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粑是湘西家家户户必备的年货,它寓意着团团圆圆、生活美满幸福。年粑有很多种类,有金黄的苞谷粑、小米粑,有褐色的高粱粑,最常见的是糯米打成的糍粑,白白圆圆,一垛一垛地码着,像摞起的一个个圆圆的月亮。

湘西糍粑有多少年历史:湘西物产打年粑(1)

到年边了,街上小摊到处可见各种各样的年粑卖。这些年粑大多是乡下人打好,拿到城里来卖,或者城里的小商小贩从乡下收购的。在乡下,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打糍粑,打糍粑是新年的前奏,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当然,最开心的是孩子们。瞅见父母在灯光下,精心挑选颗粒饱满、色泽光亮的糯米,孩子们就知道家里要打糍粑了。

打糍粑用的粑捶是木制的,木材的选择很有讲究,多为茶树杆。茶树木质光滑,均匀细密,不干裂,粑捶的重量也要适中。

在湘西乡村,几乎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放有一个粑槽。粑槽外观多为正方形,槽内为圆形。粑槽分木槽和石槽两种,木槽保温性能好,糯米不易冷,石槽经打,不易坏,两种粑槽各有千秋。一到年底,粑槽就派上用场了,大人们合力搬出粑槽,用水管对着它里里外外冲个淋浴澡,洗去积了一年的灰尘。

一切准备就绪。女人开始把浸泡了一两天的糯米倒入木蒸笼蒸煮,灶膛里的柴火毕毕剥剥地响着,火焰像狗的舌头不断舔着锅底,摇曳的火光忽闪忽闪地把昏暗的厨房照得明明暗暗。一会儿,蒸笼滋滋地冒起了热气,糯米的清香从蒸笼的缝隙丝丝缕缕地散发出来,很快弥漫整个屋子。

孩子们闻香而来,一溜烟地从外面跑进了厨房,东看看,西闻闻,最后眼睛落在蒸笼上,恨不得用眼睛把香喷喷的糯米饭从蒸笼里钓出来。大人们早就识破了孩子们的心思,挥着手,像赶苍蝇一样,把围着灶台叽叽喳喳、团团打转的孩子们哄了出去。

孩子们并未走远,他们在厨房外你追我赶、打打闹闹,一双耳朵早已伸进了厨房里。灶台前的女人喊一声“熟了”,尖着耳朵的孩子们霎时停止了逗打,蜂拥而进厨房。

女人揭开蒸笼盖,糯米饭的香味愈加浓烈,简直要把人醉倒。女人用一把锅铲搅拌着蒸笼里的糯米饭,把它勺进饭盆里,孩子们可是等不起了,从盆子里抓起一把热气氤氲的糯米饭,一边捏成一团,一边放在嘴前吹着,迫不及待地吃上一口,又香又糯又软和,竟比平日里吃的梗米饭不知要好吃多少倍。就连准备打糍粑的男人们也围过来,抓一把糯米饭,塞进嘴里有滋有味地吃起来。

女人把热腾腾的糯米饭倒进抹了一遍茶油的粑槽里,男劳动力手握粑棰,等候在粑槽边。他们先是用棰头把槽里的糯米使劲揉,一直揉烂为止。打糍粑是力气活,一般由两名男子齐上阵,如果家里缺少男劳动力,亲戚朋友、隔壁邻居的男人们会主动找到你家,邀齐人,帮你把糍粑打好。他们你一棰,我一棰,极有节奏感,砰,砰,准确无误地打在槽里的糯米上,嘴里还不时发出“嗨——嗨——”的吆喝声。一直打到糯米不见一粒碎米,打得糯米黏在粑棰上,扯起一线长长的糯米丝丝为止。

刚打出的糯米糊,揪一团下来,趁着余温,尝尝,却是别一种风味,有种入口即化的感觉,糯糯的、软软的,比小时候吃的高粱怡软糖还好吃。糯米糊打好后,女人会在手上抹上茶油,糯米才不会粘手。将糯米糊从粑槽中取出,放在早备好的大门板上,从打好的温热柔软的糯米糊上揪下一团,捏成圆形,间隔适度地摆放在门板上,再用一块洁净的木板放在上面用力压两分钟,取下木板,一个个又圆又白的糍粑便集体惊艳亮相了。压好后,取出糍粑,一个一个地翻动,直到糍粑冷却变硬,再收好储存。

大多数人喜欢把糍粑泡在水缸里,缸里的水最好用井水,一天换一次水。据说用井水泡糍粑,能保存到第二年年底都不坏,这样一年四季都可吃到糍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