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周志刚临去世前,对周秉昆说了一番话,这番话其实也表明了他对三个孩子的态度:

原著:周志刚闭着眼教诲秉昆:“当光字片的老百姓太懊糟了,如果也过得有滋有味,除非天生的猪脑子。看起来啊,不脱胎换骨,光字片哪一户人家的下一代也没好日子过。怎么能脱胎换骨呢?比如你哥你姐,要是都没上过大学,都和春燕她姐她姐夫似的,工作不好,没住的地方,自己都有孩子了还得与爸妈挤住在光字片的小土屋里,那咱家的日子还有法过吗?我今天还不如死过去算了……”

周志刚的遗言表明了两重意思:首先,他一生都想脱离贫穷破败的光字片,让老妻过上好生活,却至死没能如愿。

人世间周蓉为什么不带小孩(再看人世间周蓉是不孝女)(1)

其次,只有上了大学,才是真正的有出息,三个儿女,考上北大的周秉义和周蓉才是他的骄傲,他始终对周秉昆恨铁不成钢,这也是父子俩的矛盾所在。

虽然没明说,但在这位老人心里,周秉昆在他心中始终不如哥哥姐姐。

而周志刚却从未懂过周秉昆,也从未公平地看待三个儿女,随着周志刚逝去,三个儿女的表现,才真实反应他们的心性,周蓉的忏悔,周秉义的愧疚,周秉昆的悲痛,孝与不孝,真孝与伪孝表现得淋漓尽致。

周蓉的“孝”,真可笑!

《人世间》周蓉是公认的自私,冷漠,无情,但很少人知道,其实她小时候还是挺好的。

原著:周蓉自己也不是个娇气的女孩,从小到大,并没拿自己当过家里的宝。相反,她还总拿自己当家长似的。他和老伴说应该先给哪个孩子添件新衣服时,她总是先让着哥哥,后让着弟弟。全中国人都挨饿那三年,女儿在饭桌上吃得最少,往往没吃几口就说吃饱了,而他和老伴不止一次发现,女儿背着他俩和哥哥弟弟,一边嘎唬嘎嘣嚼着从水缸里铲下的冰片,一边看书或写作业一她的胃疼病正是那三年里落下的…

所谓“三岁看老”,也就是说,一个人的本性很难改变,小时候什么样的品性,长大后大部分也还是这样。周蓉小时候对父母孝顺,对兄弟谦让,是个非常让人心疼的孩子,为什么长大以后变成那个样子呢?

人世间周蓉为什么不带小孩(再看人世间周蓉是不孝女)(2)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太自由化,她为了自己的理想拼搏,要上学,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这一切与父母,与家庭冲突的时候,她选择了自我,本来这也是人之常情,只是她做得太绝了,只顾自己,完完全全抛弃了母亲和孩子。

一个小时候对哥哥和弟弟如此照顾谦让的女孩子,忽然变得如此冷漠无情,不可能是毫无缘由的,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于冯化成。

冯化成是诗人,不是说诗人不好,而是诗人本身就非常向往自由,追寻人生价值。

周蓉作为冯化成的“小迷妹”,没学到精髓,学偏了,就像黄裳,黄衫女九阴真经用得飘飘若仙,梅超风和周芷若就学得跟鬼魅一样。

加上冯化成本身也不是啥好人,周蓉受他影响,彻底放飞自我,自由地过了火,对于父母和女儿,那是“遗忘遗忘都遗忘…”!

长大后的周蓉,身上的黑材料太多,就只挑大块来说,首先,她最对不起的就是父母。

人世间周蓉为什么不带小孩(再看人世间周蓉是不孝女)(3)

原著里,她自从去找冯化成,时隔几年才想着回家,结果,因为冯化成悼念诗问题发生打斗事件,她受伤住院,之后赶上高考恢复,就直接考试上学去了,八年后才回来,前前后后十几年没见过母亲,这绝对是最不孝的女儿了。

其次,对不起女儿,自小女儿就是靠郑娟养着,她只管上她的学,她在学校里被一群男生奉为女神,她肯定很得意吧,有没有想过她女儿正是最需要母亲的时候?

