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元认知干预技术研究所

作者 李京阳

尊敬的各位家长、各位喜爱元认知干预技术的朋友们,大家晚上好!很高兴,也很荣幸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在这里和大家共同交流和分享。

首先在此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叫李京阳,现就读于一所“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一名法学专业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也是咱们元认知第五期研修班的学员。其实,几年前,和许多星火群中家长们的孩子一样,我也曾是一位休过学的孩子,一位被休学困扰、因休学而迷茫的少年,但和大家一样幸运地是,正是那段看似“不幸”的经历,让我和妈妈遇到了元认知。元认知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救命于危难之际的良药,更是开启我人生之路的金钥匙。

很多家长面对休学在家的孩子心急如焚,但又常常觉得束手无策,甚至有些家长,由于孩子休学时间较长等原因,长期缺乏与孩子的有效沟通,而不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能做些什么……这些问题也曾一度成为困扰我母亲的难题,今天我将以我的成长经历为主线,结合我母亲一些有效的做法,简单的谈一下我的几点思考,供大家参考。

简介篇

我和元认知的缘分,要从2012年年底说起。

2012年,我以全县前十的成绩考上了县重点高中重点班,带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开始了我的高中生活。本以为会像以前一样,只要自己努力就可以很顺利的度过一个充实而愉快的高中生活,然而现实并没有像我憧憬的那样发展。

一方面,高中的知识,无论是从难度上还是从容量上,相较初中而言,都有很大程度上的急增;另一方面,高中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对于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毕业一直以第一名的成绩成长起来的我而言,无形中给自己增添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因为主客观双面的压力冲击,加上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也没有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这使得我无法像以前一样名列前茅了,渐渐地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对学习失去了兴趣,久而久之还出现了一系列的学习障碍问题,特别是严重的考试焦虑。

这一切使我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更无法顺利地完成学业,以至于最后达到休学的地步。妈妈看到整日郁郁寡欢的我心急如焚,2012年底,一个偶然的机会,妈妈通过大连晚报报道的刘野老师摆脱抑郁症的事迹接触到了元认知,我也由此和元认知结缘。

我很幸运,在修正自己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没有走弯路,更没有误入歧途,元认知是我接触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心理学干预疗法。说到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妈妈,感谢她的慧眼识珠,为我找到了能够给我人生保驾护航的法宝。

可以这样说,我的妈妈确实是一位很智慧的母亲,面对休学在家的孩子、面对我的种种问题和症状表现,她总能用她的智慧巧妙地化解。

从小到大,妈妈就特别重视对我的教育和培养,而且我是她一手带大的,对于我的性格以及成长中的各种变化,她都了然于心,在我的问题还处于萌芽状态的时候,她就已经有所察觉,她根据我的钟种症状表现,通过各种网络媒体的渠道,寻找可能有效的解决方法,经过了解和筛选,妈妈果断地选定了元认知干预技术。是妈妈的果敢和慧眼,为我争取了干预的最佳时期。

时机篇

抓住干预的黄金时期

因为干预时间是影响干预效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很多来研究所咨询的孩子,并不是刚刚休学的,有的已经休学半年、一年之久了,甚至是更长的时间。

我们知道,如果我们身体的某个部位出了问题,但由于我们的粗心大意或犹豫不决而一拖再拖,这样就很容易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期,最终可能使我们的身体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使病情恶化。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个部位的毁损都很可能引起其他部位的病变,这样一来,在无形当中就会加重治疗的难度、延长治疗的时间、同时也可能降低治愈的可能性;

同理,孩子的心理如果出了问题也是如此,家长没有敏锐的察觉到,或是因犹豫等原因而拖延了时间,这很容易使孩子在原有症状的基础上衍生和泛化出许许多多新的问题。孩子最开始可能只是对某一科学习有障碍或者仅仅面对某一位老师时才会焦虑,但这样的小问题如果没及时有效的处理,随着时间的延长,就很容易泛化到其他学科学习上,甚至有可能泛化到人际交往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以我自身为例,我最开始就考试焦虑这么一个问题,主要的症状表现就是一面对考试,就紧张,害怕自己考不好,越临近考试越学不进去,感觉自己什么什么都不会,总想着,完了,这样肯定得考砸了,那岂不是要面临着滚动出尖子班了?同学们会不会笑话我?老师又会怎么看待我……在课间或者上下学的路上,有时候也会把这些担忧和好朋友说,好朋友看到我这般着急就又是安慰又是鼓励的。记得高中的第一次期中考试,我也是紧张、担忧、害怕的不得了,但在大家的共同鼓励下我还是完成了这次考试,结果一出成绩,我竟然考了学年第十名,这个结果远远比我预想中的要好得多,而且比我的好朋友们考的都好,那大家想想看,我的好朋友们会怎么想啊?你看你考试之前口口声声和我说你什么什么都不会,结果比我们考的还好,原来你之前那可怜兮兮的样子都是装出来的呀,你这个人可真虚伪!以后不和你这么好了。但我也很委屈啊,那些确实是我的真实想法啊,我当时是真的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那种紧张、害怕也都是真的呀,我真的没有骗你们,你们怎么就是不信我啊!

后来我学习了元认知以后才知道,原来,我的这些想法都是焦虑情绪下的单向思维,是因为面对考试而产生了焦虑情绪,在焦虑情绪的推动下产生了一系列的灾难性思维,这些想法确实是真实的,但并不是正确的。但那个时候我并不懂这些,所以感觉既委屈又困惑,不知道为什么又不知道该怎么和别人解释。这样就从一个单纯的考试焦虑问题泛化到了人际交往的问题。有些孩子,在长期脱离学校和社会的环境下,甚至会引发性格中的种种问题,也会使原有好的品质丧失。

所以,抓住干预的黄金时期对孩子干预效果、干预时间以及可控性都是极为重要的。

原则底线篇

如何防止孩子症状的衍生和泛化?

我当时接受干预的时间是12年底,那时候研究所的咨询量还没有现在这么大,需要等待的时间也没有这么长,所以,对于当时的来访者而言,是有条件根据来访者的需要安排一个适合咨访双方的干预时间的,但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据统计,截止到今年十月一,研究所的预约的人数已经达到了三百多人,等待的时间大约在三个月到半年之久。而且这还是在研究所政策调整后,在各地研修生老师的分流下得出的数据。所以,即使我们家长找到元认知后,省去犹豫等拖延的时间,我们家长还是需要和孩子共同度过相当长的一段等待期。

那么这么长的等待时间,家长怎么做才能有效的控制孩子的各种症状?防止问题的衍生和泛化呢?

