,再运用绸缎缝制,其做法有点类似于编织中国结,但又不尽然。“发禄”可以丰俭随意,有钱人家,镶金堆玉,元宝两端垂挂铜钱扎的小灯笼;再挂上金黄的穗子,大红的流苏,可以做得很奢华;穷人家添丁,买不起金锁片、银项圈,家人就会用碎布缝制一个小小的“发禄”,穿上红头绳,挂在孩子胸前也可以表达对宝宝的祝愿,甚至有家徒四壁的人家,用彩笺纸剪贴“发禄”,成本低廉,就纯粹是象征了。

江南“发禄”也催生铜钱加绳艺的一门手艺,古铜钱外圆内方,象征着天、地、人,含义广阔,自古以来就是财富象征,既然象征财富,它的功用,就不限过年时的“迎财神”了。一对新人喜结连理,洞房婚床的帐门两边,挂上铜钱串成的两个“发禄”,是为“双发禄”,增添喜庆气氛,至于新婚之夜朋辈之间的“闹新房”,俗称“闹发禄”;婴幼儿做“满月礼”“周岁礼”,请七大姑八大姨来吃喜酒,叫“请发禄”;苏南上海等地,除夕夜,吃罢年夜饭,将发芽豆、花生、南瓜子,放在锅里炒,噼噼啪啪,满屋飘香,老百姓就叫“炒发禄”。“发禄”与吴语“发了”谐音,口语中也经常出现这个词,应用面甚广,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风土志出自哪个朝代(风土识古江南发禄)(3)

太湖地区周边的江南发禄

江南的农家,无论是冬至除夕、婚嫁喜庆,乃至吉日的盖房上梁、亲友聚会,这“发禄”都会派上用场。就说盖房子的“上梁仪式”,上海郊区与苏州下辖的昆山、常熟、太仓、吴县等地,新房上梁抛馒头,人群就像古代女子抛彩球一样,下面的人争着抢,就叫“抢发禄”。而且新屋落成,房子正梁中间一般总会悬挂一只绚丽多彩的“发禄”,并同时悬挂一个青布包袱。青布包袱里都是好东西,馒头、糕点、糖果、红糖、红蛋、两个红包等,红包和红蛋呢,主持上梁的匠作师傅就装进自己口袋了,叫“代代好”。馒头、糕点、糖果等则撒向下面来看热闹的人群,而且主持仪式的人,边撒边喊:“发禄发禄,大家发禄。”有的还唱着这样的歌谣:“日出东方喜洋洋,宝地上面建华堂。前面砌的状元府,后面造的宰相堂。东西筑的金银库,西面建的积谷仓。凤凰不落无宝地,诸侯出在你府上”……这个话题很有趣,以后有机会再说。其实,即使是现代建筑,结构封顶时请来贵宾,奉上红包,这场面也让我们看到了“发禄”习俗的影子。

发禄也好,求财也罢,人之所欲。我也不会说大道理,这个世道,追求暴富与新近提出的共同富裕一样,人性中的丑陋与善良总会存在的,最要紧的还是:不求与人相比,但求不断超越自己。

2022年2月5日于沪上“凝风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