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学华原创作品

伊丽莎白二世的十大特权(伊丽莎白二世治国温和)(1)

9月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苏格兰巴尔莫勒尔城堡去世,享年96岁,英国上下一片哀痛。伊丽莎白二世26岁登基,到96岁去世,当了70年的君主,不要说是在英国,就是在全世界,也是执政时间最长的人。(中国的康熙皇帝,也知在位62年)

伊丽莎白二世的一生,跨越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的重大事件,与15位首相携手治理英国,在对外问题上,采取一贯硬中带软的中庸态度,维护了英国人的脸面。

而在国民的面前,伊丽莎白二世表现出和蔼可亲的样子,多次亲身与平民互动,并在新年送上祝福。但她的骨子里,却自恃高贵无比,与儿媳戴安娜的亲民态度格格不入,以至于婆媳关系很僵。关于戴安娜王妃的真正死因,至今仍是一个谜。

伊丽莎白二世的十大特权(伊丽莎白二世治国温和)(2)

戴安娜与两位王子

有人怀疑是女王为了维护皇家的脸面,不得不那么做,但有人认为,那就是一场普通的意外。

与伊丽莎白二世政治合作的15位首相中,她最喜欢的,也是关系最好的首相是威尔逊。威尔逊曾经在(1964~1970,1974~1976)四次出任英国首相,却在1976年刚刚当选之后。,以身心疲惫为由主动辞职。

他是经济学的高才,在当首相期间,帮助伊丽莎白二世处理好了较为棘手的货币贬值以及工人就业问题,尽心尽力,也得到了女王的尊重,两人私交关系非常好,故而在他辞职后,女王破格去唐宁街,参加了他辞去首相的最后晚宴。

伊丽莎白二世的十大特权(伊丽莎白二世治国温和)(3)

除了威尔逊之外,只有丘吉尔一人享受过如此殊荣。丘吉尔与威尔逊不一样,这位在二战中为英国立下巨大功勋的前首相,得到英国上下的一致尊崇。所以,女王参加丘吉尔的晚宴,更多的是对丘吉尔这位前辈政治家的尊敬,而非出于友情。

伊丽莎白二世在治理英国的执政观念上,虽然以强硬著称,但是能够听得见不同的声音,所以她与历届首相的关系都不错。唯一发生过不愉快的,就是1997 - 2007年期间的首相托尼·布莱尔。

伊丽莎白二世的十大特权(伊丽莎白二世治国温和)(4)

托尼·布莱尔是法律界出身的人士,之前与戴安娜王妃有过接触,对戴安娜王妃那种与王室陈规旧俗做抗争的做法非常赞同,故而在他当上首相之后,提出了内外两条治国策略,

对内:以改革、现代化与合作精神,破除一些陈旧的管理思想,来应对全球化的发展和挑战,使英国能够成为全新而强盛的新英国。

对外:寻求共同发展的理念,提出外交上的“新干涉主义”和“新国际共同体主义”,要重塑英国的形象。

他在对工党进行改革,对原保守党政府(上议院)的内外政策,利用英国的法律漏洞,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此举遭到以伊丽莎白二世为首的保守派人士的抵制,但布莱尔却争取了民众的支持,逼得伊丽莎白二世和保守派人士不得不退步。

除了托尼·布莱尔之外,还有一个首相与女王的关系不好,那就是为了香港问题,与邓公面谈之后摔倒的撒切尔夫人。

伊丽莎白二世的十大特权(伊丽莎白二世治国温和)(5)

撒切尔夫人

撒切尔夫人与女王之间的关系,其实很微妙,两人并不像布莱尔那样公开叫板,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分歧。

撒切尔夫人是保守党人,在明面上的礼节做得很好,对君主制、王室和女王本人极为尊重,每次见到女王,都会行大礼,被人笑称“屈膝礼低得快到澳大利亚去了”。

但是,撒切尔夫人的这种尊重,仅仅是一种社交礼仪上的尊重,是把女王当成一个偶像式样来尊重。这种尊重并不能影响她的治国政策,也无需看女王的脸色行事,她给予女王的,仅仅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面子”。

这两个站在大英帝国权力顶端的女人,都是很强势的,也许是女人对女人的天生敌视态度,导致了她们彼此的微妙关系。

在个人的思想观念上,两个女人也截然不同。

女王从小就被灌输的思想,是非常传统的维多利亚式贵族思想,喜欢贵族庄园里的乡村自然生活,维护各种传统生活方式,在政治上,则维持着一个一国之君的威严和尊贵,在议会派系的政治角逐中,保持中立。

