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一点不干净的东西(甚至根本没有碰到,距离很远,只是怀疑自己碰到了)便会一直反复询问自己,会不会得病,非常害怕自己得奇怪的病,不停的洗手,但是还是觉得脏,害怕,紧张,担心;有人了出门以后,一直在反复思考到底出门有没有关门,于是又回去反复的检查门有没有关好。来来回回要检查几十次,耽误上学,耽误上班,人也痛苦不堪。其实这都是患了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比较多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其特征是强迫思维和(或)强迫行为。患者自身能够充分的意识到自己的这种强迫思维或者是强迫行为根本没有太大的必要,然而却不能通过自己的主观意志对自己的观念以及动作加以控制,倘若患者控制自己不去做,那么患者的心理就会出现心慌以及紧张等较为严重焦虑害怕症状。为了防止患者出现焦虑害怕情绪,因此患者只能去做或者是去想。这些思维和行为会耗费患者时间和精力,使其感到痛苦,造成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

强迫症患者常常会有以下性格特征:急躁、自制能力差、任性、性格主观以及好胜等。部分患者从小便胆小、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并且害怕犯错误,遇到问题便显得十分谨慎,多次思考,事情解决后还要反复的检查,追求完美。在日常生活中呆板,墨守成规,兴趣爱好不多,对于可能或者将要发生的一些事情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工作认真负责,不主动去与人交流。

强迫症的病因有许多,分别包括遗传性因素、生化因素以及心理因素三方面。

遗传性因素:强迫症的发病与遗传有联系,临床上常常发现强迫症的父母很容易培养出来了强迫症的子女,呈现家族多发的倾向。

生化因素:谷氨酸、多巴胺、5-羟色氨 以及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神经系统突触间隙浓度的失衡可能是强迫症发病的生物学基础,因为调整这些神经递质平衡的一些药物,可以很好的纠正强迫症。

心理因素:精神创伤可以直接影响强迫症的发病。大部分致病的原因是因为患者经历了一些不好的生活事件。例如:患者的学习,生活,工作受到强大的打击、人际交流出现问题以及家庭婚姻出现裂缝等等。

强迫症的诊断:临床上常常根据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ale-Brown)的评分来诊断和判断其严重程度。评分范围:6-15轻度;16-25中度;25以上重度;强迫症常被误诊为焦虑症或抑郁症。抑郁症患者经常反复思考,与强迫意念很像;焦虑症的特征是担心,与强迫思维很像。因此,符合强迫症标准的患者,还应排除焦虑症或抑郁症。

强迫症的治疗 包括心理治疗,物理治疗,药物治疗,联合治疗等等。

心理疗法有强迫症暴露疗法;强迫症的认知行为疗法;强迫症的精神分析疗法等等。

物理治疗包括穴位刺激法,rTMS(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穴位刺激法是一种穴位刺激 行为疗法(包括暴露、认知行为疗法)的方法。被越来越多用于神经和精神疾病的治疗,如疼痛、失眠、焦虑和抑郁。rTMS(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指通过不同频率的磁场刺激大脑相应的部位,达到改善强迫的目的,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效果。

强迫症的药物治疗,一般采用三环抗抑郁药氯米帕明或新型抗抑郁药物比如:帕罗西汀、氟伏沙明、氟西汀和舍曲林,西酞普兰、艾司西酞普兰等。与抑郁症、广泛性焦虑症等疾病相比,药物用于强迫症治疗时往往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实现有效,一般 4~12 周,且通常需要更高的剂量。对于药物治疗有效的患者,一般需要持续 1~2 年,然后逐渐减少用药。虽然有限的数据支持 2 年的推荐用药周期,但如果 2 年后停止用药,仍有 25%~40%的患者会复发。若使用药物治疗时间较短,停药后复发率可高达 80%。

5 联合治疗

暴露心理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对强迫症的益处较大,优于单独药物治疗,同时推荐联合物理治疗。

6 治疗建议:

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的指南建议,对于有治疗需求、积极配合、无严重抑郁症状或不愿服药的患者,暴露-反应预防疗法可作为单一疗法 。

若患者觉得暴露-反应预防疗法太可怕,在征得其同意的前提下,应该首先给予新型抗抑郁药物,然后在药物减轻强迫症状后启动暴露-反应预防疗法。

对于不愿意接受暴露-反应预防疗法并自诉既往对新型抗抑郁药物有效或倾向于药物治疗而非心理治疗的患者,推荐使用新型抗抑郁药物单药治疗。对于有共病的患者(如重度抑郁症等)或单药治疗疗效不满意的患者,推荐新型抗抑郁药物联合暴露-反应预防疗法治疗。

对于倾向于短期服药的患者,也推荐联合治疗,因为暴露疗法可能有助于防止或延迟 药物停药时的复发。

对于所有患者均可以进行物理治疗,可以起到辅助的效果。

7 预后

强迫症的预后一般,很多人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治疗,同时配合心理治疗。在积极治疗的前提下,强迫症患者可以保持正常的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

有很严重的强迫症(让人痛苦不堪的强迫症)(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