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徐汉雄

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近日,有网友发文《出大事了,我们这个时空的时间线似乎被人动了!》称,其记忆中早年学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却发现现在的课本成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据10月26日上游新闻)

10月26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称,该出版社从1961年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历套教材文章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未有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不过“斯”和“是”两个字,都表示“这”的意思。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尺讲台三寸舌(是人斯人)(1)

网友为此吵翻了,不少70后、80后网友表示,他们记忆中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网上的一项投票显示,认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票数,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数倍。实不相瞒,我作为一名70后,记忆中一直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看到相关讨论,也觉得不可思议,难道几十年来记错了?初中课本是找不到了,找到书柜里的一本《四书五经名句鉴赏辞典》(1999年版),书中第122页赫然写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证实人教社所言非虚,是我的记忆出错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尺讲台三寸舌(是人斯人)(2)

这真是不明觉厉。有网友认为是人教社不愿认错,在后来的版本中改过来了。这种情形应该不存在,因为这是收录的古文,一般不会出错,即便出错了,也不会有什么问题,大大方方承认即可,用不着偷偷改过来,还不认以前的账。

事实上,有网友查找了人教版教材1992版本、2001版本和2016版本,发现全部都是“是人”。有网友也进行了查证,人教社历史上的这篇课文自1961年开始,包括1982年、1994年、2006年等各版本均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四库全书刻本《孟子集注》(宋·朱熹 注),明代刻本《孟子注疏解经》(汉·赵歧 注)均为“是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尺讲台三寸舌(是人斯人)(3)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三尺讲台三寸舌(是人斯人)(4)

10月26日,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工作人员表示,历套的教材都是“是人”版本,他们也查阅了众多古籍,查阅的结果也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有网友分析,这是“曼德拉效应”所致,即一种心理学效应使然,指大众对历史的集体记忆与史实不符。有专家认为,群体性错误记忆的出现和心理暗示有关。“因为人倾向于相信别人所说的是正确的。一旦有错误信息出现,很可能误导了既有记忆的真实性。重组了自己的记忆内容。”类似的,“两只黄鹂鸣翠柳”,还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也会出现分不清的情形。

为何出现群体性的“斯人”记忆?人教社编辑部工作人员表示并不清楚。有的认为是受其他文学作品、或影视剧影响,被误导了。因为“斯人”这个说法,在古文确实出现较多。现在也是常用词,诸如“斯人若彩虹”“斯人独憔悴”。如果被集体“以讹传讹”,也不奇怪。

不管是何原因造成的“误记”,“是人”“斯人”在网络上一讨论,让大家集体重温了初中课本里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相关语句,算是集体又上了一次语文课,而且有寓教于乐的效果,这比单纯的背记轻松多了。经这一讨论,上了热搜,印象深刻。哪怕以前是记错了,这回也明白了,人教版课本用的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才是正确答案,考试时当以此为准哦。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