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创办的武术流派是(李小龙属于运动员)(1)

《黑带》李小龙特辑封面

为道塾·话题 | 按照UFC大神GSP的定义,李小龙属于运动员、斗士和武术家中的哪一种类型?

李小龙创办的武术流派是(李小龙属于运动员)(2)

入选UFC名人堂的GSP

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people in combat sports: the fighters, the athletes and the artistsThe fighters, are categorized by an unbreakable will and are ready to give up everything to win. The athletes, meanwhile, are the most athletic and the fastest learners, and could probably successful in other sports. The artists are the most creative, they often find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solve their problems.

“在格斗运动中有三种类型的人:斗士、运动员和武术家。斗士,被归类为拥有坚不可摧的意志,随时准备放弃一切来赢得胜利的人。运动员是运动能力最强、学习速度最快,且很可能在其他运动项目中也能取得成功的那一类。武术家则是最具有创造力的,他们经常能找到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他们的问题。”

上面这一段话,出自UFC传奇冠军GSP,对于我们评价当下世界上顶级的综合格斗选手们的类型特点,给出了一个较好的参考标准。

在这三种类型中,显然武术家类型顶级选手的总体实力和成就,居于最上一层。因为人类格斗的进化乃至于格斗的艺术化,更多来自于他们的创造性的自我发现和伟大实践,他们不仅自己在专业领域的格斗成就斐然,在格斗之外的其他人生事业领域,往往也会是榜样级成功者 ,他们甚至能够创造并引领出新的格斗发展趋势和潮流。而运动员类型的人,较之强悍血勇的纯斗士型的人,更有适应性和格斗拳商,他们的职业生涯的发展也要比纯粹斗士型的走得更远,路要更宽。

李小龙创办的武术流派是(李小龙属于运动员)(3)

按照GSP的划分,比照截拳道宗师李小龙,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李小龙属于什么类型的格斗者呢?

“我不会因为眼前的敌人感到惧怕,因为我的眼里没有敌人,他们不会使我心烦意乱,在格斗前我已经做足准备,没有商量的余地,宝贝。除非你在之前就杀了我。”

“忘记输赢,忘记光荣和痛苦,让对手抓破你的皮肤,你必还之以重拳;让对手还击以重拳,你必打断他的骨头;让对手打断你的骨头,则你必取了他的小命!不要想着安全地退却,义无反顾,视死如归......意志是最致命的武器。”

第一段话,是李小龙回答记者提问,在谈到面对挑战者,你会如何应对时,李小龙一脸正色的回答,反映的是李小龙无论面对任何挑战者,都能忘却生死一战的决心和意志。第二段话,则是李小龙武学笔记中亲笔写下的格斗心法,告诫自己,告诫弟子们,如何在实战中激发自我的杀手本能,两头俱截断,一剑倚天寒。

毫无疑问,生前无限制街斗、比武无数,无论是面对街头混混,还是美国牛高马大的拳王、冠军,均曾显示出强大格斗意志和决死斗心的李小龙,无疑早已堪破格斗生死,勇者无惧。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李小龙首先是一位勇往直前的斗士型格斗者。

通过艾德·帕克、伊鲁山度、李峻九、乔治·迪尔曼、詹姆斯·德迈尔、邵汉生等同时代众多了解李小龙的专业人士的集体回忆,我们可以了解到,当年李小龙对于他所见所学的东西,几乎有照相机一般的记忆力,以及快速学习和模仿的能力,乃至于快速创新、融合的能力。

李峻九说他演示一种跆拳道腿法之后,李小龙只需要现场试练几次,就能踢得比他更快、更劲、更好,堪称武学天才。

1960年代,李小龙在美国经常出席各种全美或国际性武术大赛,与各国武术大师、搏击选手交流很多。即使是第一次见面,李小龙常常第一句话就是:请演示一下你的拿手绝技——当然,李小龙同时也会演示他的,以做双方学习之交换,而每次刚演示完,对方就会惊讶的发现,李小龙已经基本掌握了他们所演示的东西,下次再来看,李小龙做得比他们还好。这也是比李小龙年长如同父辈,被尊奉为“美国空手道之父”的艾德·帕克,当年为什么要力邀当时还是在地下室教拳,在美国武术界毫无名气的功夫小子李小龙,作为首届长堤国际空手道锦标赛特邀演武嘉宾出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在此前他和李小龙的数次武术交流中,二十出头的李小龙展现了让他感到震撼的功夫实力和武学天赋。

