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历史上的治水的名人及事迹(水利部公布第一批)(1)

水利文化在人类生存和社会进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中国古代水利科技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涌现出很多著名善于治水的水利学家。日前,通过资料整理、研究分析、征求意见、网络投票、专家审核等程序,水利部公布了12名“历史治水名人”。 江苏境内河流纵横,水资源丰富,水文化悠远。这12位“历史治水名人”中,有多位在江苏留下足迹,为古代江苏水利治理做出了贡献。

历史上的治水的名人及事迹(水利部公布第一批)(2)

不但爱吃肉,苏东坡也是水利学家

第一批12位“历史治水名人”分别是大禹、孙叔敖、西门豹、李冰、王景、马臻、姜师度、苏轼、郭守敬、潘季驯、林则徐、李仪祉。“这其中,至少有苏轼、潘季驯、林则徐、李仪祉等四位与江苏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黄杰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们所熟悉的北宋名臣苏轼是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爱吃红烧肉的美食家。殊不知,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水利专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曾当过吏部尚书,也曾被贬为团练副使。在杭州、徐州、湖州、扬州等河网密布的地区,苏轼都出任过地方官,多次治理水患。他始终将水利事业与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因地制宜,科学治水。 北宋熙宁十年(1077)春,苏轼由密州知州改任徐州知州。徐州虽地处江苏北部,但河流密集,泗水、大运河、护城河、汴河、奎河等河流造就了徐州“五省通衢”的有利地理位置。

历史上的治水的名人及事迹(水利部公布第一批)(3)

苏轼来到徐州不久,一场水灾突然爆发,七月十七日,“河决于澶渊,东流入钜野,北溢于济,南溢于泗”。黄河在澶州决口,凶猛的洪水四处横流。徐州城内的苏轼获知后,立刻率领百姓加固增筑城墙,准备各种抗洪用具,严阵以待。 八月二十一日,洪水抵达徐州城下,苏轼率领军民日夜坚守。从容应对。他“衣亵履屦”,吃住在城头上,喊出“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的口号,日夜不离开抗洪前线一步。洪水沿着城墙上涨了二丈八尺,但始终没有灌入城内。在坚守了七十多天后,大水终于退去,这位新知州用出色的抗洪成绩,赢得了徐州人民的尊重和爱戴。

历史上的治水的名人及事迹(水利部公布第一批)(4)

洪水过后,苏轼在徐州城外筑起一道“七百九十丈”的护城长堤,后人称之为“苏堤”。次年,他还在徐州城东门建造一座“黄楼”,用黄土涂色,取“土能克水”之意。他的弟弟苏辙还撰写《黄楼赋》,盛赞苏轼治水功绩及黄楼壮观景色。 苏轼一生多次抗洪治水,他撰写水利著述《熙宁防河录》《禹之所以通水之法》《钱塘六井记》等,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水利经验。 他与江苏的渊源非常深厚,除了在徐州治水,在扬州建“谷林堂”外,他的终老地也是在江苏。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东坡居士在常州藤花旧馆结束了传奇一生。

束水攻沙,潘季驯治理黄淮运

如今,来到淮安清浦区的清江文庙—慈云寺历史文化风貌区,你能看到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古迹——陈潘二公祠。这座建筑纪念的是对淮安有突出贡献的两位水利名人——陈瑄和潘季驯,其中的明代水利专家潘季驯也被列入“历史治水名人”中。 “潘季驯虽不是江苏人,但他在江苏,尤其在淮安留下了很多治水故事。对黄河、运河、淮河的治理均做出了杰出贡献。”在淮阴师范学院李德楠教授看来,正是江苏成就了潘季驯的事业,使他成为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水利学家之一。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潘季驯出生于浙江湖州,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登进士第。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止,潘季驯四次出任总理河道都御史,前后长达27年,在明代所有治河官员中任职时间最长。

历史上的治水的名人及事迹(水利部公布第一批)(5)

1565年,黄河在江苏沛县决口,徐州、沛县以北的大运河一片泽国,“上下二百里运道俱淤”。潘季驯受命协助工部尚书兼总理河漕朱衡治河,他提出“开导上源,疏浚下流”的方案,动用十余万民工,开新河一百四十里,疏浚旧河五十余里。1569年和1570年,黄河又在沛县、邳州决口,潘季驯再次出任河道总理,他“加修堤岸,塞决开渠”,督率民工五万余人,堵塞决口十一处,取得治河工程的成功。 1576年,桀骜不驯的黄河再度在徐州决口,潘季驯第三次出任河道总理,这一次他提出“民生运道两便”的规划,以全面治理黄河、运河、淮河。潘季驯认为,黄河运河淮河的治理彼此间密切相关,“通漕于河,则治河即以治漕。会河于淮,则治淮即以治河。会河、淮而同入于海,则治河、淮即以治海。”

