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这个贫困县城的一所中学,在五年里就出了十几个清华北大生

在贵州一个贫困县,独山,只要谈到高考,这一所学校永远都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它就是兴农中学。有人说它是“标准流水线工厂”?但我想说,没有严格的纪律和严苛的管理,没有扎实的教学和反复的练习,何来辉煌傲人的成绩?


贵州第一中学排名:八年出了近20个清华北大生(1)

那么,今天我就来客观地分析一下独山县兴农中学吧,就当抛砖引玉,不对之处欢迎各位网友拍砖。

一、质量

何为质量,质量和体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是选择有质量的好,还是选择体量大的好?近几年来,独山县兴农中学用独山县(人口约35万)不足三分之二的优质生源,考取了10名清华北大,80余名考上交、复旦浙大等十大名校,600余名考取了985、211等大学,一本率、二本率更是稳中求进。这不是体量,绝对是质量,是一流的质量。而且兴农中学这些年毕业到大学的的学生,无论是在清华北大的、985、211大学的还是普通本科的学生,大家在各自的学校里面综合素质的表现都非常不错,应该说都受到各类高校的好评,更没有违法乱纪的学生,这个大家可以从该校已毕业的学生中了解得到的。其实分数和综合素质的关系,除极少数个例外,很大程度上还是成正相关的。所以兴农这片土壤培育的学生综合素质是很强的,发展后劲是很足的,质量的确是一流的。


贵州第一中学排名:八年出了近20个清华北大生(2)

二、环境与认知

独山县兴农中学属县域学校,在独山大学城东校区,离县城不远不近,恰到好处,非常适合县城及以下孩子健康成长。不得不承认,县城及以下的整体教育认知和大中城市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国家在政策上才对下面有所倾斜。在高中以前,同学们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的认知基本不是来自于自己,而是来自于父母、老师的言传身教,或是一种外在的感观认识,并未具备内化为真正属于自己的有深度的认知的能力。高中三年正是由父母、老师的言传身教和感观认识内化为真正属于自己认知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如果过早地融入大城市,对将来的人生发展是不利的,作为农村人对农村没有一个真正正确的认知,融入大城市后又发现还有很多地方无法与之接轨,很多东西都无法找到正确的定位,我想这个隐患是长久的,是属于温水煮青蛙式的,但影响一定是客观存在的。独山县兴农中学的办学恰好精准衔接这一过程,为县城及以下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几年来若干事例证明过了的,因事例涉及个人隐私,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所以兴农中学是县城及以下学生成长的最佳摇篮。

贵州第一中学排名:八年出了近20个清华北大生(3)

贵州第一中学排名:八年出了近20个清华北大生(4)

三、政策

因为县城及以下家庭对教育的认识和大中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国家对少数民族政策的调整是非常正确的。今年的少数民族考生加分政策是:贵阳市云岩区、南明区、花溪区、乌当区、白云区、观山湖区,遵义市红花岗区、汇川区,安顺市西秀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加10分;其他县(市、区、特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加20分。规定申报少数民族加分项目的考生高中阶段须在我省同一县(市、区、特区)具有三年完整户籍、学籍和连续三年实际就读,方可按考生户籍地分值享受加分。不满足上述条件,但户籍、学籍和实际就读地都在我省的,按考生高中阶段户籍地、学籍地和实际就读地中的最低分值加分;户籍在我省,学籍或实际就读地不在我省的,按我省最低分值加分。

也就是说:县域以下的学生在独山县兴农中学就读,少数民族加分为20分,到10分区域就读只能加10分。少数民族政策加分可能还会进一步调整,可能会将现在的10分区域调整为5分,地州一级少数民族调整为10分,县一级调整为15分或保持20分。

贵州第一中学排名:八年出了近20个清华北大生(5)

贵州第一中学排名:八年出了近20个清华北大生(6)

贵州第一中学排名:八年出了近20个清华北大生(7)

四、师资水平,老师责任心

一个学校的师资情况怎么样,责任心如何,用空口说空话,说有多少多少名师,如何如何负责是没有用的,只有实践检验出来的才是真理,几年来,独山县兴农中学在只有独山县一半左右生源的情况下,已经有将近20名学子考入清华北大了,每年上一本、二本的人数也在不断上升,而且从该校毕业的学生现在在大学的发展大家是可以了解得到的,今年将实现连续四年两名以上同学问鼎清华北大了,这在贵州教育史上恐怕也是少有的了,另外听说该校也有三名教师子女考入清华北大了,我想这足以说明该校的师资与老师的责任心问题了!