香港著名的精武体育会首席导师邵汉生曾回忆说,他在李小龙赴美留学之前,曾和李小龙以武换舞,结果,李小龙在几天之内掌握了别人要几个月才能掌握的精武体育会的多个套路内容,而他自己则一直就没有学会李小龙教他的查查舞。

李小龙创办的武术流派是(李小龙属于运动员)(4)

1964年,李小龙在艾德·帕克举办的首届长堤国际空手道锦标赛上演武,在美国武术节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香港著名赵家太祖拳传人、武术杂志主编赵从武师傅第一次与李小龙见面,交流投缘,相谈甚欢,然后应武痴李小龙的要求,当面演示了一种技术难度高,本门独有的上中下连踢的腿法——“盘龙腿”,结果他刚演示完,李小龙马上就现场复制,踢出来给赵师傅看。赵师傅后来回忆说,他仅仅只是演示了一下腿形动作,并未讲解任何要领和发力方法,但李小龙第一次踢“盘龙腿,就已经踢出了千锤百炼这一腿法的赵家太祖拳高手的至少七成功力和神韵,这让赵从武无比惊讶,曾对他的徒弟说:“在这个世界上未见过在武术方面这样聪明的一个人。”

同样的一幕,也曾发生在李小龙和传奇泰拳王亚披勒之间。1970年初,亚批勒当年与李小龙在香港仅仅只有一面之缘,但他对李小龙却一直记忆犹新,发自内心的非常佩服。为什么?因为那次见面,“李小龙让我给他演示泰拳的内围技术(贴身技术),他非常的聪明,我演示过一遍他就学会了”。

如此综合来看,李小龙无疑又是GSP口中那一类运动员型的格斗者,对于肢体动作敏感度极高,学习力极强,武学天赋超卓。

事实上,除武术之外,在其他运动领域,比如说健美健身领域,李小龙至今仍然是世界上很多健美运动员的偶像标杆,而在扳手腕运动领域,李小龙似乎也有实力成为他所在级别的世界冠军。

李小龙创办的武术流派是(李小龙属于运动员)(5)

接下来,从最后一个武术家类型的GSP定义来看,这一类型的设定,仿佛就是在给李小龙量身定制——李小龙似乎是这一类型的天花板的存在。

1、李小龙完全献身于武术事业,将武术视为他的生活和生命;

2、无论何时,李小龙都将武术训练当做生活必不可缺的一部分,训练高度自律,几近于本能化,以此随时随地保持巅峰的格斗状态,以应对生活中,而不是规定时间内才进行的擂台比赛的高水平的格斗状态——职业格斗家是赛前积极备战,李小龙是每天都在积极备战;

3、李小龙不仅是格斗家,还是一位狂热的武术科学家,他完全是将武术视为一门行动哲学和格斗科学去进行研究和践行,一生追求的是以武入道的至高武学境界。

所以,李小龙不仅能够成为自己最好的武术修行的导师,能够不断解决自己遇到的训练和格斗中的任何问题,并将自己打造成超越时代的“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格斗家”,还以一己之力,彻底的颠覆了传统武术思想禁锢,提升了现代武术发展的思维格局,成为全球武术人思想解放的精神泉源,以截拳道改造出了美式踢拳之父,促进了全接触格斗的现代化实践,还通过他的功夫电影,将他的先进理念和实践方式传遍世界,影响了一代代后来的格斗者们,成为现代武术和现代搏击无可替代的领袖级先驱。

综上所述,按照GSP标准,我们在这里可以给李小龙做一个基本的格斗者画像——

他是一位兼具斗士和运动员优秀特质的武术家。

关于武术家的定义,香港陈惠敏先生曾经给出过他自己的一个定义,他说,“我不是武术家,我只能说自己的是一个拳击家,武术家必须要有武德,能育人,能写能教,也要能打得,这才是武术家。”那么,在他的心目中,李小龙是不是一个武术家呢?

陈惠敏说:李小龙是一位伟大的武术家

在陈惠敏看来,似乎不加“伟大”一词,不足以说明李小龙的伟大,因为李小龙的所作所为及其贡献和影响,迄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李小龙创办的武术流派是(李小龙属于运动员)(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