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执笔,历来都有不少说法,稍微查一查,就能搜出五六种来,主要区别在于姿势、用腕、捻管,三指五指之类其实小时候学书法压根没注意过这方面,老师也不教这个,只要是五根指头一起握笔就成,其他都不管的但也因此,后来为了纠正姿势费了不少功夫,最近因为做视频,看了不少网上的教程,对执笔问题,没有看到聊得很透彻的,这篇文章就尽我所知,系统地谈一谈执笔问题,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执笔的奥义解读 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执笔的奥义解读 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执笔的奥义解读 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关于执笔,历来都有不少说法,稍微查一查,就能搜出五六种来,主要区别在于姿势、用腕、捻管,三指五指之类。其实小时候学书法压根没注意过这方面,老师也不教这个,只要是五根指头一起握笔就成,其他都不管的。但也因此,后来为了纠正姿势费了不少功夫,最近因为做视频,看了不少网上的教程,对执笔问题,没有看到聊得很透彻的,这篇文章就尽我所知,系统地谈一谈执笔问题。

一、三指还是五指?

有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这十多年我见到的高手、老师也不少了,印象里是没有三指执笔的,这两年在网上,反而着实见到很多用三指的同行。

如果讨论的话,似乎三指五指都能从故纸堆里找出依据来标榜正统,这种讨论没*用,我是五指执笔,并且学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所以教课的时候,我的要求都是五指,但是三指未必不好,在写小字的时候,一、二厘米的小楷那种,我浅尝辄止地试过用三指,挺好用的,上手很快,不过因为本人极少写小楷,所以没有进一步探究,但是写到大字,我可以观点鲜明地说是五指执笔为好的,三指相比于五指,优点在于上手快,稳定性强,缺点在于太受限制,手指和手腕很难用到,手指、手腕、手臂三者配合不起来,站起来写的时候尤其明显,调整空间太过有限。

二、什么是用腕

小时候学毛笔字是没有这个概念的,后来在南方上学几年,才开始用腕,那几年见到的老师教课也都是腕平掌竖,毕业之后,外面也结识不少老师、朋友,写字时发力的姿势各有不同,除了个别太过猎奇的之外,整体来看,大差不差的,都要用到手指、手腕、手臂的配合,总的来说异少同多,书法终归是比水平高低,姿势在初学时只要不走歪路,比如偏门的“回腕”“拳形握管”,到后面是没那么重要的。

“用腕是什么感觉”这个问题很难描述,示范才是最最直观有效的方式,如果放在视频里,得需要专业的摄影技术加上比较详细的旁白,才能略微传达清楚,之所以说略微,是因为用腕它像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受,在学的时候,无论别人怎么跟你传达、描述,也只是隔靴搔痒,非得等你真的能自己感受到下笔时腕部发力、手指手腕配合着把字“写进”纸里面去了,你才算是真的懂。通过视频自学的话,我想到一个小方法,不一定管用,就是在网上找于右任和林散之挥毫的视频,林散之视频里写的是“中国书法电视”六个字,于右任写的是一个横幅,还有齐白石画虾须的视频,注意观察他们在动作、发力、节奏上的共通点,感受他们行笔的状态,林散之动作幅度小,于右任的幅度大,都能看出他们是如何用腕的,网上关于他们的介绍大都是华而不实的吹捧,净喜欢用一些大词儿,让外行头晕,让内行作呕,也许他们的作品你暂时欣赏不来,但视频里节奏是能直接表现出他们到底厉害在哪里的。没事儿的时候就看几遍,看多了自然会有感觉。

说到大词儿,大学的时候跟同学吹牛聊天,忘了起因是什么,几个英语菜鸡开始争论平时写字时常用的词该怎么翻译,比如说,“用笔再厚点”“结体不够紧”“线条写扁了,不够圆”等等,这里面的“厚”“紧”“圆扁”到底是什么?其实这些词最终指向某一种具体的状态,圆紧厚可以说是一种共识,类似于网上说的“懂的都懂”,而不懂的呢,别说是翻译成英语了,就算用中文想跟他解释清楚也得费挺大功夫,这些年无论是网上还是现实里,都见到过不少喜欢用这种大词儿的人,评价书法,教人写字或者评价作品,开口“高古”闭口“厚重”,这些词最后是需要落到实处的,至少也得有相应的动作示范,不然纯属花架子,或者他不懂装懂,要震住你然后忽悠你。

三、松还是紧?