孩子休学在家,很多家长出于无奈或是对孩子的心疼,往往都会选择暂时性的妥协和退让,有些家长甚是一改往日的威严,对孩子过分优待,从而使得孩子在生病中获益。

记得在北京参加金教授地面培训的时候,有位家长满面愁容地问到:“老师啊,如果我的孩子就是不想好可怎么办?”经过了解,我们才知道,她的孩子已经在家休学一年多了,每天的生活就是打游戏,到了饭点爸爸妈妈会把做好的饭菜端到他的电脑桌前并叮嘱他要记得吃饭,孩子的妈妈和孩子说,有一种可以让你复学、让你变好的方法你要不要试一下?结果却被孩子断然拒绝了,孩子说:“我才不想好呢,我干嘛要好,我觉得我现在的生活就已经很好了啊,每天我什么都不用做,就有饭吃、有钱花、有我最喜欢的游戏打,就算我以后再怎么奋斗再怎么努力也好不过现在的生活了吧!”这位妈妈被说的哑口无言,又气又恨又无奈。

听到这儿,突然想到了我和我的妈妈。休学那年我17岁,每天宅在家里,哪儿都不想去,但我记得很清楚,我妈告诉我:“宝贝,你现在不上学可以,我养着你也可以,因为你是我的孩子,你现在还未成年,但明年你就18岁了,过了18岁的生日你就是一个成年人了,妈妈没有义务再无条件地养着你了,如果你选择继续这样下去,那好,过完18的岁生日,我不会给你一分钱,以你现在的文化水平和生活能力,找个扫大街、端盘子的工作来养活自己是绰绰有余了,妈妈不嫌丢人,只要你能用双手养活自己妈妈就心满意足了,我可以养一个不成才的人,但我不能养一个废人!当然你还可以有另外一种选择,就是选择继续去上学,以后读大学、研究生、博士、甚至是博士后,你读到多大,妈妈就供你到多大。”

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特别是对于一个17岁的孩子,听到这些话,我自己合计了一下,想着就算为了再多享几年福,我也得去上学啊。(而且我了解我妈,她绝对是个言出必行的人,她既然今天这么说了,到那一天她也一定会这么做的。)

面对休学在家的孩子,不能因为孩子生病,家长就一改往日的严厉和权威,不能因为心疼孩子就无原则、无底线地惯着孩子,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一切有理无理的需求,想着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感化孩子,从而求得孩子的理解和改变,事实证明,通过这种方法取得成功的概率基本上为零。

相反,家长一味的妥协和退让还容易滋生孩子很多不良的习惯,对于孩子性格的培养也可能埋下很多不良的隐患。因为对于大多数的孩子而言,他们还没有成年,还没有步入社会,缺少正确而完整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对事物缺乏正确的认知和判断,如果家长没能做出正确的指引和提点,孩子们是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和理智的判断的。

孩子走到今天的地步,作为家长一定有教育不得当的地方,家长需要反思、需要做出正确的改变,而不应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使孩子滋生更多不必要的问题,这样会给后期的咨询和干预增添更多的难题和阻碍。

这就是我想谈的第二个问题,在咨询的等待期我们家长能做什么,该做什么。家长的这种权威和底线也是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所应坚守的态度和所要持有的原则。

技术介绍篇

如何激发孩子的求助动机?

临床经验表明,来访者的求助动机对于咨询的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现在研究所为了使咨询能够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进行,在预约排号之时增添了这样一个前置程序,就是咨询师和孩子通电话,从而判断孩子是否有求助动机,最终决定干预是否进行。通话之前,我们必然要和孩子介绍技术,那么,接下来家长面对的难题就是如何说才能激发起孩子的求助动机,才能让孩子对技术充满求知欲呢?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相信技术、接受干预,在介绍技术的时候过度地神化技术。家长救子心切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其实这样的做法却很有可能为将来的咨询埋下隐患。因为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对技术、对咨询的效果产生过高的期望,当正式进入咨询之后,如果一旦没有达到家长宣传的效果时,很容易让孩子失望,从而降低对技术和咨询师的信服度,这对技术信念的建立是极其不利的,无形当中可能又会增添了咨询的难度,而且这对于父母威信的树立也是不利的。元认知干预技术虽然高效,但干预的进程和效果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孩子的个性基础、动机强弱、配合程度、症状的难易程度等等。

我记得我妈妈第一次和我提起元认知的时候,她既没有和我渲染技术的神奇,也没有和我描述效果的高效。因为我妈妈了解我,如果想让我相信技术,只是单纯地跟我说技术有多么多么得好,是没有用的。但她知道我就是一个对知识极其渴望的孩子,对学者也有一种莫名的崇拜。

所以妈妈首先和我提起的是金教授,说这是一位辽宁师范大学的研究生导师,这位心理学的教授研发了一项高效的临床心理干预技术,能够有效的解决学习偏科、厌学、马虎、考试焦虑、拖延等学习障碍问题,而且学好了还能开发潜能,优化性格,妈妈说,“你看看这些不正是咱需要的嘛”,这个开场白可以说很好的激发了我的兴趣。

然后我问妈妈,“那它可以解决害怕考试、不想上学的问题吗?”妈妈说,“当然啦,这还是人家最擅长的呢,妈妈都打电话了解过了,你的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像你这样的孩子,甚至是比你严重的,通过技术的帮助都重返校园了,而且成绩还都有了提高”,听到这儿,我心里其实已经有点儿小激动了,感觉这项技术好像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一样。

接着,妈妈又说,“这项技术是金教授三十多年的研究成果,而且在实践上已经经过了无数实例的检验,你看,刘野老师就是其中之一,她是南开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女教师,曾经因工作的原因患上了重度抑郁症,在北京、天津这样的大城市都没有得到治愈,最后被金教授的一名研究生在不用服药的情况下就治好了。”但我当时还是有点半信半疑,妈妈看出了我的小心思,接着又补充到,“如果这个技术不是真实可靠的,那么一位高校的老师又怎么能实名站出来为他们发声呢。而且,这项技术正是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之一,咱们去了现在就可以学习他们研究生才能学到的知识。”

这么一说我就彻底被说服了,妈妈的这番话不但让我看到了希望,而且还激发我对技术、对未来的无限向往。但心动和行动之间毕竟存在一定的距离,为了让我顺利前往大连接受干预,妈妈为此还特地寻找了一个合适的契机,因为当时我的主要问题是考试焦虑嘛,我母亲就选择了在我的一次期末考试期间带我前往大连接受干预,这样一来,既顺理成章又没有拒绝的理由。(这里简单解释一下,因为我当时是在重点班,每次的考试的成绩都会涉及排名和滚动,我当时还处在半休学的状态,所以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每次考试是不允许缺考的。)

我们都知道,对人或对事的第一印象都是极其重要的,因此,在介绍元认知、在劝说孩子接受干预的时候,家长们不但要做到实事求是,最好还要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运用孩子易于接受的言语和表达方式巧妙地介绍,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寻找合适的契机助我们一臂之力。

神助攻作用篇

咨询中家长如何助孩子一臂之力?

