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自幼聪慧,满腹才情,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她作为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为我们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作品。或许很多人都是从“人比黄花瘦”这一句词开始了解李清照的,然而当你读过这首《武陵春》之后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她的情感与才华是如此超凡脱俗!

这首词是李清照在浙江金华避难的时候写下的,这个手她已经和自己的丈夫赵明诚阴阳两隔,孤身一人。正好当时金兵入侵,原本的万贯家财也全部被掠夺或者是失散在各个地方。可想而知,丈夫病逝、家财散尽、孑然一身,这对于一个弱女子来说是多么剧烈的变故啊!然而就是在这样凄惨悲凉的处境之下,李清照仍然坚持写词来寄托自己的感情,用文字来抚慰心底的伤痛。

李清照最重的愁绪(都知道李清照的)(1)

武陵春·春晚

宋代: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我们已经简单给大家介绍了,应该属于李清照孀居之后的作品。正是因为经历过了生离死别、人间冷暖,所以这首词的境界也就与一般的闺怨诗词截然不同了。整首词一唱三叹,语言优美,意境忧郁,词作中塑造的一个漂泊无依的女子形象让人亲不自禁的心生爱怜,词人的愁苦与凄凉便尽在其中了!

李清照最重的愁绪(都知道李清照的)(2)

词作的第一句暗含愁苦之情,狂风吹落花瓣,现在风停下来之后遍地落英,可想而知,先前是何等的狂风骤雨啊。词人独居闺房,孤苦无依。从“尘香”我们可以读出来,这个时候天已放晴,落花随流水,终将变为泥土,此人心里无比惋惜,同时也是对美好生活逝去的深深怀念。“花已尽”其实是为了说明“尘香”的原因,又将凄凉愁苦的心境推向了更深的层次,一句三折,顿挫有致。

李清照最重的愁绪(都知道李清照的)(3)

“日晚倦梳头”,词人在日上三竿的时候还是无心梳妆打扮,对于这样一位才女来说,难免有些违背常理,但也正是因为她的这种行为才让我们明白一个弱女子面对国仇家恨的无奈与悲哀。自己爱人的一切物品就堆在身旁,难免睹物思人,心底的思念与不舍久久未能散去。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心中的愁苦无人倾诉,也不知道该从何说起,正想要自言自语派遣心中凄凉时,眼泪却早已簌簌地落了下来。心中的悲痛早就已经抑制不住了,所以身体都已经不听使唤,凄婉动人,让人心生爱怜。

李清照最重的愁绪(都知道李清照的)(4)

词的下阕语气陡然转换,词人刚刚还在以泪洗面,听到外面春景正好,便想要泛舟湖上,心里泛起了一丝难得的喜悦之情。虽然词人心底动了游玩舒心的念头,但是终究未能成行,这是为什么呢?“只怕那舟船太小,载不动自己心底无限的愁苦,所以只能独自销魂了。这里其实也是在说这小小的春游又怎么可能慰藉词人心里的万般愁苦呢?短短几句话,将词人自己在特殊社会环境下的微妙心理变化和复杂的情感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哀婉动人,绵绵无绝。

李清照最重的愁绪(都知道李清照的)(5)

最后两句应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本来我们每一个人心里的愁苦是难以捉摸的,这种抽象的事物只可意会。但是李清照却将她的愁苦搬上了小舟,而且还担心愁苦太多小船载不动,将这种无形之物化为有形,这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不是一般人能够拥有的。这一句虚实结合,语出惊人,也成为了无数人描写“愁苦”时模仿的对象。这种生动传神的描写不仅让我们读到了词人的内心世界,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去表达自己的感情,韵味悠长。

李清照最重的愁绪(都知道李清照的)(6)

这首词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等等,每一句都恰到好处,将抽象的情感化为有形的物体,别具一格,自然贴切。整首诗以一个“愁”字贯通,虽然语言优美,情感跌宕,但是却自然而流畅,让我们不得不佩服李清照的文学才华。从另一方面看,少了爱情的滋润,少了物质生活的保障,她现在已经是那个“人比黄花瘦”的女子了。但就是这样一位人生坎坷的弱女子却让我们看到了人世间最为真实的七情六欲,她用自己饱含深情的笔触让我们更加真实地认识了这位“千古第一才女”。读完《武陵春》,或许我们才真正读懂李清照吧!

您有什么感想呢?欢迎留言讨论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