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汉渊儿童书法

汉字是时间的纽带,中国远流长!悠久的中华文明传承,蕴藏深厚的文化内涵,拥有历史、文学、哲学和审美,龙的传人炎黄之后,青少年乃至每一位中国人都有责任将其发扬光大!致敬文化的最好方式就是书写。

特别感谢各位家长朋友及同学们光临汉渊儿童书法,我们的初心就是持续创作优质书法内容,如果大家喜欢我们的文章,敬请持续关注、点赞、收藏、分享及转发。我们的进步离不开大家的关注及支持,您的参与就是我们不断创作优质文章的动力源泉。

《导读》——汉渊儿童书法

今日起开始更新三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生字书写详解,共三个板块:

一生一“释”:对每一个生字结构、易错点及书写难度进行精确解析解读。

“生”声入耳:生字的发音方法及要点。

“诗”之有味:生字的相关古诗延伸。

家长朋友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学习!

第三课 荷花

三年级部编版上的荷花课文解析(部编三年级下册)(1)

三年级部编版上的荷花课文解析(部编三年级下册)(2)

三年级部编版上的荷花课文解析(部编三年级下册)(3)

一生一“释”

1.左右同部异形,横画取斜势,左部竖画变撇画;

2."瓜”部上窄下宽,以竖中线为中心线书写;

3.右部整体规整,竖画直挺,收笔处左高右低。

“生”声入耳

b 的发音要领:发音时,双唇紧闭,阻碍气流,然后双唇突然放开,让气流冲出,读音轻短。

àn 的发音要领:发音时,先发a的音,然后舌尖逐渐抬起,顶住上牙床发n的音。

“诗”之有味

宋·贾似道《论翅》

黑色全如墨,梅花两瓣攒。

明·智生《夏词》

蜂蝶不知春已去,

又衔花瓣到兰房。

宋·李处权《戏赠巽老》

他时一瓣香,未可孤老禅。

宋·程九万《重建东堂》

三年寄傲南窗月,

一瓣为炷东堂香。

清·纳兰性德

《山花子·风絮飘残已化萍》

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三年级部编版上的荷花课文解析(部编三年级下册)(4)

一生一“释”

1.首横较长,左竖短右竖长,两竖内收;

2."夆部撇捺伸展,覆盖下方,三横较短紧凑,竖画短直,不与走之底的捺画相连;

3.走之底的点画不与其他笔画相连,横折折撇书写紧凑,横画较斜,捺画舒展,承托上部。

“生”声入耳

p 的发音要领:发音时,双唇紧闭,阻碍气流,然后双唇突然放开,气流迸出成音。

éng 的发音要领:发音时,先发e的音,然后舌尖抵住下牙床,舌根后缩抵住软腭发ng音,气流从鼻腔泄出。

“诗”之有味

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唐·胡令能《小儿垂钓》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唐·李白《送友人》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唐·陈陶《游子吟》

栖乌喜林曙,惊蓬伤岁阑。

唐·杜甫《客至》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三年级部编版上的荷花课文解析(部编三年级下册)(5)

一生一“释”

1.“月”部两横上靠,“长"部横画于横中线起笔,竖提靠近竖中线,书写挺拔,捺画伸展捺脚高抬;

2.“月”部横折钩的底部与“长”部竖提底部齐平。

“生”声入耳

zh 的发音要领:发音时,舌尖上翘,抵住硬腭前部,有较弱的气流冲开舌尖阻碍,从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àng 的发音要领:发音时,先发a的音,然后舌根抵住上软腭,气流从鼻腔泄出,发后鼻音尾ng的音。

“诗”之有味

宋·方岳《子鱼》

桃花水暖正鱼肥,

子胀连胞迸腹腴。

宋·苏轼《虾蟆》

睅目知谁瞋,皤腹空自胀。

宋·梅尧臣《雍丘遇雨》

饮水徒胀满,渴喉殊未蠲。

宋·高似孙《誓蟹羮》

但是草泥行郭索,

莫愁豕腹胀膨享。

姿

三年级部编版上的荷花课文解析(部编三年级下册)(6)

一生一“释”

1.“次”部整体收紧,撇和反点较短,次第一撇在横钩中部靠左起笔,位于竖中线上;

2."女”部整体较扁,撇短反点长,横画最长,交撇画靠上位置。

“生”声入耳

z 的发音要领:发音时,舌尖抵住上门齿背,阻碍气流,让较弱的气流冲开舌尖阻碍,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ī 的发音要领:舌尖前不圆唇元音。发音时,舌尖前伸靠近上齿背,气流经过狭窄的通路,但不发生摩擦,双唇平展。只能与声母z、c、s相拼。

“诗”之有味

宋·王十朋《红梅》

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

明·高启《咏梅九首》

琼姿只合在瑶台,

谁向江南处处栽。

唐·李煜《感怀》

层城无复见娇姿,

佳节缠哀不自持。

明·陆容《满江红·咏竹》

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

元·赵孟頫《东城》

野店桃花红粉姿,

陌头杨柳绿烟丝。

三年级部编版上的荷花课文解析(部编三年级下册)(7)

一生一“释”

1.提手旁横、提左伸,“丸”部撇画收紧,横斜钩伸展,覆盖下方;