我的第一次咨询总体来说是比较顺利的,一方面要感谢我的咨询老师,马立丽老师,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妈妈也是起到了神助攻的作用。

(一)神助攻作用之实事求是、有一说一

我的每一次咨询,都是在妈妈的陪同下进行的,家长陪同咨询的过程,也是了解孩子和学习技术最好的时机。在我向老师讲述我的疑惑和问题时,妈妈在一旁也会起到一个补充和辅助的作用。

我妈在马老师面前暴露我的问题时,可以说是丝毫不留情面,绝对是有一说一,毫无隐瞒。如果说世界上最了解我的人,除了我妈以外,那一定就是马老师了。其实我也曾在私底下请求过我妈妈,和她说可不可以给我留点面子,不要把我所有的一切都告诉老师啊,我记得很清楚,妈妈是这样回答我的:

“宝贝,你是妈妈的孩子,妈妈当然希望把你最好的一面展现在他人面前,也想听到别人对你的夸奖和赞扬,但这要分情况,也要分场合,马老师不是别人,我们不应该在她面前有所隐瞒,只有把最真实的你自己展现在老师面前,老师才能更了解你,才能根据你的性格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最适合你的干预方案。你觉得妈妈说的对吗?”

听完这番话,我当时虽然什么都没说,但我的心里是特别认同的,从那以后,每次咨询我都会积极主动地把我最真实的想法毫无保留地和老师说,既会和老师暴露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会和老师分享自己的进步和成长。这样,一方面增进了我和老师的感情,另一方面,由于老师对我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也有力地推动了咨询的进程。

作为家长,我们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目标,也要明确自己的战队和立场,家长和咨询师应当齐心协力帮助孩子从困境中走出来。所以,在陪伴孩子咨询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将孩子的问题和症状表现一五一十地反应给咨询师,这样老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另外,家长还要将孩子的动态变化及时、客观、真实地反馈给咨询师,以便于老师能够适时地调整咨询的方案和解决的办法。

(二)神助攻作用之排除孩子技术疑虑

其实在咨询过程中,我们进行的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也有一些小波折和小插曲。

记得当时我们正好住在辽师大附近,也恰好在学生的上学期间,大学的教室不是每节课都有课的,只要是没课的教室都允许同学们在里面上自习,所以在在咨询以外的时间,我一般都会背着书包去辽师大的空教室去上自习,在自习的过程中也会有学不进去的时候,那个时候也会特别焦虑,回到旅店后也会把那种糟糕的状态反应给妈妈,有时候甚至会像在家里一样,因为情绪不好和妈妈发脾气,甚是也曾因此对技术产生过怀疑。因为当时的我确实特别心急,想着元认知干预技术不是高效嘛,那就应该立竿见影、药到病除,我这都已经干预了怎么还学不进去呀,现在还没回家呢,就这种状态,等真的离开老师了,那不就更完了嘛!

和妈妈说完这些,妈妈并没焦虑,也没指责我,而是说,“那这太好啦!你看这些不都是你在家会遇到的嘛,在这儿暴露出来了是好事啊,咱明天把这些问题和老师说,然后请老师帮咱解决了,以后回家再遇到类似情况咱就不怕了,你说对吗?而且,咱们才干预几天啊,能做到现在这样已经很棒啦!”妈妈这么一说,既让我不焦虑了,同时也排除了我对技术的怀疑。

我们正常在研究所咨询,是上午一个半小时,下午一个半小时,一天中除了这三个小时以外,其他的时间都是由来访者们自行安排的。一般情况都是孩子和父母一同度过的,就像正常我们在家一样,这段时间难免会因为一些日常的小事儿而引起孩子的焦虑,有时候甚至会和孩子起冲突,这都是在所难免的,这个时候家长不要急,也不要慌,暴露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能解决的家长尽量解决,解决不了的第二天把问题反应给老师,请求老师的帮助。

但是,如果这些问题并不是孩子主要的症状问题,而仅仅是因为生活中无关紧要的琐事引发的不必要的小情绪,那么我们家长还是要尽量用我们的智慧和学习到的元认知知识去帮助孩子化解小情绪,让孩子以较好的状态进入到咨询当中,因为如果孩子是带着情绪去进行咨询,那么开始咨询后咨询师必然就要先灭火,然后再进行正常的咨询,这样一来既浪费了时间,也可能会打乱老师的咨询计划,无形当中就拖延了咨询的进程。

(三)神助攻作用之家长自我反省、自我修正

从小妈妈对我的管教就非常的严格,一旦发现我行为和性格上出现了问题,她是绝对不会容忍的,甚至会对我动手。在我休学的那段时间,每次情绪起来和她闹脾气的时候,她也忍不住会打我。但是打孩子真的就能解决问题吗?真的会对孩子的恢复和成长起作用吗?

后来妈妈在马老师的提点下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知道自己这么做无济于事,反而容易和孩子建立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影响亲子关系。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她不但承认了错误,而且还保证今后再也不会这么做了。妈妈的言出必行、说到做到这一点着实令人佩服!如果从元认知的角度来分析,几十年来,我母亲一直秉持着“严师出高徒”、“严父出孝子”这样传统的教育观,所以只要我犯了严重的原则性的错误,她必定会对我动用武力,这么多年沉淀下来的习惯,在她那里可以说是已经建立了一个相当牢固的SER条件性情绪反应,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种固化了的SER如果不经过临床技术的干预指导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彻底纠正的,但我母亲却真的做到了。

在没有借助临床技术干预的条件下,她能做到反思自己、转变观念、接受他人合理的意见,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发自内心地承认错误、及时止损,并且说到做到。从那以后,不管我情绪起多高,她真的再也没有对我动过手。母亲的转变不但给我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而且还进一步改善了亲子关系,从侧面也配合了咨询师的工作,对咨询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孩子走到今天这一步,作为家长一定有教育不得当的地方,所以我们需要反思,也需要做出正确的改变,对于客观的批评指正,我们要学会虚心接受,对于善意的提醒和有效的建议,我们也要诚心接纳。我们大多数的家长都是第一次为人父、为人母,谁都不是天生的教育家,所以在孩子问题的处理上和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难免会出差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我们能在认识到自身问题以后,改正错误、弥补不足,那么每位家长都能成为陪伴孩子成长的智慧型父母。

打孩子的这个问题可能是很多家庭比较共性的问题,在这里和大家谈一下我的思考。面对孩子的种种不良行为表现,家长到底该不该打?