而撒切尔夫人的出身是小资产阶级,崇尚商业发展,强调个人奋斗,是英国资本圈内右翼势力的政治精英,她的政治哲学与政策主张,后来被称为“撒切尔主义”。

在对待对手的问题上,女王讲究平和与宽容,会给对手留退路和脸面,维护对方的尊严。而撒切尔夫人则不然,她就像一个斗士,非得把对手赶尽杀绝才行,绝不会顾及对方的脸面。也正因为如此,被人称为“铁娘子”。

伊丽莎白二世的十大特权(伊丽莎白二世治国温和)(6)

邓公与撒切尔夫人

在“铁娘子”上台之前,女王与几位首相一起治理英国,讲究的是平稳和安定,在国际上,影响力大不如前,所以撒切尔夫人上台之后,就大胆提出了英国的新政略,要以商业资本为主,让英国焕发全新的活力,不能像以前那样死气沉沉。

但是“铁娘子”的政略,在提升了英国经济的同时,也导致贫富之间的差距、传统产业衰落和公共福利萎缩等等社会性的问题,激发了社会矛盾,甚至出现了工人罢工游行的事件。一些工人到白金汉宫的门前,向女王提出抗议。

社会的动荡引起了女王的不安,多次把撒切尔夫人传召到面前询问,但两个人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很少达成统一。

在撒切尔夫人的铁腕下,英国的社会矛盾被强制性压了下去。

但是接踵而来的一宗国际事件,差点使女王和撒切尔夫人彻底闹翻。

八十年代,南非白人种族主义政权垮台,以英联邦为首的国际势力,主张对南非进行经济制裁,但是美国出于冷战时期的考虑,反对制裁南非,撒切尔夫人代表英国,与美国站在同一条阵线上。

在撒切尔夫人的眼里,美国是老大,代表着资本主义的成熟社会实体,她的眼里只有美国,却看不起欧共体和英联邦,以及其他第三世界国家。

撒切尔夫人此举,等于挑起了英国内部政治势力的战火,英联邦也面临解体状态。

女王作为“英联邦元首”,是各成员国公认的家长,注重的是英联邦的共同利益和政治格局,她从父祖那里继承来的“帝国”思想,使她不得不与撒切尔夫人来了一场正面的对决。由于英国是君主立宪制,在撒切尔夫人的权力范围内,女王的政略只是一种参考,能不能成为实际的操作手段,就要看两人的思想磨合程度。

在这次的问题上,女王坚持英联邦的利益为主,而撒切尔夫人坚持与美国站队,两人寸步不让,甚至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女王一度气得晚上睡不着觉。

女王的新闻秘书为了替女王分忧,自作主张把两个人的矛盾捅给了报纸,这种家丑外扬的情况,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

最终在美国的坚持下,没有对南非进行制裁,撒切尔夫人赢了。而正是因为报纸媒体的披露,使非洲的英联邦国家了解到女王的苦衷,出于对她的尊重,维持了英联邦的团结。

所以在这件事上,被辞退的新闻秘书,实则是女王的大功臣,维护了女王的脸面。

伊丽莎白二世的十大特权(伊丽莎白二世治国温和)(7)

尽管女王不喜欢撒切尔夫人的强势,但她后来对撒切尔夫人为英国的付出,还是高度认可的。1990年底,撒切尔夫人被内部人整下台,结束了11年半的首相生涯,女王为此还觉得有些惋惜,认为撒切尔夫人的执政观念,虽然非常冒进,却促进了英国的经济发展。

值得欣慰的是,尽管她们两个女人在政治上水火不容,但在撒切尔夫人下台之后,没有了政治的分歧,两人的关系反倒亲密起来。女王几次邀请撒切尔夫人到白金汉宫做客,两个人谈笑风生,仿佛是无话不谈的闺蜜。

女王随后参加了撒切尔夫人的70岁生日庆典,这是女王唯一一次参加的卸任首相生日庆典。2013年,撒切尔夫人逝世,女王也参加了葬礼。在女王一生的15个首相中,只有两个人获得如此殊荣,前一个是丘吉尔。

女王的一生,讲究的是温和,所以在国际上的声望很高,也获得世界各国民众的尊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