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的是“绿水青山”,不能因为种植油莎豆而造成“黄风黑土”,这个问题关系到生态环境,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因为,油莎豆是沙生植物,发展的重点地区也是风沙地区,这类地区气候干燥,土质疏松,风沙较大,而油莎豆收获需要对土壤翻动过筛,造成收获后的表土层的原有结构被破坏,十分松散,又无地面覆盖物,易遭到风蚀剥离。如何解决这一矛盾,首先要了解风蚀形成的原因:

土壤风蚀剥离和沙尘形成的原因有三个因素:即风速,土壤颗粒大小和比重,地面覆盖度和粗糙状况。在这三个造成沙尘和土壤风剥条件中,风速起决定性的作用,虽然种植油莎豆、土豆、花生、甜菜等块茎类植物都会造成植被裸露,土质疏松,覆盖度低,土壤表面粗糙,只要没有大风也不会造成土壤风剥和沙尘天气,尤其PM2.5的增加。

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得就有失。我们种植土豆、花生、甜菜等作物几百年了,证明虽然农耕文明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影响,但也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是阶段性、局部性的,

油莎豆种植与保护环境的关系(油莎豆种植与保护环境的关系)(1)

沙地种植油莎豆

没有普遍意义。毕竟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饭碗,种植业还是利大于弊的。出现的一些影响环境问题,可以通过各种手段加以克服。

种植油莎豆虽然会造成了细沙土集聚于表层,加上覆盖度低等两个不利因素,但是造成土壤风蚀和沙尘的主要原因是风速,就是风大了才会引起,我们在种植中,可以运用物理方法降低、减小风速,增加覆盖度等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有句农谚:“风从四月起,五月刮到底”,说明内蒙古等北方地区,在每年的4、5月为集中大风期。

我国种植油莎豆的地区,从风速看,一般为6~8米/秒的最大风速,多集中在3、4、5、6月份,而且7~8米/秒(附图)以上的最大风速多发生在4~5月份;而油莎豆的收获季节,一般在9月20日到11月中上旬;从上表看,此期间的风速一般都不大,加上土壤湿度大,尽管在收获时,会对土壤翻动过筛,但也不会造成扬尘,引起PM2.5超标,破坏环境;因为,到深秋季节雨水多,降雪频繁,土壤逐渐上冻。关键是春季的4、5月份,这个时期土壤干燥、地表裸露,风速特别大,是形成沙尘和土地风剥的主要时期,我们可以通过如下几种方法加以克服。

1. 顶凌覆膜。旱农区2月份后气温上升,土壤逐步解冻,蒸腾量逐步增加,土壤水分主要以毛管水运动到表层而汽化,使表土湿润,即达黑墒期,土壤含水量大致在19%。之后,因为春干多风,土壤水分耗费很快,干土层逐步加厚。因此,种植油莎豆田,可以提前进行覆盖地膜,要在土壤返浆期(3月5日)开始早春覆膜保墒。据试验,3月5日覆膜比4月25日覆膜,0~20厘米土壤含水量提高7.1个百分点,地温提高5~8℃。所以,在3月初土壤刚解冻时,开始起垄和地膜覆盖。在大风高发的4、5月份,提前在4月5日进行起垄覆膜一次完成,起垄方向要与风的方向垂直,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利用垄沟来降低风速,二是可以覆盖土壤不会被大风吹跑,来解决土壤风蚀和沙尘问题;同时,覆膜后地温提高后,杂草提前出苗会被闷死;也可以提前10~15天播种,延长秋后收获时间15天左右,延长了油莎豆的晾晒时间,而不易被冻伤,解决了油莎豆种植中的两个瓶颈。这样,油莎豆就应该在谷雨后进行播种。过去,油莎豆的主要种植区东北、内蒙古、新疆等,由于4月地温低,无法播种,只好推迟在5月份,现在利用覆膜,可以增加地温,提前种植,提前收获,增加收获天数,保证了晾晒时间。

由于薄膜的气密性强,地膜覆盖后能显著地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使土壤湿度稳定,并能长期保持湿润,有利于根系生长。在旱区,可采用人工造墒、补墒的方法进行抗旱播种。在较干旱的情况下,0~25厘米深的土层中土壤含水量一般比露地高50%以上。随着土层的加深,水分差异逐渐减小。

