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孔子,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他长大以后,曾经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和管理牧场牲畜的“乘田”,这些都是很卑贱的职位,但是他仍旧做得很有成绩,受到鲁国权臣季孙氏的赏识。

孔子周游列国时有多难(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义)(1)

当时,周天子的地位已经衰微,诸侯之间专事征伐,天下礼崩乐坏。孔子看到这一切,决定用自己的思想和力量去改变这个世道,建设一个天下统一、充满仁爱的,用礼法维持的有序的社会。在他50岁的时候,他做了鲁国的中都宰,这使他有机会实施自己的救世主张。他任中都宰仅仅一年,就把中都治理得井井有条,四方的官吏都争相去向他学习。鲁国的国君了解到孔子的政绩,也升他做了大司寇,并代行国相的职务,参与治理国政。在孔子参与治理国政仅三个月后,鲁国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人们不再哄抬物价,全国百姓恪守礼法,社会秩序安定。在此期间,孔子还为鲁国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他在齐、鲁两国国君会盟的时候,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使强大的齐国归还了侵占的鲁国领土;另外一件事就是他下令拆毁了鲁国三大权臣之中的季孙氏和叔孙氏的城池,使鲁国国君的地位得到了强化。虽然孔子参与国政的时间很短,但是他的救世思想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和宣扬,而且成效显著。这时,齐国看到鲁国越来越强大,害怕鲁国将来对自己不利,就向鲁国国君进献了大量的美女和歌伎。鲁国国君被美女和歌伎迷惑,从此无心朝政。孔子看到这些,觉得自己的理想在鲁国是无法实现了,于是就带着自己的学生,打算到其他国家宣传自己的救世主张,希求得到诸侯的信任。

孔子周游列国时有多难(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义)(2)

当时,各诸侯国几乎都是由权臣或大氏族执政,他们怕诸侯任用孔子,抢了自己的威风,因而都极力排斥他,有的人又怕别的国家任用孔子,对自己国家不利,于是也加害他。孔子到了卫国,就有人带着手持利刃的官兵来威胁和恐吓他;孔子到宋国讲学,宋国权臣派人来暗杀他;孔子到了楚国,得到楚昭王的赏识,赐给他封地七百里,却遭到令尹子西的反对。孔子还几次受到围攻,差点送了性命。虽然他冒着生命危险在各国之间奔波,受尽了磨难,但是他始终执著地坚持着自己的理想,一刻也没有改变过。有一次,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遭到了两国大夫的围攻,他已经几天都没有吃东西了,一点力气都没有了,他的学生也因为疾病和饥饿都倒下了,孔子面对围攻依然弹瑟吟唱,没有一点沮丧泄气的样子。学生们看到老师身处逆境却仍旧乐观自若,都非常佩服他,他们说:我们的老师理想高尚而远大,不为世人所理解,但是我们的老师仍然尽力去推行自己的理想,这是君子所为啊!孔子在各国奔波,常常寄人篱下,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处境十分艰难。他到了齐国后,齐景公打算赐给他田宅,可是孔子却拒不接受。他对学生们说:我的主张齐景公并不接受,但他却赏给我田宅,他真是太不了解我了。孔子把救世为民视为最高的理想追求,不为荣华富贵所动摇,离开齐国后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鲁国。孔子自从离开鲁国后,十四年没有回过故乡,自己的主张得不到诸侯的赞同,他就回到鲁国专门从事教育事业。他打破原有的贵族子弟才能读书的传统,在平民中招收学生,培养了许多有才华、有道德的学生。其中一些人被各诸侯所用,他们贯彻老师的思想,为挽救衰世而不断奋斗。在孔子死后,汉朝的儒士董仲舒把孔子的思想加以改进,得到汉朝皇帝的认可。孔子的思想也从此得到了发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