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花仙》,著名川剧剧目,取材于神话爱情故事,20世纪80年代由四川省新都县川剧团(今成都市美蓉花川剧团)根据传统川剧《花仙剑》改编,在内容和形式上均进行了大胆创新,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全剧围绕主人公芙蓉与书生陈秋林之间的仙凡之恋,展现了芙蓉“温柔刚强,不惧寒霜”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压迫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

金笔书生芙蓉女侠 刚柔并具不畏寒芙蓉花仙铸经典(1)

《芙蓉花仙》(来源:网络)

1980年3月8日,《芙蓉花仙》首次演出,演出之后迅速轰动全国,形成一股势不可当的“芙蓉花仙热”。《芙蓉花仙》能够取得如此大的反响,广受大众喜爱,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便是其保持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同时又大胆改革,创新传承。

首先,《芙蓉花仙》对内容进行改编,主题鲜明突出。原来的川剧《花仙剑》讲述花妖变幻人形冒名顶替、迷惑书生陈秋林与其私奔,后被人识破和收伏的故事,剧目思想平庸、内容芜杂。而《芙蓉花仙》在川剧剧目鉴定本的基础上,删除驳杂的情节和枝蔓,以书生陈秋林爱花、养花、护花,并进而与芙蓉花仙缔结良缘为主线,串联起“护花”“幽花”“浇花”“赞花”“恋花”“斩花”“寻花”等七场戏,展现他们之间的真挚感情,突出他们不畏强暴,与王母娘娘和芭蕉精等邪恶势力勇敢斗争,表现了古代青年男女反抗封建重压、争取自由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剧本立意更加高远,思想主题更加突出,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

其次是在舞蹈方面打破传统,改革创新。《芙蓉花仙》根据剧情内容和形式宽泛丰富的特点,融入芭蕾舞等舞姿技巧,从轻盈飘逸的纱舞、翩跹娇柔的扇舞、神奇变幻的采花舞,到长袖舞潇洒的冲、拨、甩和红绸舞灵活的翻、翔、抛、荡,都具有鲜明而独特的风格,观赏效果极其完美。为了展示“花仙”身份的特殊,凸显花仙们的叛逆性格,借鉴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将传统闺门旦的长裙水袖改为圆领短袖的紧身上衣和唐代民间艺人的敞口彩裤,用披在肩上的轻纱代替水袖,通过不同的颜色、长度、动作来表现不同的内涵,轻纱一舞“飘飘欲仙”。如在“浇花”这场戏中,芙蓉同陈秋林在花园中第一次相见时,舞动一丈多长的红色轻缈,上下盘旋,左右翻卷,快若急风,迅如闪电,以表现她内心的狂喜;在“寻花”中,被王母囚禁在冰泉山的芙蓉,又换上了淡紫色的轻纱,边唱边舞,高低急徐,变化万千,以表达她对王母的愤恨和对林的思念。

此剧还吸收和运用传统川剧的表演特技和技巧,来揭示人物的内心情态和性格特征,增强艺术表现力,使整部戏的演出有情、有艺、有技,像剧中芭蕉精变脸、芙蓉仙子妙手生花等特技,都用得贴切生动,非常符合剧情和人物性格。同时,在川剧高腔曲牌基本旋律的基础上,吸取和融入一些古典音乐、民歌和民间音乐的旋律节奏,加上管弦伴奏,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1982年,中国戏剧家协会四川分会和《戏剧与电影》杂志社联合编辑出版《<芙蓉花仙>争鸣专辑》,将其带来的艺术辩论推向高潮,并成为改革开放时期推动川剧改革的三大争鸣之一。1983年,《芙蓉花仙》在四川省川剧调演大会中获优秀演出奖。

1984年6月,新都县川剧团北上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此后不仅接连在全国各地演出,更是先后赴日本、朝鲜、蒙古、新加坡、西班牙等10余个国家进行访问演出,受到广泛赞誉和欢迎,被誉为改革开放时期的“新一代川剧”。同年,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将《芙蓉花仙》拍摄为戏曲艺术片,搬上荧幕。1997年,由中央电视台影视部、新都县委宣传部、四川电视台联合录制的川剧电视艺术片《芙蓉花仙》,获1997年中国电视戏曲展播活动古装剧一等奖。

金笔书生芙蓉女侠 刚柔并具不畏寒芙蓉花仙铸经典(2)

《芙蓉花仙》(来源:网络)

如今,距离《芙蓉花仙》首次演出已逾四十年,饰演芙蓉仙子的川剧艺术家也换了一茬又一茬,邓维清、张宁佳、喻海燕、陈富燕、张燕、周国英等芙蓉仙子扮演者,在川剧舞台上演绎了一个又一个经典。(来源:方志武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