这么多年,她和女儿聚少离多,女儿看她的眼光都是陌生的,之后先是和表弟展开不伦之恋,后又给大老板做了三,女儿的道德败坏,周蓉绝对要负主要责任。

最后,她对不起蔡晓光,蔡晓光苦守她这么多年,在她离婚最落寞的时候给了她温暖,结果她为了女儿一去国外就是十二年,她是这么疼女儿的人吗?女儿小时候需要她的时候,她都能几年不见面,如今大了反而要一直陪在旁边?

她除了开始几年要和女儿缓和关系,后面完全可以回国的,想女儿了,再过去就是了,再不济,就算陪女儿吧,隔段时间飞回来行不行?

所以,根源不过是蔡晓光在她心中的地位太低,不值得!蔡晓光不懂吗?他又不傻,懂,又无法言说,他的心痛不痛?

至于说周蓉对不起弟弟,对不起郑娟,反而是细枝末节,就不多说了。

周蓉父亲去世时,她的反思,直接暴露了她的人性:

老父亲不止一次为她所经历的坎坷流过泪,她却从没对父亲说过一句感恩的话。依她想来,自己为家庭增光,便等于对父母感恩了。现在,她明白自己大错特错,却为时晚矣…

周蓉的逻辑说白了就是,我自己过好了,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回报,她是真懂她的父母!她父母的确是这样想的,其实大部分父母都是这样想的,孩子过得好就行了,关键你作为儿女也这样想,你的良心不会痛吗?

周秉义的伪孝—愧疚,是最无效的情绪

如果说周蓉的自私无情都是摆在明面上的,那周秉义就高明多了,周蓉在《人世间》里,几乎到了全民讨厌的地步,而周秉义恰恰相反,他几乎是全民赞赏的。

周秉义为了郝冬梅放弃了成为的机会,着实刷了一波好感度,一时间大有成为国民好男人的趋势。

人世间周蓉为什么不带小孩(再看人世间周蓉是不孝女)(4)

再加上郝冬梅不能生育,他也没有放弃,所以,在爱情方面,他几乎是满分的,即便后来有不轨的举动,毕竟就那一次,还没动真格的,应该大部分人是理解的吧,我也不想揪着偶然事件不放。

伪孝,才是周秉义最大的问题!

他自己住的是豪华的洋楼,父母却住在最差最破的光字片。

他父亲一辈子的愿望,就是带着老婆孩子离开贫困破烂的光字片,住到一间像样的大房子里,周秉义明明有能力,却从未想过要帮父母改善一下生活。

周秉昆入狱十二年,房子破烂不堪,母亲住在那个破房子里,没人管没人问(郑娟管得了吃喝,管不了房子)。

原著:周家的房子,如今成了光字片看上去最糟糕的房子。尽管当年打了地基,后来又在屋里支过钢架子,但别人家的房子,十二年间年年有人修,里外墙皮越抹越厚,保护了墙皮内的土坯没变酥。周家的房子,十二年间里里外外没再抹过墙皮,地基以上土坯暴露的地方,用抹子一扎,酥得掉渣。

国庆叹道:“惭愧,十二年里咱们都没替他家抹过一次墙,对不住好哥们儿三个字啊!”

原著里,周秉昆的几个朋友,都为没帮上忙而愧疚,不管是虚情还是假意,他们都是外人,就算真的是虚情假意好了,那也不算什么。

他周秉义呢?也是外人吗?他住着漂亮的洋房,就看不见他母亲的生活环境吗?他偶尔回去的时候,不心酸吗?只有周秉昆是儿子吗?他周秉义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周秉义在父亲去世时说过:

秉昆,咱们三个儿女中,你是最对得起爸爸妈妈养育之恩的,哥现在简直就成了倒插门的女婿,但这不是哥愿意的……….”

