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走进永济市虞乡村的一户农家,年过八旬的阎淑元老人正在缝纫机制作手工艺品。

绣花口金包制作教程图解(虞乡八旬老人手工制作传统的布老虎)(1)

她说:虽然八十多了,但眼不花,耳不聋,穿针引线都是自己弄。

绣花口金包制作教程图解(虞乡八旬老人手工制作传统的布老虎)(2)

看到我的到来,老人停下手中的活,从家里柜中拿出珍藏的宝贝:小孩戴的虎头帽。

绣花口金包制作教程图解(虞乡八旬老人手工制作传统的布老虎)(3)

在家门口摆摊

老人在家里手工制作的布老虎。在虞乡当地,新生婴儿过满月时,姥姥会送孩子布老虎等礼品。

布老虎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工艺品,它是儿童玩具、室内摆设、馈赠礼品。

布老虎是一种极具乡土气息的民间工艺品,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绣花口金包制作教程图解(虞乡八旬老人手工制作传统的布老虎)(4)

老人制作的香包,每年端午节前,她就带着香包上集赶会卖香包,一次能卖好几百块钱。

绣花口金包制作教程图解(虞乡八旬老人手工制作传统的布老虎)(5)

老人正在缝制香包。

绣花口金包制作教程图解(虞乡八旬老人手工制作传统的布老虎)(6)

老人给我说道:“手工做这些有一二十年了,最初是同村人叫去帮忙,制作布老虎,那些东西拿到平遥城卖了成万块钱。后来,人家不干了,自己就在家里做。”

绣花口金包制作教程图解(虞乡八旬老人手工制作传统的布老虎)(7)

这是村里结婚时用的香包,做成花馍的形状。

绣花口金包制作教程图解(虞乡八旬老人手工制作传统的布老虎)(8)

香包,又称荷包、香囊,主要用锦制作,又称锦囊或锦香袋。一般系于腰间或肘后之下的腰带上,也有的系于床帐或车辇上。佩戴香包之俗,在民间盛行。

绣花口金包制作教程图解(虞乡八旬老人手工制作传统的布老虎)(9)

香包是古代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品,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古代农耕文化的产物,是越千年而余绪未泯的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再生。

绣花口金包制作教程图解(虞乡八旬老人手工制作传统的布老虎)(10)

香包,历经千年,依然在民间广泛流传。这是十二生肖图案香包。

绣花口金包制作教程图解(虞乡八旬老人手工制作传统的布老虎)(11)

这是一件虎头帽,过去给小孩子戴的保暖帽,做工精细,式样老旧,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老人说:“这种虎头帽,以前常见。后来想做时,还是在南梯村找见了一件老式样,仔细看了,才会做了。在平遥城,一件卖了130元。”

传统虎头帽,每一个部件都是手工完成。或许以今天的审美来看略显粗陋,但一针一线浸透的都是长辈对孩子的爱意与祝福。

绣花口金包制作教程图解(虞乡八旬老人手工制作传统的布老虎)(12)

老人热情地端来了水果让我吃,她说:“现在人生活条件好了,儿女过得都好,平常没事,做些针线活,不图挣钱,就是给自己散心,有个事干。人老了,常常回想过去苦日子,常常想起爹娘,偶尔还会想起娘家黄家窑村,回想自己的同龄伙伴。”

绣花口金包制作教程图解(虞乡八旬老人手工制作传统的布老虎)(13)

临走时,老人拿了两对小香包送给我,说:图个吉利,保佑家人平安!

虞乡历史悠久,物宝天华,乡村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手工艺,但这些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后继无人、难以传承的消失境地。

(拍摄、编辑:李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