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现水

春天来了,市郊的原野上又涌动起了成群结队找挖野菜的人。

乐于此道的这些人,多出生成长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因为生命中有一段与野菜密切相关的艰辛岁月,于是对野菜也就怀有特殊的情感,内心深处存在着根深蒂固的野菜情结。即便到了生活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今天,在曾经的岁月已经远去半个世纪之后,这一情愫也未淡漠消退,反倒愈加历久弥坚,大有“天下知交老更亲”之意。因此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埋藏在这代人内心深处的这一情愫,就情不自禁地迸发出来,让他们顾不得料峭的春寒,迫不及待地奔向“春色未曾看”的郊原。

一生没吃过的野菜(一代人的野菜情结)(1)

六十年代初出生的我,小时候也是满坡跑着采挖野菜,这种生活常态让我与野菜结下了不解之缘,时至今日仍是挖野菜队伍中的一员。不过在我看来,今天采挖野菜,其目的和感受与当年却很是不同。当年放学后挎着篮子挖野菜是生活所迫,是生活的无奈。当时的野菜之于我们就像粮食,不论是人食还是畜用,都是生计所需。因此跑出去挖野菜的心情无法轻松,怕完不成指标任务,怕家畜家禽们因挨饿而受到家人的指责。而今天采挖野菜,则没有这样的顾虑,挖野菜就是消遣运动,就是置身春阳春风中放松一下心情,挖多挖少根本无需考虑。

一生没吃过的野菜(一代人的野菜情结)(2)

在那贫寒的年月里,挖野菜也并不容易,至今我还清楚的记得,找寻半天也不一定能挖满篮子。因为在一个时段内,可供采挖的野菜其实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种,并不是春天一到,各种各样的野菜就铺天盖地、一股脑儿地全都冒了出来。比如春季里就只有苦菜、夫子苗、青青菜等几种,夏季里只有曲曲菜、地稍瓜、蓬子菜、马齿苋等几种。在我的老家,像郑州郊外常见的荠荠菜、蒲公英、白蒿、面条棵、泥胡菜、尖裂假还阳参等很少见到,甚至就没有。至于麦蒿、车前草、紫花地丁等,老家人从未将其当作野菜,因此也从不采挖它们。况且在那个年代,人们都争相采挖野菜,激烈的生存竞争使得野菜也供不应求,变得物以稀为贵起来。这种情况下,如若在哪里发现一片野菜,那真像遇到宝贝似的,一定令人喜出望外。

一生没吃过的野菜(一代人的野菜情结)(3)

一生没吃过的野菜(一代人的野菜情结)(4)

这种喜出望外的心情在今天同样存在,甚至甚于当年。多年前,我无意间发现郊区的麦田里遍地都是绿油油的荠荠菜,可把我兴奋坏了,他乡遇故知,久违的故知啊!可知儿时的老家,荠荠菜很少,这珍贵的野菜只长在村南的一小片田地里。也不知道为什么,那时的土地上庄稼长不好野菜也长不好,挖上半天也只能挖一点点。回家后母亲将荠荠菜拌上面粉,煎成咸食,那好吃的感觉简直不能形容。还有一次,我在单位周边的一块闲置田地里,发现了大片肥美的曲曲菜。这是小时候最喜欢挖的野菜,常常蘸酱生吃,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这野菜的那缕清香,记得它带给我们的那丝的喜悦。千里之外,久别重逢,太令人激动,太令人兴奋了。我立即跑回宿舍,带上小刀,带上塑料袋,仿佛又回到了故乡、回到了童年。事后还乘兴赋“诗”一首:早岁家皆困,春来采野蔬。郊原今喜逢,不觉儿时苦。

一生没吃过的野菜(一代人的野菜情结)(5)

一代人的情结往往难被另一代人理解,这是因为两代人没有共同的经历,没有生发出共同的情感。现在有些年轻人就不理解我们这代人为什么如此迷恋野菜,为什么如此不知疲倦地漫山遍野找寻野菜。在他们看来,我们这些人采挖野菜也许是为了省点菜钱,或者是追求野菜的营养什么的,其实并非如此。因为现在的城市里,菜市上甚至街道边,每年都有人售卖本地的各种野菜,菜价也不贵,一袋子野菜都不值几个钱,如果是为省菜钱真犯不着漫山遍野跑。至于野菜的营养,我一向不敢苟同野菜营养价值高一说。反倒认为野菜之所以一直处于“野”的状态,本身就说明它在与同类长期的竞争中是一个失败者,是物竞天择中被人类淘汰下来的。被淘汰的原因可能是口感方面的,也可能是产量、种植及食后感觉等方面的。今天的蔬菜,何尝不是曾经的野菜?因为它们是竞争中的佼佼者,所以才登上了大雅之堂。因此综合而言,野菜并不比蔬菜优秀,这才符合常理。

一生没吃过的野菜(一代人的野菜情结)(6)

一生没吃过的野菜(一代人的野菜情结)(7)

说到底,其貌不扬的野菜之所以被一代人念念不忘,是因为野菜记录了一代人曾经的生活,是因为他们的生命中有一段野菜陪伴的岁月。有道是一切的既往都是人生的财富,哪怕是不堪回首的岁月,也弥足珍贵。今天他们三五成群地遍踏郊原,与其说是在寻找野菜,不如说是在寻找难忘的岁月、寻找远去的童年。

(欢迎关注头条和微信公众号“伊洛淙淙”,查看更多原创童年趣事、故乡轶闻、读书偶得、身边美景。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特别致谢!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