其实这就是他愿意的,他看似住在岳母家,不方便把父母接过来,但他原本是有机会的,他只要有自己的房子,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把父母接过来。

原著:由于妻子和岳母都支持,秉义比较情愿地放弃了单位分房。说比较情愿,是指也有很不情愿的地方。他自己没房子,就无法与父母共同生活,实现能在父母身边尽孝的夙愿…

当初,他单位分房子时,他有想过争取,可是,在岳母建议他住自己这边时,他便放弃了争取的机会。

一来可以获得一个谦让的好名声。二来,可以离岳母近一些,岳母可是高干,巴结岳母,可以让他仕途更顺,他的小心思摆得明明白白,只是他比较虚伪,不愿意承认罢了。

人世间周蓉为什么不带小孩(再看人世间周蓉是不孝女)(5)

他情愿去住在岳母家里,像个倒插门女婿,天天想方设法哄老太太开心,却没有为自己的父母考虑一点。

开始时,我认为周秉义没能孝顺父母,是因为他心怀大义,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这也不能怪他,但见了他对岳母恭敬孝顺的样子,才知道,他不是没时间,他只是没兴趣把精力浪费在父母身上,因为父母已经不能给他提供更多的支持了。

他为什么对待岳母和父母反差如此之大?

首先,岳母是省长的妻子,而且本身也是高干,他出身卑微,面对岳母很自卑,他要通过讨好岳母,来抵消自己的自卑感。

另外,他岳母在官场待了一辈子,他也在官场刚起步,对于他来说,岳母就像是最顶级的名师在给他一对一辅导。

而他父母那里,已经没有共同语言了,父母也帮不上他了,反而需要他去付出。

一边是获得帮助,可以得到精神层面,仕途层面,生活层面,全方位的提高,一边是只有付出,而且跟父母根本就没有共同语言,父母说的那些家长里短,和岳母说的那些“至理名言”,他选那边?

他很明智地选择了岳母那一边,只把愧疚留给父母!

人世间周蓉为什么不带小孩(再看人世间周蓉是不孝女)(6)

周秉义对待父母,归结起来可以用“愧疚”两个字,

不同于周蓉,周蓉觉得自己活得好了,就是报答父母了,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而周秉义不一样,虽然他也是这样做的,但他不是这样想的,他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虽然一直在丈母娘身边尽孝,但他一直对没能为父母尽孝感到愧疚。

在房子问题上,他没能站在父母的角度上。他觉得愧疚。每天孝顺岳母,没能孝顺父母,他感到愧疚,父亲到死没想过他一天福,他也感到愧疚,他每天就是:“我愧疚啊!”

但他一直就是愧疚,从来没有行动过。

他父亲去世,他也很悲痛,他也无比愧疚,因为他功成名就,但还没对父亲尽过孝心,父亲就去世了,但父亲下葬后,他又去孝顺丈夫娘去了,该干嘛干嘛,丝毫没想过要把愧疚弥补给母亲。

然后他继续愧疚着!

我感觉他得了“习惯性愧疚综合症”!

不比没心没肺的周蓉,直接袒露心迹,敢说就当自己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敢认为自己混好了就是尽孝了,

我就觉得周秉义的愧疚十分的虚伪。真有那份心,多多少少能帮家里做点事,平时周秉昆在也就罢了,周秉昆入狱十二年,你就忍心母亲住在破烂的老宅里,自己在小洋楼里睡得安稳吗?

在丈母娘身边尽孝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母亲对你也是翘首以盼的?

如果愧疚也算一种孝的话,我承认周秉义也算尽孝了!

周志刚是个老糊涂,一辈子不懂周秉昆的心思

周志刚一辈子最自豪的事情,就是有一个好儿子和一个好女儿,双双考上北大,然后各有成就,给他脸上增光了,尤其是大儿子周秉义娶了省长的女儿,说出去倍有面子。

人世间周蓉为什么不带小孩(再看人世间周蓉是不孝女)(7)

老爷子最难受的就是,小儿子不大出息,这也就罢了,还娶了个带着拖油瓶的小寡妇,好像一下子让脸上的光彩暗淡下来。郑娟常年给他成植物人的老妻按摩,手指都扭曲了,即便如此,他也憋了十个月,才同意周秉昆和郑娟的婚事。

哪怕,他那对有出息的儿女,没有尽过一点孝心,哪怕,他家里里里外外,都是周秉昆夫妻在操持,老爷子仍然固执地认为,周秉义和周蓉才是他的骄傲。

周秉昆从小就生活在哥哥姐姐的阴影里,哥哥姐姐太优秀了,他各方面又太平庸了,仿佛他的出生,就是给哥哥姐姐做绿叶的!

他父母估计也习惯了他的平庸,平时没少磕碜他,哥哥姐姐更是说话都避开他的,真当他是泥娃娃,没有自尊心的吗?