历史上的治水的名人及事迹(水利部公布第一批)(6)

两年时间内,潘季驯率众修石堤,开河道,塞决口,建水坝,挖淤泥,栽堤柳,对黄、淮、运三河进行大规模整治。1588年,黄河水患再起,年近古稀的潘季驯第四次出任河道总理,经过深入调查后,他提出“淤滩固堤”,巩固了黄河大堤,有效地恢复了运河漕运,发展了农业生产。 在治水理论上,针对黄河多沙,“急则沙随水流,缓则水漫沙停”的特点,潘季驯“以河治河,以水攻沙”,他创造性地提出“束水攻沙”“蓄清刷黄”的理论,规划了一套包括缕堤、遥堤、格堤等在内的黄河防洪工程体系,以及“四防二守”的防汛抢险的修守制度。“潘季驯筑黄河大堤,筑洪泽湖大堤,直接目的是为了束水攻沙,根本目的是治黄通漕,确保漕运畅通。”李德楠说。

历史上的治水的名人及事迹(水利部公布第一批)(7)

潘季驯的治水方略被清代所沿用,他留下的《宸断大工录》《两河管见》《河防一览》等水利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素服上阵,林则徐在大堤上留下名姓

虎门销烟,领导禁烟运动,林则徐的名字家喻户晓。这位清代名臣不仅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一位水利专家。林则徐为官四十载,宦游十三省,从北方的海河到南方的珠江,从东南的太湖流域到西北的伊犁河,都留下了他治理水患、兴修水利的足迹。他认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兴废攸关国家命运和人民生计。 江苏是林则徐任职时间最长的地区,他在这里担任过江苏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江宁布政使、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等要职。在江苏,林则徐先后主持治理过长江、黄河、吴淞江、洪泽湖等水系。

历史上的治水的名人及事迹(水利部公布第一批)(8)

道光四年(1824)八月,林则徐母亲病逝,身为江苏布政使的林则徐回福州为母亲守孝。同年十一月,江苏洪泽湖大堤周桥段突然决堤,天寒地冻之时,洪水泛滥,灾民苦不堪言,淹死者冻死者不计其数。两江总督孙玉庭因此被免职,由漕运总督魏元煜接任。如何治理水患?魏元煜心中没底,他向朝廷推荐了正在家中守孝的林则徐。此时的林则徐身患疟疾,又重孝在身,但他毫不犹豫,从福州赶往千里之外的高家堰(洪泽湖大堤)。

历史上的治水的名人及事迹(水利部公布第一批)(9)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身着素服,亲自指挥加固大堤,仔细查勘,督办工程。洪水在大堤外冲出了一个近27米深的大塘,民间俗称周桥大塘。经过六年修筑,林则徐率人在周桥大塘外口建成一道长近800米、堤顶宽33米的内堤,同时用条石砌成外堤。地面上条石多达十一层,极其坚固,将大塘牢牢围住。条石间镶有铁锔,上有“钦工”、“林工”等铭文。这是林则徐对周桥大塘堤坝工程质量充满信心的体现:一旦将来出现质量问题,他愿意通过“林工”铭文,让朝廷对他进行追查问责。

历史上的治水的名人及事迹(水利部公布第一批)(10)

在苏南,林则徐还疏浚了白茆河、刘河,道光十四年(1834)工程完工后,两条河流发挥了调节雨量的作用,有效地减轻了江南的水患,促进了江南经济的恢复。

历史上的治水的名人及事迹(水利部公布第一批)(11)

12位“历史治水名人”中,活跃在中国近代水利史上的,唯有“我国近现代水利奠基人”、著名水力学家和教育家李仪祉先生。他和江苏的渊源同样深厚,曾长期在位于南京的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及河海工科大学(河海大学前身)任教,担任过该校的任教务部主任、出版部主任、研究部主任等职务,教授水工结构、机械、力学、路工、数学、地质、地理、德文等课程。

历史上的治水的名人及事迹(水利部公布第一批)(12)

当时的河海教材使用英语原版书,授课也使用英语,李仪祉认为使用外国课本不符合中国实际。他率先编写汉语教材,并使用汉语进行教学。

历史上的治水的名人及事迹(水利部公布第一批)(13)

在河海,李仪祉诲人不倦,精心教学,培养了大量水利人才,深受学生们爱戴。他的学生汪胡桢院士回忆:“我1915年中学毕业考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庄严得像神父样的李仪祉第一次跨上讲台为我们上水工课时,全班鸦雀无声,连呼吸都屏住了,大家为李仪祉的博学所折服,李仪祉曾两次留学德国,专攻水利工程,他是全校师生敬仰的学术权威。 交汇点记者 于锋

历史上的治水的名人及事迹(水利部公布第一批)(14)

历史上的治水的名人及事迹(水利部公布第一批)(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