这确实是我妈妈会采取的一种管教孩子的方式,但其实我从小到大挨打的次数是屈指可数的,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也比较听话、比较让她省心,另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因为我母亲她其实是不会轻易地采取这种方式的,只有我真的犯了严重的原则性错误时才会这么做。

给大家讲一个我记忆中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挨打吧,那还是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因为爸爸妈妈工作都很忙,家里老人身体也不好,没有能帮忙带孩子的,所以我14个月大就被妈妈送到幼儿园了,每天下午从幼儿园把我接回来以后,妈妈就先给我一个小面包,再放上儿歌,把我放在她目光所能及的地方,然后她一边看着我一边做家务,每天都是如此,对于我和妈妈而言,这都已经变成一种程序了,每天自动化运行。有一天,妈妈没太按套路出牌,她也是想逗逗我,和我亲近亲近,就到我面前咬了一口我的小面包,没想到我接下来的反应让她极为震惊,我先是楞了一下,然后把小面包“啪”地一下就扔到了地上,妈妈开始也一愣,马上她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她知道我这是在向她表示抗议呢,孩子当时心里肯定在想:这是我的面包,你为什么没经过我的允许就来抢我的好吃的。

想到这里妈妈瞬间就火了,她意识到,在我的大脑中根本就没有“分享”这样的概念,如果再这样下去,孩子肯定会变成一个自私自利的人,然后她就狠狠地把我打了一通。故事到这儿并没有结束,等我哭完了,妈妈又过来抱着我和我讲道理,告诉我要学会分享,得到什么好东西都要先分享给他人,然后再才能自己享用,这样才是好孩子。看着我委屈巴巴地点点头,然后妈妈又给了我一个小面包,问我,好孩子该怎么做呀?我把拿着面包的小手凑到妈妈嘴边,妈妈轻轻的咬了一小口,欣慰地点了点头,表扬我说,真是妈妈的乖宝宝,还使劲的亲了我一口。从那儿以后,不管我吃什么第一件事就是先让让别人,他们不要我再自己吃。

惩罚教育也是我们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你和他单纯地讲大道理他是听不懂的,但要让孩子知道是非对错。价值观是从小培养起来的,所以对于小孩子而言,在他犯了严重的原则性错误时,是可以采取打孩子这种惩罚方式的,这里强调一下,千万不能犯错就打,一定是那种严重的原则性错误再打,有些家长对孩子也严厉,孩子犯错他就打,但因为打的次数太多了,孩子分辨不出事情的轻重,就没有针对性了,最后把孩子给打皮了,这种惩罚的方式对他也就不管用了。

在我印象中,小时候妈妈打我的次数并不多,但每一次都能让我印象深刻,而且效果都是一次性彻底解决,绝不会再犯。但为什么到了休学时候,这种做法就不管用了呢?因为,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他什么道理都懂,也有基本的是非对错观,孩子不想上学并不是因为他不知道不上学是错的,而且在潜意识当中想做做不到。这个时候,如果家长还是打骂孩子,那也只能是激化矛盾,但并不解决问题。

其实作为孩子我们也知道和父母发脾气是不对的,有些做法甚至会很伤人,在这里先代表孩子们跟各位家长道个歉,其实呀,这都是情绪问题,等孩子过了这个阶段,他会比任何人都更爱你们的,所以也希望各位家长能多多体谅,尽量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选择沟通或者其他有效的方式,通过和孩子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来度过难过。

技术学习篇

(一)学习技术的重要性

从我整个的咨询历程来讲,也算是一波三折,我先后3次前往大连接受干预,每一次都有不同的体验和收获,也有不同的感悟和成长。虽然我前前后后去了大连三次,但前两次并不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只是前两次的学习确实不够深入透彻,甚至还有些操之过急。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觉,在刚刚接触元认知不久,觉得元认知干预技术还是挺容易理解的,不就是SER嘛,一种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这种理解到不能说是错,从某种角度上也反应出了元认知干预技术简单、易学的特点,但那时的我,对技术的理解确实仅仅只是浮于表面,并没有领悟到技术的精髓,对技术的学习也不够扎实,更没有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程度,只能说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虽然在大连干预的过程中,老师也会对现实可能遇到的情景做出预估,并通过放松训练的形式加以演练和应对。但回到学校、回到现实,就好比我们拿着真枪实弹,而演习毕竟不同于实战,难免会有预料不到的意外发生。而且,休过学的孩子基础焦虑普遍是比较高的,就像体弱多病的孩子一样,任何的风吹草动都有可能引起病情的再次发作。如果孩子自身的元认知系统不够强大,对元认知的学习得不够深入,当现实问题来临的时候,孩子就很难做到对知识的有效提取和灵活运用。那时候孩子就会觉得力不从心、无所适从,情绪也很容易越升越高,而此时,如果家长没有做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孩子是极其容易复发的。

我们的第一次咨询只进行了一周,然后就匆匆返校了,回学校以后,一方面,离开了大连,就没有了老师带领我学习技术知识这样的机会,也离开了那种一天两次咨询,保持技术优势兴奋的氛围;另一方面,因为请假加上前段时间状态不好耽误的课程很多,就想着趁着刚干预回来感觉状态还不错,赶紧抓紧时间补功课,所以,就把做放松训练的时间给挤没了,我们想啊,一个还没有痊愈的患者,离开了医院的诊治环境,又不遵从医嘱,不按时吃药巩固,自身的免疫力本来就低下,如果再遇上点病毒侵入,那复发就是必然的了。但刚回来的时候确实没想这么多,只顾着赶时间,补功课了,放松训练总是一拖再拖,结果反而浪费了更多的时间。

这里想和来访者小伙伴们说一下,“磨刀不误砍柴工”,无论是做放松训练还是坚持运动,对于我们而言都不绝是在浪费时间,因为只有我们把状态调整好了,学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七天的学习,我和妈妈都只是懂了些皮毛,技术都没有吃透,回来还没有按时做放松训练,后来又是因为一次考试没能坚持下来,各种症状就又都出现了,但与以前不同的是,这次我和妈妈都没慌,因为我们都知道是为什么,也知道该怎么办,于是我自己主动提出要去大连进行第二次干预学习。

第一次的干预学习虽然没能让我彻底痊愈,但却坚定了我的技术信念,让我知道了元认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切实可行的、是值得我学习的、也能解决我问题的好技术,正是这种技术信念,让我和妈妈不管是在面对症状的反反复复,还是情绪的起起伏伏,都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相信,既然方向是正确的,那么成功就一定只是或早或晚的事情!