地膜覆盖后,土壤处于保护状态,再大的风沙也不会造成风剥和沙尘,并且作物生长旺盛,蒸腾耗水减少;如果不覆膜在相同的管理情况下易呈现缺水现象,应注意灌水,防止干旱减产。由于地膜覆盖有增温保湿的作用,因此,有利于土壤微生物的增殖,加速腐殖质转化成无机盐的速度,有利作物吸收。据测定,覆盖地膜后,速效性氮可增加30~50%,钾增加10~20%,磷增加20~30%。地膜覆盖后,可减少养分的淋溶、流失、挥发,可提高养分的利用率。此外,地膜覆盖可以避免因灌溉或雨水冲刷而造成的土壤板结现象,可以减少中耕的劳力,并能使土壤疏松,通透性好,能增加土壤的总孔隙度1~10%,降低容重0.02~0.3克/立方厘米,可增加土壤的稳性团粒1.5%,使土壤中的肥、水、气、热条件得到协调。同时可防止返碱现象的发生,减轻盐渍危害。

地膜与地表之间,在晴天高温时,经常出现50℃左右的高温,致使草芽及杂草枯死。在盖膜前后配合使用除草剂,更可防止杂草丛生,可减去除草所占用的劳力。同时,解决了油莎豆的除草问题。

覆膜后的缺点是给机械收获带来难度,以及地膜残留等问题;这就要求,在收获前对地膜进行完全清理,可以用地膜回收机,也可在打草搂草时进行清理。

2.林带间种。在三北防护林地区的12个省、市、区的396个县、旗,东西绵延7000多公里的地带,是油莎豆的理想种植区。在有条件的地方、适宜的片区,可以在林间种植油莎豆,达到生态和经济效益双赢。

"三北"防风林可以达到防风固沙的效果,但是一般都很难产生经济效益。油莎豆可以种植在成行、成网、成带、成片的防风林带间,因为,这些地区基本是沙土地,风沙地,利用林间空隙地带合理安排种植,即不影响抗风、护岸、防风固沙、降低风速等,还可以改善林地环境,疏松土壤,活化土层,增加养分。为了防止林带胁地和通风光照,可采取距离林带一米左右,呈条状、片状种植,不会影响油莎豆的生长和产量。

3.间作套种。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间作套种是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也称为立体农业。一般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的叫间作,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套种。这种立体利用空间,连续利用时间,协调作物之间的争地矛盾,是对天然生态系统层层性的模拟,用地养地相结合,可减少地面裸露时间,保持水土,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利用边行优势,增加作物的抗逆能力,使农田生态系统复杂化,作物群体的抗逆性增强。

间作套种是我国农民的传统经验,是农业上的一项增产措施。间作套种能够合理配置作物群体,使作物高矮成层,相间成行,有利于改善作物的通风透光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充分发挥边行优势的增产作用,以北方旱地粮食和油料作物生产应用较多。

如小麦与油莎豆间作,可以在春季减少土壤的裸露时间。因为,小麦是清明期间播种,是种在冰上的作物,一般在4月初,大风开始时,小麦就播种了,在大风形成时,小麦就出苗了,在5月份的大风爆发期间,小麦已经覆盖了土地。我们可以利用小麦这种最早种植的作物来减少地面裸露,利用小麦苗来减少风速的优势,在小麦中,间作油莎豆。各地可根据风的大小,采取不同间隔的种植方法,在小麦收获后油莎豆正好进入结豆旺盛期,给油莎豆提供了充分的通风光照空间,互不影响。

为了防止种植完油莎豆的土地,在春天遭到风蚀剥离和风沙危害,可以在油莎豆地全部种植小麦,使油莎豆与小麦轮作,也可以防止和减少沙尘的危害。因为,这样轮作,可以减少大风期间土地裸露时间一个月左右,这一个月正好是大风狂暴期。

油莎豆可以与高粱、玉米、葵花间作,这样可以起到高矮互补,利用各种作物的高低、时间不同,可以减小风速。在收获期间防止扬沙出现,种植方式可以采取间作、套种、混作的模式,根据风速采取不同的间隔距离,在三种作物间选择性种植,就可以达到降低风速的作用,有效的防止风沙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