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说法自诞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朱熹所作但是实际上,这一说法早就存在了, 《礼记·乐记》书中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在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北宋的理学家二程两兄弟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这里所谓“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朱熹所说的天理人欲?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朱熹所说的天理人欲(朱熹所谓的存天理)

朱熹所说的天理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这一说法自诞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朱熹所作。但是实际上,这一说法早就存在了, 《礼记·乐记》书中道:“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在这里所谓“灭天理而穷人欲者”就是指泯灭天理而为所欲为者。北宋的理学家二程两兄弟说:“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这里所谓“灭私欲则天理明”,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

圣人制定礼来教人,目的是使人自觉地区别于禽兽,走向文明。而这就是《礼记》一书出现的原因。

之后朱熹说:“孔子所谓‘克己复礼’,《中庸》所谓‘致中和’,‘尊德性’,‘道问学’,《大学》所谓‘明明德’,《书》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

在朱熹看来,“存天理、灭人欲”是儒学的精髓之所在。需要值得一说的是,朱熹在“存理灭欲”理论上的作为,更多的在于阐明如何实现“存理灭欲”。在朱熹那里,“人欲”,指的是“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并非同一概念。比如,“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可见,朱熹所说的“人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所以实际上,人家朱熹并不是一概反对人的欲望。他说:“如‘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臭,四肢之于安佚’,圣人与常人皆如此,是同行也。然圣人之情不溺于此,所以与常人异耳。”朱熹反对的更多是沉溺于人的欲望之中。他甚至还说:“人欲也未便是不好。谓之危者,危险,欲堕未堕之间,若无道心以御之,则一向入于邪恶,又不止于危也。”认为人欲只要有“道心以御之”,就“未便是不好”。

同时,朱熹也不是盲目地抵御外物的诱惑。他反对司马光“扞御外物”的思想,曾说:“夫外物之诱人,莫甚于饮食男女之欲,然推其本,则固亦莫非人之所当有而不能无者也。但于其间自有天理人欲之辨,而不可以毫厘差耳。……今不即物以穷其原,而徒恶物之诱乎己,乃欲一切扞而去之,则是必闭口枵腹,然后可以得饮食之正,绝灭种类,然后可以全夫妇之别也。”显然,朱熹并不是一味地“扞御外物”,而是要求通过“即物以穷其原”,正确区分天理与人欲。

所以我觉得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其实更多的是对先儒要论的总结,而且在一些朱熹的理论中不难发现。他的理论大多数是对帝王,上层统治者和当时的文人学士所说而不是针对与平民大众说的,因为百姓在意的更多是生存而不是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