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留罐法

拔罐擦罐法的特点和用法(常用拔罐方法之四)(1)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指将罐子吸附在拔罐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方法。这是最常用的拔罐方式,一般留罐3—15分钟,至皮肤潮红、充血或有淤血为止。可用单罐留罐法,也可用多罐留罐法。但是要注意吸附力较大的罐不能留置时间过长,夏季、皮肤薄处留罐时间也不宜过长。留罐法可与走罐法配合使用,即先走罐,在留罐。在留罐期间,也可结合提按、摇动等手法来增强刺激,提高疗效。

(八)药罐法

药罐疗法可发挥药物和拔罐的双重作用。由于拔罐后局部皮肤充血,更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因此能使治疗效果更为显著。常用药罐法有以下两种:

1.煮药罐法

将配好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放入锅中加水煮沸,再将竹罐放入药液中煮10—20分钟,然后用筷子将罐夹出,罐口须朝下,甩净药液,迅速用毛巾捂一下罐口,以便吸去水分、降低罐口温度并保持罐内热气,然后迅速倒扣在需拔罐的部位上。扣住后,用手按压罐底约半分钟,使之吸牢。这种方法既发挥了拔罐和药物的双重作用,又有温热作用,多用于治疗风寒湿痹。操作时要动作熟练、迅速,否则会出现吸拔力不足的状况。

2.贮药罐法

拔罐擦罐法的特点和用法(常用拔罐方法之四)(2)

在抽气罐内装入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根据不同疾病而专门配制的药液,如紫苏水、生姜汁、风湿酒等;然后将罐置于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或抽气枪抽取罐内空气,使罐吸附在皮肤上,留罐15—20分钟。也可在玻璃罐内装入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药液,用闪火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

(九)针罐法

拔罐擦罐法的特点和用法(常用拔罐方法之四)(3)

拔罐擦罐法的特点和用法(常用拔罐方法之四)(4)

针罐法 就是留针拔罐法,是指拔罐前在选定的穴位用毫针针刺,达到一定的刺激量就,将针留在原处,再以针刺部位为中心,拔上火罐把针罩住,留罐10—15分钟,然后先起罐在起针。针罐法一般采用玻璃罐,以便于观察罐内情况。在操作时,要注意选用合适规格的毫针,针刺后,留在皮肤表面上的针柄长度要小于罐腔的高度,否则会将针柄压弯引起疼痛。在胸背部使用针罐法时要特别注意,因为罐内的负压可使针刺的深度发生改变,可能引起气胸。

针罐法具有针刺与拔罐的双重治疗作用,其治疗效果比单用拔罐法效果更佳,多用于治疗单独拔罐疗效欠佳的顽固性疼痛、各种软组织急慢性损伤等病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