贵州第一中学排名:八年出了近20个清华北大生(8)

五、经济负担、心理负担问题

这此年到外面读书的,哪个家庭没有付出沉重的代价。要补课,要租房,要父母放下工作陪读等等,哪一样不是沉重的代价,即有经济上的同时,更有父母心理上的负担,在外面读书,要想考得好一点,哪一个是没有补课的,不但要补课,还要租房住,最后还是要父母放下工作陪读,负担何其之重啊!到最后结果却还不如在兴农中学顺其然毕业的学生考得好,想得通吗???想不通,其实道理很简单,想必大家都知道孵小鸡的过程吧!孵化小鸡过程中小鸡的头刚好逐破鸡蛋蛋壳的时候,很想走出蛋壳生活,但蛋壳在卡在身上又出不来,我们看上去很是吃力,想帮它一把,于是有人试着帮它把身上的蛋壳敲去,一下子小鸡就摆脱了蛋壳的束缚,得到了自由行走,自由生长,但结果却是悲哀的,人们帮忙它敲去蛋壳的小鸡很快就不能正常生长了,只有小鸡自己慢慢用自己的能力把蛋壳挣脱后的自由才能健康地成长,这是自然规律。我们的初中毕业生,在很大程度上就相当于孵化小鸡的这一阶段。大家思考吧!另一方面,现在的教育环境是个社会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在加速阶层固化,我们县域以下的孩子突然去到那些大中城市,看什么都是稀窂物,在三观基本没建立之前接受如此之大的心理落差,承受得了吗?事实证明,九成是悲催的!我们不说上面的老师同学是否看得起下面的孩子,就平等的对待,(相信不可能有什么特殊对待的)那么县城及以下的孩子有上面的孩子基础好吗?家庭教育有上面的孩子们全面到位吗?行为习惯有上面的孩子成熟吗?对待事物、问题的认知能力有他们强吗?我想,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应该也是不争的事实。都说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敢说每个独山兴农中学的教师水平都是一流的,但对于县城及以下的孩子来说肯定是最合适的!所以,孩子们不要盲目的一门心思想要到外面看世界,现在还早,今后有的是时间给你去看世界,别在不该看的时候折磨父母一定要去看,到该看的时候自己却没有能力看了,即累了父母,也影响了自己最关键阶段的发展!到时追悔莫及啊!

贵州第一中学排名:八年出了近20个清华北大生(9)

六、适合的才是最好

为什么现在经常讲寒门再难出贵子?其实就是可能成为贵子的孩子们都被盲目的为孩子开拓眼界、拔苗助长的父母送到了只适合大中城市的孩子发展的平台给耽误了,这貌似享受了最好的教育资源,其实不然,对寒门学子来讲,那个所谓的美好环境过于眼花缭乱,发自内心想融进去,但现实又无法真正让你融进去,最终导致进也进不去,出也出不来,在这样矛盾的心理压力下度过三年,可能出贵子吗?过去寒门为什么能出那么多贵子?是因为那些可能成为贵子的小孩都在各县适合自身成长的县城中学里求学,也许这些县城中学条件是不如大中城市的好,但那是最适合寒门学子这个阶段成长的环境,从古自今,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小孩都有这样的心态,在初三时,总想以能到大城市读高中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多么优秀,来证明自己比别人有条件,其实是虚荣心在作怪,当去了以后,才发现原来不是那么回事,想回来,但虚荣心再一次作怪,算了吧,回不去了,这个时候,但凡能回来的,最终都是走得不错的。只可惜很多都过不了这一关,勉强的走完三年,最后自然难以成就最好的自己!

结论:独山县兴农中学才是县城及以下孩子成长成才的最佳胜地,服不服?事实摆在这儿!


编辑:卢祖军

运营人员:小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