信念是前提,技术是核心。想要彻底的解决问题,不但要有坚定的技术信念,还要有过硬的技术。无论是对于家长还是对于孩子自身而言,扎扎实实地学习技术都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孩子们只有把原理吃透,把技术练好,在面对现实的问题的时候,才能做到应对自如,或者起码做到不会过度地焦虑。但很多孩子由于受年龄等方面的限制,短时间内对技术很难吃得很透。

在孩子还没有建立起强大的元认知系统的时候,就需要我们家长的帮助了。这时,我们需要利用自己所学知识帮助孩子反思、监控孩子的心理结构变化,从而给出恰当的建议和指导;有些技术学得好的家长,甚至可以成为自己孩子的咨询师,这对孩子的恢复和成长都会起到了很好的助力作用。

(二)学习技术的途径

那么各位家长,特别是刚刚接触元认知的家长朋友们,究竟该怎么学习技术呢?

在我那个时候,家长如果想学习元认知,除了陪同孩子咨询外,就只有看绿皮书这一种方式了。我母亲平时就比较忙,一边要忙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忙家务,所以她平时基本上是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去读书的,自然也就没有阅读的习惯,对文字也不是特别敏感,但在咨询过程中,当听到马老师说家长学习并掌握技术对孩子的恢复和成长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时,她就开始踏踏实实地学技术。其实这对于繁忙又不喜观书的她来说肯定是一件有压力的事情,但妈妈身上有一种非常值得学习的精神,就是但凡她下定决心要做的事情,不管有多难,也无关喜好,都一定能做到并且会做得很好。

我也曾问过我母亲,她那时候是怎么学习技术的,她跟我说,说其实没什么难的,无非就是时间和习惯两方面的阻碍,没时间就挤时间,平时早上是五点钟起床,为了挤时间读书,那段时间再提前一小时起床;至于习惯,最开始感觉确实挺难的,但她说就把心一横,想着为了我的孩子,我就咬咬牙坚持下来了,渐渐地读得多了,那些最初感觉晦涩难懂的语句读通了,也就不觉得有多难了,而且读书的时候还要边阅读边思考,根据书中讲解的原理和案例,联想孩子的症状表现,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做到活学活用,绝不能生搬硬套。

听到这里,我就追问到,我觉得你养成读书习惯和我们培养孩子学习的好习惯原理应该是一样的,但对于大多数孩子即使想做也是很难做到的,那你怎么做到的呀?能不能分享一下经验?开始妈妈只说了六个字:“因为我是妈妈”,后来她又补充道,“如果这件事儿只是单纯为了我自己,我可能也做不到,但因为我是妈妈,我知道我的孩子她需要我,她也只能依靠我,只有我改变了,我的孩子才可能变好,这是我作为妈妈的责任,你就是我的动力。你今后也一样,不管说什么做什么都要先想想他人,我们都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眼中不能只有自己,不能只活在自我这样一个小圈子里,那样活着不但狭隘,而且还很难找到快乐和动力。

人,要活出格局,心中要有责任感,在生活中我们要扮演很多种角色,现在的你是一个子女、一名学生,今后的你可能会成为一名老师、一位员工,但不管扮演哪种角色,都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责任,多为他人着想,你才会收获到像马老师所说的那种被需要的幸福感和自我实现的价值感。现在的很多孩子包括曾经的你不想去上学,不敢面对学校的高压环境、不敢面对同学和老师的目光,总想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内,做一朵温室里的花朵,也是因为你们想的只有自己呀,如果能想想,我不去上学会不会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不便,小组活动会不会因为我的缺席而难以开展,父母会不会因此而担忧焦虑……凡事如果都能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去思考,你就会得出不一样的答案。”

妈妈的这番说理不但回答了我问题,还利用这个机会对我进行了一次教育,其实家庭教育很简单,形式也可以很多样,它可以突破学校教育的很多局限,我们家长和孩子朝夕相处,所以可以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去寻找教育的契机。

我们再回到刚刚说的家长如何学习技术这个问题上来,对于休学和复学的孩子而言,他们的基础焦虑普遍较高,复学以后,处在学校那样的学习环境中,刺激点也相对较多,另外,大多数的孩子还处于青春期,心智也不够成熟,社会经验、生活阅历也都相对比较欠缺,所以很难做到对技术的巧妙运用和精准把握,在遇到问题特别是情绪起的比较高的时候,很难调动自己的元认知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就需借助我们家长的力量了。

在我整个高中期间,虽然我的技术原理掌握得还算不错,但应用得却远远没有妈妈好,所以每当我情绪起来的时候,妈妈总是运用她所掌握的技术结合她的生活智慧帮助我分析和化解,这个过程不但是家长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帮助孩子补知识、建立孩子自身元认知系统的过程。

现在我们家长学习元认知技术是很方便的,形式也多种多样,老群友们应该都知道,在这里我简单的和新进群的朋友们介绍一下,供大家参考:

第一就是看书,至于这几本书阅读顺序,我看群里已经有家长和大家分享了邱淑红老师的阅读指导,在这里我就不赘述啦;但有些家长由于受工作时间的限制,或者对文字的阅读会感到有压力的,我们还可以通过听网课的方式学习,目前网课学习平台有两个,一个是千聊,我们可以下载千聊app或者直接从微信搜索“千聊课堂”公众号,并关注“元认知干预技术专委会论坛”直播间就可以直接听课了,里面既有案例分享,又有原理讲解,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学堂在线”微信小程序听课,这些网络课程全部都是免费的,而且还可以无限次的循环播放;第三种就是地面培训课,这也是我个人比较推崇的一种学习方式,因为地面培训往往会有很多各地的研修生老师参加,在培训课上我们既可以听到各位老师们的细致讲解,也能和各位家长和各位老师共同交流、共同探讨,所以无论是学习氛围上,还是从问题解决角度来讲,地面培训课无疑都是最好的一种学习途径。

现在我们地面课程的形式也比以前丰富了很多,包括有元认知干预技术培训班,这个班次注重于对技术原理的讲解,以及临床和非临床操作的应用和指导,参加技术培训班也是报名研修生的前提条件之一;第二种就是学科学习与潜能开发课程,这个课程对学生家长辅导孩子功课、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以及学生自身学习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大帮助,此外,还有元认知团体辅导培训班。

去年十月末又开设了元认知家庭教育班,以及今年年初即将开办的元认知家庭教育落地班,这两个地面课程对于我们家长而言实用性是非常高的,这些课程开办的初衷就是为了方便家长们学习和应用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一方面能进一步深入掌握技术从而有效地协助专业人员展开工作,另一方面也在教我们如何家长灵活的运用技术来解决自己孩子的问题,让我们都成长为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临床专家型家长。这些课程都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各位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就近选择适合自己的班次,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来参加,对孩子的恢复和成长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在参加地面培训的时候,听到一些家长的分享和发言,觉得这些家长们真的特别智慧,他们对原理的理解和解读、对技术应用之巧妙和灵活,着实令人佩服!有些家长甚至自己还因此改行,成为了一位元认知的专家人士。但也有些家长总觉得拿自己家孩子没有法办,正应了那句老话,“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其实不是这样的,家长们都是很智慧的,有些家长甚至是自己领域中的佼佼者,可以说他们在工作上所遇到的问题难度一定不亚于孩子的问题,但为什么工作难题就能迎刃而解,对自己的孩子就束手无策了呢?