关于握笔松紧的问题,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发视频以来,印象中有好几次看到说我握笔太紧的,当然并不是恶意,没有怨怪的意思,但松还是紧属于感受问题,就说我的视频,单从视频里看,很多时候,手背上的血管的确衬得握笔很用力,但其实远没有那么夸张,这可能属于个人体质问题?手掌竖起来,不握笔的时候我的手背也是那样的,打吊瓶的时候小姐姐都会抽两下我的手背,夸我血管明显,扎起来最省心来着……说回握笔,就我的观察来说,很多很厉害的老师在这个问题上也是反复的,就是观察他的示范,常常松紧都不一样的,必须说明的是,握笔的放松绝不意味着不用力,事实上没有完全不用力的写字,不要被自然、放松这种形容性的概念圈住,如果不用力,线条要怎么显得劲挺?要怎么入纸?我用纯羊毫写字还要用力,有些人用着兼毫、狼毫笔,却说握笔一定要轻松,这不可笑吗?

握笔的松紧在每个阶段是有变化的,尤其当你入门了,对毛笔很熟悉以后,你想让线条劲挺有力,绷得很紧,如阴符经,握笔上肯定要搭配着用力,你想让线条显得比较放松,如八大的字,那么握得太紧肯定是达不到想要的效果。

一笔之内也会有变化,拿阴符经长横举例来说,起笔时为了入纸,在笔锋入纸时手腕和手指都会比较用力,在进入中段需要表现线条的弹性时,手腕和手指是不能绷得太紧的,最后在收笔时又会用力一些,不同的书体、风格有不同的节奏,这种节奏用永字八法解释起来最为方便,虽然用字八法不论古代还是现在,都有很多种解释,但如果落实到不同的字帖上,同一个概念却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讲永字八法最好也是结合具体字帖来讲,暂时还没有见到做得比较好的讲解视频,我听过不少有意思的解释,有机会可以做一期视频分享一下。

其实真说到放松自然,在你没有去注意握笔松紧这个问题的时候,写字写出了状态,挥洒如意,这时候必定是算自然的,只要握笔姿势不出错,那么松紧是会随着你的进步在不同阶段不自觉地调整的,这个问题没必要太过纠结。

四、能不能捻管?

这个问题在一些年里一度是个不需要讨论问题,在我读大学时学校上下的共识是,捻管的都是异端、辣鸡,这个共识如此深刻以至于从最开始我就没点捻管这个技能,如果非要说它的好处的话,我粗浅的认识是,它在行笔和转折时调整笔锋很方便,我也见过一些老师,捻管用得还挺6的,写得也好。至于为什么当时要杜绝捻管,也许有两个原因:

第一,如果你用腕熟练的话,笔锋的调整完全可以通过腕部完成,这种情况下,捻管也就可有可无了。

第二,大多数时候,在行笔时捻管,你手指握笔的姿势会改变、笔毫也常常会纠在一起,这时就需要重新蘸墨、舔笔,如果捻管频次太高,会影响写字的节奏,毕竟在有些技术里,蘸墨之后,能把笔肚里的墨用尽再蘸墨是较为高明的技术。

这只是我很不高明的看法,毕竟对于捻管我知道的的确很少,并且这种理由似乎太轻飘飘了,起码完全不够解释,为什么当年老师们把它视作歪门邪道那么鄙弃……如果有善于使捻管的朋友看到这篇文章,希望能跟我交流交流。

五、总结

总的来说,在执笔姿势方面,只要姿势不怪异,大都是可以接受的,主要是看教你的老师擅长哪一种执笔;学小楷之外的书体,尽量是用五指执笔;握笔松还是紧的问题,答案是模糊的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变的,就算你写到了极高的水平,也不会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关于捻管,仍旧看老师怎么教吧,不是很推荐。

如果是看我视频学写字的朋友,不用想了,问就是五指、用腕的执笔法,不是只有这种才对,其它的执笔法也可以很好,但是我只对这种方法有一套从姿势到动作到节奏都比较完整的体系,甚至对于它所能达到的高阶形态也有视频可供学习,所以这个问题的关键不在你想学什么,而在我能教什么[笑哭]。至于其它的方法,因为只算是了解,所以就不拿来误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