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夏天有一部青春剧《我在未来等你》,上映以来豆瓣评分一直在上升,被称为中国版的《请回答1988》,从内容到最后呈现出来的画面都很有看点,很多观众说有一种电影的既视感。

这部电视剧由刘同的同名小说《我在未来等你》改编,监制:刘同。

除了刘同谁还写过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青春不迷茫)(1)

来源于网络

青春的时候是看着刘同的书成长的,渐渐地长大,与他好像有了一点距离,除了时不时会在朋友圈看到他的微博截图,而这一次我点开刘同的采访,第一感觉是:

刘同瘦了,更精明了看起来,这不是贬义词。而是人在成长之后的一种豁达和开朗。

他已经不是那个在《职来职往》的年轻人了,脸上的胶原蛋白正在一点一点的逝去,也许是因为太累了,有点疲惫。

但是这样丝毫没有影响他后来的气场,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没有错字,我想这是他这些年来一步一步打拼过来的结果,他的思维思路清晰且快,关于《我在未来等你》中的很多细节都能很清楚的回忆出来,并且带有自己的思考,他不再是那个迷茫的少年。

除了刘同谁还写过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青春不迷茫)(2)

来源于网络

刘同曾经在很多个场合反复提到一句话,这是他最喜欢的,也是我最喜欢的: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为了要征服全人类,只是为了找到同类。

所以他不断暴露自己,像一个导游,举着旗帜说,我们要怎么走。然后我们看着他一步一步从低谷崛起,从小城市走向大城市,从黑暗处走向透着光亮那方。

1. 从小城市中走出来的年轻人

刘同经常把自己的家乡挂在最边上,湖南郴州,一个不太知名的小城市,刘同这样形容他的家乡:没有多大的地方,有点什么新闻,可以传遍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

在我看来,那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小镇。

刘同虽然想要看到更大的世界,但还是对家乡有着不一样的情愫。

我们往往认识一个人,他常常挂在嘴边的,最先告诉周围人的东西,也一定是他最热爱的东西。

当你知道刘同之后,你就会紧接着知道,他的家乡是湖南郴州,他是光线副总裁。

《我在未来等你》是刘同最新的一本长篇小说,同名小说的电视剧在今年热映,被很多网友称为中国版的《请回答1988》。

剧中的设定是1998年,如果找不到这样的真实场景,他们便只能在棚里搭建景别,

刘同说:你们可以去我的家乡看看,那里一定可以找到我们需要的景色。

除了刘同谁还写过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青春不迷茫)(3)

来源于网络

于是《在未来》剧组,进入湖南郴州,开始了长达三个月的拍摄。

当家乡的人,知道这个从郴州走出去的小伙子,要回来拍摄电视剧时,大家都很热情,就像迎接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

有人表示上映之后一定会去支持;还有些人为了让剧组拍摄方便,在居委会张贴告示,希望大家给予帮助;政府给他们拍摄提供了一条街,那条街被剧组改造成为了1998年街,刘同说这个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他说:非常感谢家乡的父老乡亲,他们帮了我们很多忙,让我们的拍摄得以顺利进行。

大多实景的拍摄,看起来很容易把观众带入进去,不会跳戏,好像回到了1998年。

刘同就是从这个城市走来,在最美好的时候又回到了那个地方。

2. 少年的迷茫

现在身上有无数光环的他,少年的时候没有这么潇洒,在上高中的时候,他没有现在好看,甚至是有些矮,有些黑,有些穷,不要小瞧这些,这足够击垮一个少年的心。

刘同曾说:高中时光是一段没有安全感、存在感的日子。

是啊,当时的他觉得自己糟糕透了,没有比自己更惨的人了,在高中的课堂上,他走神想到把自己的惨状写下来,这一个细节在《我在未来等你》中也有存在。

1.老师不理我

2.没有零花钱

3.没有好看的衣服穿

4.男同学不理我

5.女同学不理我

6.我爸妈也不理我

除了刘同谁还写过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青春不迷茫)(4)