因为家长焦虑呀,父爱和母爱本就是焦虑的,这种焦虑容易让我们失去理智,也会掩盖住我们的智慧,所以才会觉得常常无所适从。那么既然如此,我们就用元认知先把自己的焦虑降下来,再面对我们孩子,像解决工作问题一样解决孩子的问题,很多困扰我们的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情绪应对篇

接下来和大家谈一个几乎所有家庭都会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家长面对孩子的焦虑情绪时该如何正确应对?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的情绪激动了,自己也很容易被这样的情绪所感染,然后双方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很可能针锋相对,结果使矛盾升级,一发不可收拾,可能最初孩子只是焦虑情绪起来了,如果我们家长能够冷静一点,或者适时地转移一下话题,暂且避开孩子的焦虑点,这样或许就可以避免一场大战的发生了。但是避免大战的发生并不代表就万事大吉了,孩子的问题还没有解决,这些引发孩子焦虑的刺激点回过头来我们还要谈,但要等到孩子消气了以后再心平气和地谈。一场谈判的成败并不在于谈判者气焰的高低,而在于谈判者的智慧以及他是否抓住了合适的契机、是否采取了巧妙的方法。

那么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我们家长如何做才能巧妙地转移话题,避开孩子的焦虑点呢?我以我母亲的做法为例,给大家提供一个小的思路:

每次我情绪不好的时候,我妈妈总教育我说:“不要把眼光都聚焦在你自己一个人身上,想想别人、想想外界,有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或不开心,是因为我们的目光太狭隘了,活的太自我了。”但说实话,我当时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是不开心的,因为我当时的心情本来就不好,我是来求安慰的,不是想听说教的。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家长单纯地和孩子讲大道理,孩子其实是不爱听的,就像现在的人越来不爱和心灵鸡汤是一样的,因为这些道理虽然我们都懂,也都认同,但关键就是这些美好的愿景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才能实现它,所以我们要给孩子讲事儿,告诉孩子具体该怎么做,让这些道理深入浅出,这样孩子才能爱听。

记得有一次,妈妈说完这句话后就和我讲了一个真实的事情,她一个好朋友的女儿,和我同龄,刚刚查出了癌症,现在正在住院接受治疗,一次又一次的化疗让孩子痛不欲生,本该拥有属于这个年纪女孩的一切美好和希望,在她这里都变成了遥不可期的治疗。妈妈说,她现在对疼痛特别敏感,特别害怕化疗,我知道对于她而言,痛苦不仅仅来自于现实的外在,还来源于内心强加的恐惧。妈妈说希望我能好好学习技术,如果以后有机会,还可以帮她减轻一下心理的痛苦。

听完妈妈的话,我觉得自己的肩上多了一份责任,所以就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我一定要努力学好技术帮助她。然后谈话最初的那种焦虑也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与病床之上的女孩儿相比,觉得自己的那份难过真的算不了什么了。妈妈不但成功地转移了我的注意力,而且还增加我肩上的重量,让我学会爱他人,学会责任和担当。

不和孩子针锋相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防止孩子和父母之间建立起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很多家长很不解,为什么同样的话,别人说,我的孩子就听,我们做父母的说,孩子就听不进去呢?

在孩子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候,甚至是特别激动的时候,其实家长无论是劝慰还是争辩,还是讲道理,孩子都只会更加激动,在这种激动的不良情绪下,如果面对的总是我们父母,长此以往下去,孩子就很容易和父母建立起这种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了。说白了就是烦父母、讨厌父母了,对父母有消极情绪,那么父母的话即便是对的,他也不爱听了,所以,一定要避开情绪冲突,这样也就斩断了孩子和我们家长建立消极情绪的机会了。

火眼金睛篇

正确诊断,对症下药

我母亲最智慧的地方就在于,在面对我的焦虑和情绪时,她很少和我针锋相对,因为她知道针锋相对的结果必定是两败俱伤。

在我有情绪的时候,她会先自我衡量一下,如果我的情绪特别激动,她会选择转移话题,避开我的焦虑点,但如果我的情绪起的不是特别高的话,她往往会心平气和地和我分析原因、讲道理。其实孩子也是人,也有被尊重、被理解的需要,在没有情绪的时候,我们的孩子都是通情达理的好孩子,孩子之所以有症状表现,是因为焦虑情绪起来了,而不是孩子本身就是不近人情、不明事理,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家长学会辨别和诊断,究竟是孩子的症状表现还是性格问题。

作为孩子,我以前在情绪起来的时候,也说过一些气话、过头的话,在学习元认知以前,妈妈听到这些话不但会非常生气,也会特别伤心,严重了我俩还会起争执,但过一会儿好了之后,又会去道歉,抱着妈妈好一通哭,妈妈看着泪流满面的我是又气愤又心疼,也会觉得百思不得其解。但学习元认知之后,妈妈学会了正确的诊断,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家长要知道,孩子之所以会说出一些赌气的话、伤人的话,是因为孩子在负面情绪推动下表现出来的的症状,但并不是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家长千万别往心里去,更不能针锋相对,配合他们,其实等孩子的情绪降下去了,他自然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在心里也会因为自己不当的言辞而感到惭愧。学习元认知就是教会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剖析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学会理性的面对、智慧的化解,而不仅仅是被事情的表相所迷惑。

但是,如果我们发现这确实是孩子性格或品质上的问题,那么家长就一定要重视起来了!孩子的这种不良表现,一定有内在的错误知识在运行,每个人都是用知识去思维的,也是在知识的指导下去行事的,这些想法和做法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这时家长就需要寻根溯源,想想孩子的这些知识究竟是从哪儿来的,是受了网络的误导,还是因为家长平时太过于娇惯造成的……然后再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药到病除。

运动篇

我们都知道,运动是降低焦虑最好的办法。但问题就在于,孩子处在焦虑情绪时,往往会面临着启动难的问题,那么怎么做才能让孩子动起来,打破当前的这种局面呢?

