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陈继儒名句大事难事看担当(陈茂烈善于自省)(1)

陈茂烈信札

明代御史陈茂烈侍母至孝,自甘清贫,慎终若始,感人至深,莆田人称为"孝廉先生"。他静思克己,安贫乐志,刑部尚书林俊赞叹他"领悟既深,而充养亦熟。隐衷粹行,对天地而质鬼神","天下恐无第二此端亮清苦人"。他的以孝廉闻名于世,成为乡国之仪范。

陈茂烈(1459—1517),字时周,号如宾,明兴化府莆田县人。据《城厢区志》载,陈茂烈祖上为浙江瑞安人,曾祖陈伯洪因军功升任兴化卫所总旗护印管军,举家定居在莆田城内半门街(今莆田市城厢区梅峰街)。明孝宗弘治九年(1496)陈茂烈进士及第,历官吉安府(今属江西)推官、河南道监察御史等职,陈茂烈去世后,因廉约、孝行和清修苦节,朝廷诏其朝天街宅里为"孝廉里",树立坊里门"旌表孝廉",赐谥"恭清"。

静思克己

明代陈继儒名句大事难事看担当(陈茂烈善于自省)(2)

陈茂烈故居位于梅峰寺旁边

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父亲去世,时年十三的陈茂烈,子承父业,补任兴化卫总旗。虽然家庭穷困,但陈茂烈志存高远,超尘脱俗。白天入署公干,兢兢业业;夜里回家攻读,勤奋刻苦。日积月累,学富五车,通晓举子学业。十八岁时,慨然感叹:"善学圣人者,莫如颜(回)、曾(参)。颜之'克己',曾之'自省',岂非学之法欤?"陈茂烈体会到孔子高弟颜回的"克己"与曾参的"日省",就是学习圣人立身行道的好方法。于是,作《省克录》,每日进行自我考察。

成化二十二年(1486),陈茂烈乡试中举,名列十三,不料礼部会试却连续三年黜落。有人婉劝他,家庭贫困,应当求职食禄。陈茂烈却慨然有声:"士各有志也!"弘治九年(1496),陈茂烈终登进士第,时年已35岁了。不久奉使前往广东观政,临行时,所司按例赠礼送行,却被陈茂烈谢绝:"吾穷时,尝授徒两臬司,若想谄媚巴结,立可致富,岂待今日乎?"颇有清廉自守之风。

陈茂烈借道前往新会(今属广东)白沙,拜访自己仰慕已久的大学者陈献章,陈献章是明代心学奠基者,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大儒。陈茂烈向陈献章请教关于"理""气"的疑词奥义。陈献章倾尽所得,勉励陈茂烈"为学须主静一",即精神贯注专一,乃治学经验之谈。陈献章大师的教导对他一生的学养和情操,影响甚大。陈茂烈回来后作《静思录》,在自序指出:观水可以见心,是以贵静思也。得到启悟:静则虚,虚则明,明则通。士欲达到圣贤思想境界,须从静字下功夫。

弹劾权佞

明代陈继儒名句大事难事看担当(陈茂烈善于自省)(3)

正在修复的小西湖,里面将设一座"孝廉坊"和陈茂烈雕塑

从广东归来后,陈茂烈担任吉安府(治所今江西吉安)推官。他待人至诚恳恻,审理案件,谨慎细密,不滥刑久拘,亲自召见当事人,以理辨析。吉安民间喜欢打官司,每每一纸讼词到了官府,官府就轻率传讯,受到牵连被拘押的动辄百十人。陈茂烈下令改革滥捕做法,规定凡告状者不出场,则诉讼程序不执行;涉案者有证据则到官,无则免,排解了大量被滥捕者,有力抑制了"好讼"之风。民间有歌谣曰:"要无冤,对陈言。"史学家、邑人郑岳称赞他"辨冤诬、敦伦纪,有出于法比之外者",审案不拘成法,而合乎情理。

陈茂烈在吉安任职十多年,吏部考核政绩,为天下理官(法官)第一名,擢升河南道监察御史。虽然身居要职,但他依然冠服朴素,出门骑乘借来的瘦马,毫无高官显爵的架子。人人望而敬之。

陈茂烈严慎恪守其职,以维持朝廷纪纲为己任。户部尚书似钟,纵子受贿,陈茂烈申劾其"谀佞取宠,宜罢",被勒令致仕。他见崔志端以道士身份担任礼部尚书,屡疏论劾。他认为让"羽流"之辈充担天子的股肱和喉舌,实在是"辱国之甚,莫逾于此"了。但孝宗以先朝擢用崔氏为由没有采纳。

辞官养母

明代陈继儒名句大事难事看担当(陈茂烈善于自省)(4)

为陈茂烈所建的"孝廉坊"

当时陈茂烈老母张氏年已77岁,只身无靠,思子情切。他自感无补于朝廷风纪,决意乞归奉养,上疏陈情:"臣待罪于兹,将二年矣。顾以匪才,无补风纪,又蒙圣恩,举家幽明,咸被天宠,即拟捐糜(献出生命),莫能报答。奈慈闱衰迈,夕照如飞,君恩尚可以再(酬),母年不可以多得。况臣未有男嗣,又无弟兄,一母一子,各天一涯,千思万思,无时不思。疾病独自呻吟,药饵谁为调节?臣既思母,则报主之心乱;母复思子,则保身之心微。臣心可怜,母心尤可虞(忧虑)也。伏望皇上,怜臣母子至情,放臣终养,使得蚤慰倚门之望,少伸寸草之忱。臣虽只奉颜,仰瞻天日,尚祈涓埃之报于将来,再效犬马之劳于未死矣。"行文颇似李密的《陈情表》,忠孝之心,母子至情,感人肺腑,孝宗诏从其请。

因陈茂烈家境贫寒,有好友劝阻他以薪养家。陈茂烈说:"老母余龄,甘旨自给。所不足者吾身耳,吾何恤!"

