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的本义是思考,作动词的时候是想;考虑的意思《说文》给出的解释是:“思,容也”;作叹词时,用于语首,没有实际意义;作名词时,是思想,思绪,心情“思”字在《论语》中出现25处,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子曰诗三百篇?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子曰诗三百篇(子曰诗三百)

子曰诗三百篇

“思”的本义是思考,作动词的时候是想;考虑的意思。《说文》给出的解释是:“思,容也”;作叹词时,用于语首,没有实际意义;作名词时,是思想,思绪,心情。“思”字在《论语》中出现25处。

夫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是‘无邪念’(使人思想纯正)。”

孔子以《诗经》教化弟子。据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孔子用《诗经》《书》《礼》《乐》做教材来教人,学生大约有三千人,而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像颜浊邹一般受到孔子教诲却没有正式入籍的学生,为数也不少。)

这一天,孔子大学召开了一场隆重的诗词大会。因为精通《诗经》的有七十多个,场面注定精彩好看。

节目有《关雎》的歌伴舞,有三、四十人的集体诵读《诗经》,也有南容一个人的单独朗诵,南容把“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读了又读……

孔子欣赏着节目,对有些弟子只注重《诗经》的文辞之美,默不作声。

这时,子贡上场了。他说;一个君子,道德修养不能停滞在“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上,而应该继续提升,用《诗经》的话说,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听到这里,坐在评委席上的孔子忍不住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篇》)

年轻的弟子卜商随后上场。他说;一次,我在学习中遇到了困难,向老师咨询“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句话什么意思。老师说:“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当时,我整个人可以说是豁然开朗,原来,一个人只有先有仁心,才能把握好“礼”啊。听到卜商的分享,孔子赞叹道:“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篇》)(卜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

我们先来看孔子的“诗三百”这句话。

周朝时开始有采诗制度,朝廷官员摇着木制的铃铛来到民间采集诗歌,最早的诗就是民歌,上古时诗和歌是不分的,官员把采集来的诗歌汇集到朝廷乐官那里,由乐官进行整理,编成曲子唱给周天子听。如果采的诗是赞美国君圣明、深入民心等,说明政治是得民心的;否则,诗的内容是在抨击贪官污吏的,说明政治出问题了。朝廷可以根据民间的诗歌来了解民情,这就是“采诗”可以“观治”。

当时,采集的诗歌总共有三千多首,孔子对这些诗歌进行的整理、编删,原称“诗”或“诗三百”,共305篇,还有6篇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延用至今。

孔子时代,可供学生读的书还不是很多,《诗经》经过孔子整理加工后,被用作教材,于是乎就有了一个新的名词:“诗教”。

《论语•季氏篇》记载,孔子教育自己的儿子孔鲤时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诗经》,就不能言谈应对。)

《礼记•经解》记载,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大意是,孔子说;进入一个地方,那里的教化情况可以了解,百姓为人处世,态度温和敦厚,这是得益于《诗经》的教化。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诸侯国,都比较重视诗教的。

中国人爱读诗,更爱写诗,因为这可以抒发抒发自己的情绪啊。如兵荒马乱的时代,啥重要啊?唐朝诗人杜甫给出的答案非常美:“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书,告知告知家里的情况,多珍贵呢?抵上一万两黄金,这真是太美妙了。北宋诗人苏东坡“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境界,也挺诱人的。苏东坡是不是受到了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篇》)这句话的影响,我也不得而知。

“诗教”,简而言之,就是用诗歌化育心灵!让人逐渐进入有情有义的正确发展阶段上来。

《诗经》三百篇,孔子说,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他说:“一言以蔽之。”

“一言”就是一句话的意思。“蔽”,这里是概括的意思。概括是思维过程的一种,人脑在比较的基础上,归结事物的共同特点,这就是抽象的“共相”。

“一言以蔽之”和现在所说的“总而言之”意义差不多。

有人认为;孔子都说了“一言以蔽之”,为什么后面还用一个“曰”字,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的。如果不用“曰”,人们会认为下面的话是孔子的原话呢,加上一个“曰”字,大家自然会知道,这是孔子在引用《诗经》里面的话。

最妙的就是孔子引用《诗经》的原话“思无邪”,来概括《诗经》。

“思无邪”这句话出自《诗经•鲁颂•駉》。“……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駰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

“祛祛”是强健的样子;“徂”的本义是行军或类似行军那样的行走。《尔雅》给出的解释是:“徂,往也。”

这首诗的大意是,群马高大又健壮,放牧广阔原野上。说起那些雄健马,红色为骃灰白騢,黄背为驔白眼鱼,驾着车儿气势昂。沿着大道不偏斜,马儿如飞跑远方。

诗句中有“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斁”、“思无邪”的句子。

“无邪”意思是没有邪恶的想法和行为。

“思无邪”的基本意思是马沿着大道飞奔向前方。“思”在《诗经•鲁颂•駉》中用作发语词,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孔子引用“思无邪”这句话,“思”就非常有意思了。

“无邪”就是“正”。什么是“正”呢?我们看,孔子在这里并没有说明。其实,我们知道孔子在颜渊问仁的时候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篇》),只要是不符合“礼”的,都是不“正”的。

“思”在《论语》这句话中解释成发语词,这是一说;其实“思”解释成《诗经》的思想,也是可以的。孔子的意思是:《诗经》的思想倾向是无邪念,使人思想纯正,符合社会道德和礼仪规范。这么说的话,我忽然明白了孔子为什么要“删诗经”了,思想纯正的留下,而思想不纯的,容易引导人走歪路的诗篇,统统删掉!因为《诗经》具有教化功能,可以说是国家统治者了解地方情况的“晴雨表”,如果是“风雅颂”等好的东西流行,还可以;如果不好的,那就会带来整个社会风气的变化。社会的问题追根溯源,最后都是思想的问题,如果能善加引导,则“民德归厚矣”,社会会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如果放任自流,那就会出现伤风败俗等不好的行径,给社会发展埋下隐患。

其实,这也反映出孔子对一个诗人合格不合格的要求。如果你想一名诗人,那么创作诗歌的内容要符合“无邪”的标准,也就是“正”,争取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符合了中庸之道,这样的话,你的诗歌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南去北来人自老,桃花依旧笑春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诉说着人生悲喜,描摹四时变幻,呈现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滋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

中国人有一句口头禅,叫做“邪不压正”。千百年来,正和邪形如水火,势不两立。但凡明理走正道,必定名扬千古;但凡走邪道,必然遗臭万年。人生的意义在于明正理走正道,可以说,能否鲜明处理正和邪的关系,既有能力问题,更有觉悟问题。

《尚书•舜典》中记载的舜话,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歌是唱出来的语言,五声是根据所唱而制定的,六律是和谐五声的。)而孔子这里说,《诗经》是“无邪”,具有劝善止恶,使人归正的作用。两者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情感“正”的诗歌,才可以流芳千古的。

“德”是顺道而为,是符合“正”的思想和行为。一个国家要想走上正轨,统治者必须为政“以德”。那么,“德”如何培养呢?需要通过“诗教”来培养,因为《诗经》是“思无邪”,它传递的是人间真善美。统治者读了《诗经》,做到了“思无邪”,这样才能推己及人,引导天下人都趋向“正”,这是实现社会稳定的不二法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