2."力”部折画内收,撇画出头较短,收笔处撇高钩低。

“生”声入耳

sh 的发音要领:发音时,舌尖上翘,靠近硬腭前部,留出窄缝,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ì 的发音要领:舌尖后不圆唇元音。发音时,舌尖上翘,靠近硬腭前部,气流经过狭窄的通路,但不发生摩擦,双唇平展。只能和声母“zh、ch、sh、r”相拼。

“诗”之有味

宋·曽巩《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唐·杜牧《长安秋望》

乱条犹未变初黄,

倚得东风势便狂。

唐·畅当《登鹳雀楼》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宋·李清照

《清平乐·年年雪里》

看取晚来风势,

故应难看梅花。

唐·杜甫《新婚别》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仿

三年级部编版上的荷花课文解析(部编三年级下册)(8)

一生一“释”

1.“方” 部点画与左部撇画齐平,横画较长,横折钩的横画向下书写,撇画斜直;

2.“方”部点画、撇画、钩画上下对正。

“生”声入耳

f 的发音要领:发音时,上齿触下唇形成窄缝,让气流从缝中挤出来,摩擦成声。

ǎng 的发音要领:发音时,先发a的音,然后舌根抵住上软腭,气流从鼻腔泄出,发后鼻音尾ng的音。

“诗”之有味

明·张羽《小游仙》

洞口春泉漱碧沙,

楼台仿佛蔡经家。

唐·许浑《湖上》

仿佛欲当三五夕,

万蝉清杂乱泉纹。

唐·王昌龄《琴》

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宋·李清照《渔家傲》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唐·刘商《酬问师》

虚空无处所,仿佛似琉璃。

三年级部编版上的荷花课文解析(部编三年级下册)(9)

一生一“释”

1."弗”部横画平行,间距相等,折画倾斜平行,撇画竖直,竖画挺拔,撇短竖长;

2.收笔处左竖与撇画齐平,末竖最低。

“生”声入耳

f 的发音要领:发音时,上齿触下唇形成窄缝,让气流从缝中挤出来,摩擦成声。

ú 的发音要领:发音时,嘴唇拢圆,突出成小孔,舌面后部隆起,声带颤动。

“诗”之有味

唐·韩愈《山石》

僧言古壁佛画好,

以火来照所见稀。

清·黄景仁《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

只知独夜不平鸣。

宋·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

宋·李清照《渔家傲》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唐·惠能《菩提偈》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三年级部编版上的荷花课文解析(部编三年级下册)(10)

一生一“释”

1.左耳旁横画上扬,竖画为垂露竖,整体挺拔;

2."有”部横画较短,撇画出头较多,“月”部竖钩直挺,内部两横靠上;

3.走之底点画位于“有”部横画下方,横折折撇收紧,捺画伸展,承托上部。

“生”声入耳

s 的发音要领:发音时,舌尖接近上门齿背,留出窄缝,气流从舌尖的窄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uí 的发音要领:发音时,u的发音轻短,然后滑向ei,嘴形由圆到扁。

“诗”之有味

唐·杜甫《春夜喜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

宋·陆游《游山西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唐·王维《山居秋暝》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唐·李白《渡荆门送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三年级部编版上的荷花课文解析(部编三年级下册)(11)

一生一“释”

1.足字旁整体上斜,提画左伸,整体右对齐;

2.右部整体上窄下宽,首撇短平,点短撇长,左低右高;

3."臼”部整体较扁,横短折长,中间两横断开,末横封口。

“生”声入耳

d 的发音要领:发音时,舌尖抵住上牙床,憋住气流后突然放开,气流从口腔迸出,爆发成音。

ǎo 的发音要领:发音时,先发a的音,然后舌尖后缩,舌根向上抬,嘴形拢成圆形,轻轻的滑向o。

“诗”之有味

宋·杨万里《过龟峰》

仙人不知卜何事,

蹈脱绿毛纷满地。

宋·王安石《贾生》

应须蹈东海,不但涕沾衣。

唐·杨炯《巫峡》

忠信吾所蹈,泛舟亦何伤。

先秦·佚名《菀柳》

上帝甚蹈,无自瘵焉。

魏晋·曹植《白马篇》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三年级部编版上的荷花课文解析(部编三年级下册)(12)

一生一“释”

1.长竖紧挨竖中线,短横上扬,左竖倾斜;

2.末横长直,承托上部。

“生”声入耳

zh 的发音要领:发音时,舌尖上翘,抵住硬腭前部,有较弱的气流冲开舌尖阻碍,从缝中挤出,摩擦成音。

ǐ 的发音要领:舌尖后不圆唇元音。发音时,舌尖上翘,靠近硬腭前部,气流经过狭窄的通路,但不发生摩擦,双唇平展。只能和声母“zh、ch、sh、r”相拼。

“诗”之有味

唐·杜甫《无家别》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唐·韩愈《示儿》

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

唐·韩愈《谁氏子》

白头老母遮门啼,

挽断衫袖留不止。

本课完 欢迎转发分享

如需了解更多文章 微信搜索公众号 “汉渊儿童书法”

三年级部编版上的荷花课文解析(部编三年级下册)(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