我曾看到一句话,一个人即使陷入泥淖,也有权利仰望星空!

他周秉昆就不想赌一口气?

他全心全意地为这个家付出,为父母尽孝,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争一口气,这算是一点点私心吧,但我觉得,相比周蓉和周秉义,他的这点私心,有个专门的词叫“赤子之心”!

人世间周蓉为什么不带小孩(再看人世间周蓉是不孝女)(8)

作为孩子时,兄弟姐妹之间争宠,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认可,更多的资源,,但成年后在父母面前争宠,(不是大富大贵的父母,普通的),基本都是孝子,不是孝子,谁会在乎父母对自己的评价?

他周秉义在乎吗?他只在乎丈母娘对他的评价!

在周志刚眼里,这个朴实的老人觉得,孩子活得好就行,为不为他付出不重要,这的确是无私的父爱,但他这种心思对周秉昆公平吗?

他的学历,能力,远远比不上哥哥姐姐,他唯一的长处就是踏踏实实做事情,全心全意为这个家付出,结果,在老父亲眼里,这不重要,他更看重一儿一女考上北大,事业有成,他被人称赞脸上有光。

但是,他忽略了一个前提,是周秉昆夫妻俩把家里打理好了,他才有闲心思在意面子上那点光彩

就像剧情里,他刚开始回家,赶走郑娟的时候,家里乱成一团糟,老伴需要照顾,玥玥也要照顾,他手忙脚乱,孩子还走丢了,他一天也撑不住,又舍下老脸让周秉昆把郑娟接回来。

可以想象,若是没有郑娟,没有周秉昆,他还会不会这么淡定的在意面子上那点光?

会不会让周蓉赶紧把孩子领走?会不会让周秉义赶紧让老婆回来照顾老母?什么面子都是虚的,让家过得下去才是实实在在的。

就是因为周秉昆让他过得太好了,他感受不到生活的困境,也就感受不到周秉昆夫妻付出的价值。

周秉昆和郑娟搬到新家时,郑娟看着漂亮的新家,欣喜万分,可是,紧接着就想到了周秉昆的父母。

她对秉昆说:“咱们住在天堂一般的家里,爸妈却住在光字片的破土屋里,我住得越来越不踏实。”秉昆说:“把爸妈接过来住一阵?”郑娟说:“我正是这个意思…”

两人紧接着就去接父母,看看这两口子,有好处首先想到父母,这才是真的孝顺。

周秉义的愧疚能让他父母得到什么?

周秉义心里只有丈母娘,周蓉前半生为冯化成活,后半生为自己活,只有老三周秉昆一生为这个家活,为一个包含父母的家活。

人世间周蓉为什么不带小孩(再看人世间周蓉是不孝女)(9)

偏偏他糊涂的老父亲,眼里只看到周秉义和周蓉的光芒,对周秉昆竭尽全力的努力和孝心视而不见,所以父子俩矛盾不断,一直在争吵,根源就在这里,隔着屏幕都替周秉昆憋屈。

结语:

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周家的邻居已经对三个儿女做了最真实,最恰当的评价:

出息了的儿女未必就能让父母得益。周家的大儿子很有出息,女儿也算出人头地,那又怎样呢?周志刚退休后不是照样住在光字片的老屋子里吗?上医院不是得由众人轮番去背吗?从医院回来不是坐着平板车吗?不是最终死在早前自己脱坯砌的火炕上了吗?他家没看出多么有出息的就是秉昆,可不正是这个没太大出息的小儿子让父母得了不少济吗?

无论周蓉和周秉义内心怎么想,怎么愧疚,都是虚的,街坊邻居看得明明白白,孝与不孝,得落在实处上。

周志刚以一个无私的老父亲身份,只在意儿女活得好不好,而不在意他们付出了什么,对一心付出的周秉昆来说,这恰恰是最大的不公平。

周秉昆除了孝敬父母之外,他自身也是很努力的,一步一步做到编辑,做到副经理,这是以他的能力所能做到的极限了,他已经将自己平凡的人生活出了自己的风采,可是他的老父亲,眼光越过他的头顶,依然望向远方,那是周秉义和周蓉熠熠生辉的方向!

做儿女的如何平衡事业与孝心,做父母的如何相对公平地看待儿女,这是人世间最值得深思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