说实话,在我休学那段时间,在焦虑情绪起来的时候,我也是发自内心的不想动,但越是不动,情绪就越容易升的更高,问题就更无法解决。我妈妈对此确实是很有办法的,作为女孩儿,天生就比较喜欢逛街,我尤其喜欢逛超市,每次情绪不好的时候,妈妈总能想出各种理由拽我出去,要么说,昨天妈妈在商场里看到一件特别适合你的衣服,咱俩一起去试一试啊,或者说,冰箱里你喜欢吃的那个蛋糕没有了,咱俩去超市买点吧。虽然她没有要求我去跑步,但因为超市和商场离家肯定是有一定距离的,加上还有我感兴趣东西吸引着,这样出去逛一圈,不知不觉中焦虑情绪也就降下来了。

我们说,运动是降低焦虑最好的办法,但并没有说,跑步是降低焦虑的最好办法,家长可以根据自己家孩子的喜好,选择孩子喜欢的运动方式,只要让孩子动起来、让焦虑情绪降下来,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至于方法和手段,我们都可以灵活运用。

男孩子可以让爸爸带着去打打篮球、踢踢足球、打打羽毛球,女孩子可以让妈妈带着出去逛街、购物,有条件的话,家长也可以抽出小半天时间带着孩子在周边小景点爬爬山、旅旅游什么的,都可以。运动不限于跑步这一种形式,也不一定非得设定量的硬扛、但一定要注重质的效果。

沟通交流篇

另外,想要说的就是,家长一定要和孩子多沟通多交流,因为语言是打开心门最重要的金钥匙,也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但沟通是门艺术,要讲究技巧。话怎么说孩子才能爱听?天儿怎么聊才能聊的下去呢?这一点我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结合我和妈妈的相处之道,简单的给各位家长提供一些思路

首先,信任和理解是沟通的前提。家长应当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理性思考。因为所有的关系都是相互的,取信于人的前提是先要相信他人,家长要想成为孩子真正的朋友,就要先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被尊重、被信任的,这样孩子才能与父母真诚相待,才能理解感恩父母;

其次,既然沟通是门艺术,那么我们就应当讲究方法和技巧,在沟通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言辞,休学在家的孩子都普遍性的敏感、高焦虑,所以家长说话一定要格外注意,切记切记,不要说气话,前面我们也曾提到过,孩子说气话我们家长都会伤心难过呢,那我们家长在这方面就更要注意了,最起码要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而且,尽量不要唠叨,不要说废话,因为如果废话说多了,孩子很容易厌烦,以后他就不爱听我们说话了,即使说有用的话他们也很难听得进去了。这样一来,我们很容易就失去了给孩子输入正确知识和人生智慧的机会了;

此外,家长们还要学会倾听,我们总希望孩子可以听我们的话,同理呀,孩子也一定希望父母可以听听他们的心声,对于孩子的话,我们不用急着应答或者给建议,要耐心地听他把话说完,然后根据孩子的话分析孩子和我们交流的目的,是想倾诉、求安慰呢,还是想让我们提供建议,然后我们再根据孩子的真正诉求,给出合理的建议或者恰当的回应。

另外,我们家长也是人,有些事情其实不必都自己扛着,如果孩子已经不小了,我们可以适当地和孩子讲述一下自己的艰辛与不易的。但说的时候一定要实事求是,并且要真情流露,不要刻意,更不能编造,我们要清楚我们说这些话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帮孩子尽快地站立起来。我们把自己柔弱的一面展现给孩子,是想让孩子知道,妈妈爸爸不是铜墙铁壁,也不可能是你永远的靠山,有朝一日,你要成为爸爸妈妈的依靠,所以你要坚强地站起来!

现在很多孩子,之所以感到迷茫、之所以会出问题,就是因为他们的心中缺少一份责任、肩上缺少一份担当。这也是培养我们孩子责任感的一个很好的时机。但是,如果父母说完这些话以后,孩子并没有给我们正反馈家长也别焦虑,因为这样的陈述性知识已经输入到他的脑子里了,孩子在情绪平复的时候也会思考、会感悟,所以家长别急,给孩子一个自我成长的时间和过程。

马老师曾说,根据她多年的临床经验和生活经验发现,亲子关系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这样的孩子往往更懂礼、更受欢迎,性格也会更好,因为他们是站在父母智慧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要学着和孩子交朋友,要养成和孩子谈心的习惯,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针对这个问题,对于技术学得好的家长,我们还可以通过设计程序、非临床等方法进行解决,由于时间的原因,具体的操作方法在这里就不详细介绍了。

对于我个人而言,学习元认知一个非常大的收获就是,我和妈妈的关系变得更好了,以前虽然我们的关系也不错,但没有像现在这么的好,现在的我们就是那种无话不谈的闺蜜,因为一方面,妈妈学习元认知后变得更智慧了,更加的知我、信我、懂我了,我们也有了更多可以交流的话题;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真正地体会到了妈妈的艰辛与不易,每每想到这些,就觉得妈妈是与我同甘苦、共患难的挚友、是革命的战友,那种革命的友谊坚不可摧!

元认知终身发展观

最后我想从元认知终身发展观的角度和大家聊一下我的收获与成长。

经过前后三次的干预,虽然顺利地重返了校园,但就像生过一场大病的人一样,体质还是比较弱的,所以无论是状态还是成绩在短时间内都达不到像初中时候那么好,加上高中学习节奏一直很快,学习压力也比较大,所以整个高中还是在妈妈的陪伴下和老师的指导下磕磕绊绊中度过的,并没有预想中的那么完美,高考的时候考入了我现在所在的大学,虽然也没有达到我最初预定的分数和目标,但三次全面而系统的干预,以及三年多来在妈妈和马老师的教导下、在元认知技术的熏陶下所培养起来的优秀品质、所塑造的好的性格却为我的大学生活乃至今后的人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实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还出现过一次小插曲。

记得我大一上半学期的期末考试的时候,因为身体不舒服没能坚持下来,后来办理的缓考。当时家里人听说我因为身体原因没参加考试都特别着急,催促着妈妈带我到医院检查,但我知道,身体肯定没什么大碍,就是我当时焦虑啦。那时候刚上大学,没有了高中那样繁重的课业压力,就参加了很多喜欢的社团活动,但在学习方面,却不知道该怎么学习、怎么复习、怎么平衡好学习和活动之间的关系,所以期末复习阶段,考试焦虑就又犯啦,复习没有头绪又静不下心来,准备自然就不充分,考试的时候又紧张,有效知识提取不出来,焦虑情绪一下就升高了,接着就引起了身体的各种不适感,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焦虑情绪的躯体化反应。明确了自己症状的根本原因后,马上对症下药。