安贫乐志

明代陈继儒名句大事难事看担当(陈茂烈善于自省)(5)

莆田市胜利中街西侧,有一条小巷为纪念陈茂烈名为"孝廉里"

回到莆田时,家里连一个会客的处所都没有。他精心安顿好母亲膳宿之外,他一日三餐"唯蔬食是赖"。 家里缺少蚊帐,夫妇的卧榻是三只脚的破床,所缺一脚以石块垫充。

陈茂烈住所环境嘈杂,房屋低矮,连象样的窗户都没有,又无余钱开销,只好因陋就简,用木板条钉成一个半门,既让光线进屋,又可挡住门外街上吹来的灰尘。邻居纷纷仿效。于是,满街人家都先后安上半门,路人称为"半门街"。

居家期间,陈茂烈谢绝应酬诗文,常常终日端坐斗室,以静观天地万物的运行,考察古今圣贤的言行气象,以及古今治乱成败的轨迹。若有契合于心,便记于《静思录》,多为格言语录,都是体验身心的独特见解。当时太监擅权乱政,时事大异,陈茂烈每得邸报,忧愤难于自制,曾与致仕家居的挚友林俊,一起密议草拟《急除大逆,以御大乱疏》,弹劾太监刘瑾擅权乱政。

他收入有限,妻子向村妇学来制作冥银技艺,日夜印制纸浆银宝,卖给宫社作为祭祀贡品,因手工精良,销路颇广,远近信众都夸奖她的手艺,亲昵地叫她"褙壁夫人"。陈茂烈则常荷锄到城外太平山麓的梅山附近,开垦荒地,整畦汲水,种瓜栽菜,灌溉施肥,辛勤劳作,早出晚归。长成的芥兰菜,品质优良,买卖公平,颇受顾客青睐,人们美称为"西门兜芥兰菜"。菜农都纷纷效仿栽培芥兰菜,捆缚成扎销售;自明清以来数百年盛行不衰,名闻遐迩,成为西门兜的一宗名优蔬菜特产。

端亮清贫

即使生活困窘,但陈茂烈屡次拒绝朝廷的救助。兴化府太守得知陈茂烈在家门口售卖蔬菜谋生,深受感动,立即派遣二位小卒前往帮助,只是没过三天就被他辞退了。太守把陈茂烈行状上报吏部,请求朝廷令有司每月给米3石,以供茂烈孝养之需,又被他拒绝之。

明武宗正德年间,吏部以陈茂烈养母清苦,奏改为晋江县学教谕,以便就近享用资禄养亲,借以弘扬儒士德行。陈茂烈也上疏辞免。不久,御史舒晟、福建左布政使陈珂连,又以陈茂烈孝廉上荐,武宗特令有司每月给食米三石,以资孝养。茂烈再次辞谢,武宗下诏安抚:"朝廷以孝治天下,陈茂烈既家贫亲老,特给月米,以资养赡。不准辞。"因陈茂烈以其孝廉,成为乡国之仪范,海内缙绅无不想一睹风采。

孝廉有声

明代陈继儒名句大事难事看担当(陈茂烈善于自省)(6)

陈献章

虽然外界颂美不止,但陈茂烈却为母老无子而忧心忡忡。武宗正德十年(1515),老母年耄卧病。茂烈亲调汤药,又自往城西造墓,日夜操劳。因病卧床旬月。不幸老母辞世,茂烈强起号哭,寝地守丧,病情益重,头发尽脱。由于极度哀恸,病情转剧,怅然离开人间,终年58岁。林俊闻讯为之治丧,办棺收敛,葬于莆田城西门外的龙桥村,亲题"陈茂烈之墓"五字,哀切吊唁,并立族弟之子远扬为嗣。

正德十三年(1518),都御史王应鹏上书朝廷:"茂烈廉约如石守道,而所养独纯;孝行如徐仲车,而所处尤困。身死无后,乞加恤典,用励士风。"虽然陈茂烈官秩仅七品,但朝廷特诏赐"孝廉"坊牌,旌表故里,更名为"孝廉里",入乡贤祠春秋致祭,并优恤其家。

陈茂烈一生,克省自励,安贫乐志,以孝廉名世。他的孝廉品操与自省精神,有助于扶正当时的贪风侈俗。林俊赞誉陈茂烈"领悟既深,而充养亦熟。隐衷粹行,对天地而质鬼神",赞叹"天下恐无第二此端亮清苦人", 大学者陈献章也曾写信赞誉他"真百练金孝子也"。 晚明大儒黄宗羲也曾为陈茂烈作《御史陈时周先生茂烈》,以示纪念。

参考阮其山、黄秀峰、黄宗羲等人文字及网络相关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