来源于网络

青春的时候,我们都不想被排挤在外,所以只能迎合讨好。

为了交到朋友,刘同总喜欢问一两个同学,放学后要不要一起走?走哪条路?要不要一起去喝东西,即使自己不想去,也不会拒绝。

在男生们打篮球时,他先帮忙买好水放在一旁。

他写小纸条给班上的体育委员:你好,我可以成为你这辈子最好的朋友吗?对方看完直接扔入垃圾桶。

曾努力融入朋友圈,但是却被嘲笑“娘炮”“话唠”。

“那时我想加入同学们的讨论,试着插话,可没人理,特失落。”

因为成绩不好,所以老师不在意,父母不喜欢,也不会给太多的零花钱,没有钱买漂亮的衣服,所以同学不喜欢。

他自己在迷茫中摸索着,然后找到了问题的本质,

“那时我真是醍醐灌顶,仿佛看穿了人生的本质。”

除了刘同谁还写过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青春不迷茫)(5)

来源于网络

于是少年开始觉醒,他发现一味的去合群是没有用的,没有会喜欢和一个没有实力的人在一起。

他开始尝试着学习,为了能逃出这方天地,他在高三的时候,跟着老师的复习节奏,买了三本习题集,每当复习完一个小节,他就要求自己把所有的习题做完。

事实就是:当你开始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整个世界都美好了。当你开始知道往上爬,别人才可能向你伸出援手。

有老师对他说:如果你真的想要学习的话,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可以来找我。那是他第一次感受到老师的尊重和善意。

一段时间后,刘同在数学小结考试中位列前三名,其他学科的成绩也随着这样的努力开始向优秀迈进。

通过这样的尝试改变,刘同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一定要靠能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考的时候,刘同比平时的成绩多出了100多分,以班级第六名的成绩考入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现在的刘同,阳光帅气,出版了很多书,拍了很多电影,是光线传媒副总裁,拥有粉丝2000多万粉丝。

他总是能把自己从低谷里拽出来,自己给自己安慰,他把这些话写出来,激励了无数在迷茫中挣扎的青少年。

3.我就是一个热血的人

刘同有一个被周围人叫了很多年的外号“刘经理”,当时他被升职为光线传媒广告部副经理,因为26岁,看起来还很稚嫩,为了显得成熟一点,他经常把他自己用西服、衬衫、领带包裹起来,活像酒店的大堂经理,就被人戏称为“刘经理”。

那段时间,他谈客户,约吃饭,那是他工作之后最难,也是成长最快的时光,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他总是可以顶住最后一口气,去触碰最深处的终点。

除了刘同谁还写过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青春不迷茫)(6)

来源于网络

在刚刚实习的时候也是这样,其他同事都在抱怨,为什么我们只能做一些打杂的工作,在打印机前排着长队等着打印,复印,只有刘同把其他人抱怨的时间用来研究资料,节目的选题、策划,怎么写新闻稿?如何设计采访问题?……最后从众多实习生中脱颖而出,留在了湖南电视台。

往往是其他人在按部就班的工作的时候,他总是在另辟蹊径,怎么做可以有创意,怎么做更好,这种做法让他受伤也让他成长。

刘同,这个不断在生活中审视自己的人,把人生当做升级打怪,没有一刻停下。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个评价,一个人在30多岁还写青春,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他对于生活极度的热爱和敏感,第二种是他是个商人。

而刘同,两者都有。

他用真诚和真挚的心写下自己的故事,同时也鼓励了很多在迷茫路上的小孩子,当然他也靠着各种书的出版,赚到了很多的钱,这并不冲突。

记得在《你的孤独》中,刘同曾经依靠着稿费挣来一大笔钱的喜悦,他想让家人过得更好,给自己买车,给父亲买别墅,这些他都值得,我们这些读者也正是看到了他依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出迷茫,然后站在顶端的,我们也渴望那样的自己。

刘同回应,他说:我写的不是青春,是热血,我写的所有东西都是关于我内心的东西,都是那些令我很感动的,让我写完之后觉得说,我要人生变得更好的。

面对很多东西迷茫困惑了,他就试着去安慰自己,把自己从沼泽中拔出来,继续乐观的生活。

除了刘同谁还写过谁的青春不迷茫(谁的青春不迷茫)(7)

来源于网络

如今的刘同,现任光线影业副总裁、媒体人、青年作家,他身上有很多光环,有人说把自己的文字做到这种程度,很不容易。

刘同不仅仅是卖文字的人,他身上很多点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关于写作,他只是坚持下来了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