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每一个人都很在乎自己的身体寿命,但是却没有意识到,损伤自己生命的根源,恰恰是太过于在乎寿命长短的忧惧之心。

道德经态度是嵌入灵魂的通行证(不以执念惊扰自身)(1)

一、

《列子》之中有这样一番对话:

孟孙阳问杨朱:“如果有一个人非常爱护自己的身体,祈求不死,可以吗?”

杨朱就回答说:“按道理,人没有不死的。”

这个人又问:“那祈求长生可以吗?”

杨朱又说:“按道理,人是不可能长生不老的。生命的存在并不会因为你珍惜就长生,也不会因为你爱护就强壮,况且要长生干什么呢,人们有喜怒哀乐,从古至今都是一样的,身体还会出现安危的状态,也会经历世间的离苦悲欢,也会经历社会的变革动乱,当你走过、经过、尝试过之后,活上一百年都太多了,再长久的活下去,岂不是太痛苦了吗。”

这个人便说:“我明白了,这样的话还不如不祈求长寿,倒不如快点死好一些。”

杨朱又说:“不是的,既然已经活着就要听之任之,满足能够满足的,顺其自然等待死亡的来临,即便在离开的那一刻也没有什么舍弃不下的,也没有什么不能放弃的,这样的话何必为了生死的问题而惶恐担忧。”

道德经态度是嵌入灵魂的通行证(不以执念惊扰自身)(2)

人生对于生命的厚养,就是不要在乎生命时间的长短,如果我们每天沉浸于担心身体生死变化的忧惧之中,不仅不能改善生命本身的状态,反而会对你的身体造成损伤。

《道德经》中有一句话叫: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长寿的人占了世间的十分之三,而短寿的人也占世间十分之三。但是本来长寿后来走向短寿的人,也占了十分之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就是因为执念所导致的结果。

世间最悲剧的人生,并不是天生就是短寿的,而是那个本来可以长寿,却因为自己走向短寿的。

为什么会有这样悲惨的结局呢?除了生命之中不可控的意外因素导致死亡之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内心执念产生的痛苦,对于生命形成的负面影响。

我们都知道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负面情绪会自己的生命状态造成损伤,所以说当你自身存在过度在意生命长短的执念之后,必然会因为执念而生成恐惧。

比如对于生活中的很多人来说,当身体出现一些小小的问题之后,马上就惊恐的不知所措,又是去上网搜答案,又是找各种养生偏方,来保养自己的身体。

道德经态度是嵌入灵魂的通行证(不以执念惊扰自身)(3)

二、

厚养自己的身体这件事情本身没有错,但是因为担忧自己的身体而形成的恐惧之心,却是最损伤身体的行为。

很多人都企图以自己的意识主导外界的际遇变化,以自己的力量左右客观规律的发展,但是却不知道主观的力量本身就是对客观发展最严重的侵扰,只有放下自己主观的执念,接纳所有既定事物的存在,才可以遇见另一种更豁达的人生状态。

《道德经》接下来说: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凶虎,入军不被甲兵。凶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

真正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都不用避开犀牛和老虎,进入战场也不会受到杀伤,犀牛对他无法使用自己的角,老虎对他也无法利用自己的爪子,兵器对他也无法使用自己的锋芒利刃,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他身上没有可以致死的地方。

这里所指的犀牛和老虎只是一个夸张式的比喻句,并不是真的指遇到老虎之后不会受到攻击,而是指:真正伤害身体的并不是外在的事物,而是内心的恐惧情绪。

“恐惧”本身就是人生中的犀牛和老虎,只有去除这份恐惧,自然能够解除伤害身体的根源。

道德经态度是嵌入灵魂的通行证(不以执念惊扰自身)(4)

庄子说过这样一句话: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

意思就是说:通达生命实情的人,不去追求生命所不必要的东西,通晓寿命实情的人,不去做对生命无能为力的事情。

不去做对寿命无能为力的事情,看似是对于生命的弃之不顾,但实际上是用顺其自然的方式,接纳所有形体的自然变化,不以主观意识企图改变客观的发展,放下主观的执念和对于生命变化的恐惧,这便是养生的真正道理。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