虽然那次期末考试出了问题,但我和妈妈都没有慌,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面对问题会慌,无非两种原因,要么是不知道为什么,要么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两个问题利用元认知技术都是可以解决的,元认知干预技术不仅能让我们学会准确的自我诊断,还能让我们做到有效的自我干预。

但当时自己的技术运用得并不好,只能诊断出来,却解决不了,所以当时只能又向马老师求救了。但就是这一次成为了我成长当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如果说把我学习元认知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那么这一次的小插曲就是整个过程的分水岭。在此之前,对于技术的学习和运用,一直都在扮演着一个被动的接受者的角色,也正是这次问题的出现,让我意识到光有技术信念是远远不够的,自己不能总是依靠老师、依靠妈妈,虽然她们会是我坚强的后盾,但不能一直把她们当成我生活中永远离不开的拐杖。从那以后,我开始自己读书、听网课、参加地面培训课,把技术信念落实到行动中、运用到生活中。正是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探索,彻底地治好了自己的考试焦虑,现在无论是面对什么样的考试,面对怎么样的境遇,都能很坦然地面对。而且还能经常性地把技术应用到我的同学、朋友以及家教的孩子们身上,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小问题。

当然,我的这份成长与马老师和妈妈的前期铺垫指导、以及她们的一路相伴是密不可分的。对于休学的孩子来说,他的问题往往都不仅仅是学习障碍这么单一的,大多数的孩子在他们的性格上也或多或少是存在缺陷或瑕疵的,就拿我来说,我觉得自己当时是存在畏缩、逃避这样的性格的,面对学校的高压环境、面对滚动考试、面对预估的困难,总想选择逃避,总是害怕面对。作为小孩子,遇到困难,暂且还可以躲在爸爸妈妈的身后,但父母不可能成为孩子永远的保护伞,现在只是小小的滚动考试,今后面对的困难会比这多得多、也难得多,如果这种逃避的性格不改,那么今后又怎么能放心地让我去独自面对工作和生活呢?

在马老师的提点下,我和妈妈也认识到性格的重要性和问题的严重性,在妈妈看来,孩子的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其实如果把孩子的个性基础修炼好了,那么不管孩子以后做什么,都肯定差不了,所以当时老师也针对我的这些点给我做了很多性格上的优化。现在的我无论面对生活还是学习中的问题,都不会去逃避了,都能坦然面对了。去年大四刚开学,我们专业一些同学报名参加了司法考试,法考历来以“中国第一难考”著称,因为它不仅知识体系特别庞大,对考生法学素养的考察也是特别深入的,而且通过率也是极低的。当时和家里人商量要不要报名,因为大家都知道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今后的工作和法学可能也并没有什么联系,考不考对我来说意义并不大,家里人怕给我太大压力,所以就建议我别报了。但我觉得不管今后怎样,都应该给自己这四年一个交代,所以经过再三考虑以后,最后决定报名参加了考试!虽然复习地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难题,但都一个一个地攻克了,最后也顺利地通过了客观题的考试。

在这里提一点我的小建议,就是我们家长一定要把眼光放长远,要树立一种终身发展观,不要只针对问题而处理问题,不要觉得解决燃眉之急就万事大吉了,个性上的问题才是最根源的问题,斩草要除根,如果性格上的问题不解决,最根源的隐患不消除,可能孩子在未来人生的某一个时刻,这种问题还会以另一种形式爆发出来,所以如果我们条件允许的话,最好进行一下多疗程干预,给孩子做一下性格的修正、提升和优化。

通过我的介绍,大家也能看出来,从整个过程来看,我的成长其实并不算快,特别是在大一之前的那段时间,这一路走来尽管跌跌撞撞,但我和妈妈真的从来都没有的放弃过对技术的学习,也没动摇过我们的技术信念。

因为我们知道元认知干预技术是值得我们终身学习的好技术。元认知干预技术之所以科学,一是因为它在问题诊断上的准确性和本质性,而并非浮于表面,也就是能够透过孩子的症状表现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二是因为它在问题诊断和解决上的全面性,它能从人的整体观和终身发展观的角度全面、系统地诊治问题。

和很多家长一样,面对孩子的各种问题和症状表现,我们都想寻找一种见效最快的方法帮孩子从当前的困境中解救出来,但我们要知道,人生的路很长,不要因为眼前的收获甚微而动摇对技术的信任,或是放弃对技术的学习。只要我们的方向是正确的,那么成功就一定是或早或晚的事,量的积累一定会达到质的飞跃!所以我们要相信技术、相信自己,更要相信孩子!

“病来如山倒,去病如抽丝”,孩子问题的形成一定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那么孩子的成长同样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或长或短,也可能会异常地艰难,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坚持下去,马立丽所长在去年十月一研修班结业典礼的精彩发言中,说过这样一句特别戳泪的话:“你若不离不弃,我必生死相依!”

马老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研究所的每一位老师,都是在用最精湛的技术救助着他人,也用最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人心,更是在用最实在的行动践行着誓言!他们从来都没有放弃过我们,那么我们作为家长的又有什么理由放弃我们自己的孩子呢。

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每个家长自我修炼和自我成长的过程,现在有时候我和妈妈回想当年那段经历,不是哀怨,也没有痛心,反而特别感激那段命运的安排,妈妈总说,要谢谢我,是我让她学会了反思,也是我给了她再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如果不是那段看似不幸的经历,我们不可能遇到元认知,也不可能有现在这么幸福的生活了。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正如我在分享之初说的那样,元认知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救命于危难之际的良药,更是开启我人生之路的金钥匙!

孩子成绩差老师让休学一年合法吗(家长如何巧妙应对)(1)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分享,第一次做这样的分享,一定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望各位家长多多体谅,多多包涵,希望我的成长经历能给各位家长提供一些微不足道的帮助,感谢各位家长的聆听,也真心地祝愿各位孩子都能够早日康复!谢谢大家!

作者介绍

孩子成绩差老师让休学一年合法吗(家长如何巧妙应对)(2)

李京阳,女,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本科在读。大连元认知干预技术研究所第五期研修生。

个人荣誉

在校期间,荣获“东北农业大学校优秀志愿者”、“洪润浩志愿者服务团队十佳志愿者”等奖项;

被授予“善行一百”一星级志愿者、99公益先锋行动家等称号。

个人寄语

以忠心、诚心、爱心、热心,传承元文化、感念父母、报答恩师、服务社会。

踏踏实实学技术,勤勤恳恳助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