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水浒传火并王伦讲了什么?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水浒传火并王伦讲了什么(读水浒)

水浒传火并王伦讲了什么

读过《水浒传》的读者都知道,水泊梁山先后有三任寨主,分别为王伦、晁盖、宋江。王伦绰号“白衣秀士”。“白衣秀士”这个称号原来指的是还未考中进士的士子,没有包含贬义。然而在《水浒传》中,“白衣秀士”则隐含了贬义,除了专指王伦此人,也是泛指那些气量小,不能容人的小人。王伦在《水浒传》中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塑造较成功。作为一个负面人物,在文学作品中已成为一个排除异己、嫉贤妒能的典型。王伦的结局是被林冲火并杀死。其实他也是个悲剧人物,令人唏嘘同情。先探讨一下王伦的性格。王伦既然能做寨主,肯定有他的长处。根据《水浒传》中描述,王伦既然能够得到柴进的资助成为梁山寨的首任寨主,手下又有杜迁、宋万、朱贵等头领,可见他还是有些能力的。正如柴进对林冲所说:“为头的唤做白衣秀士王伦……那三个好汉,聚集着七八百小喽罗,打家劫舍;多有做下迷天大罪的人,都投奔那里躲灾避难,他都叫留在彼……”从中可见,之前的王伦并不是不能容人之人,敢于与官府对抗,收容那些“罪孽”之人。同时从前期朱贵的言语中,及林冲随同朱贵上山途中所见景象,也能得出之前王伦并不是拒贤妒能的人,也能作为梁山的首领,兢兢业业地将梁山打理得关隘重重,布防严密,戒备严整,人马众多(七八百喽罗),通俗地说能将山寨维持得正常运转,管理得条理不乱。等林冲被柴进荐上山时,打破了王伦的“惯性思维”,开始寻思了:“我却是个不及第的秀才,因鸟气,合着杜迁来这里落草……我又没什么本事,杜迁、宋万武艺也只平常。如今不争添了这个人,他是京师禁军教头,必然好武艺。倘若被他识破我们手段,他须占强,我们如何迎敌?不若只是一怪(指被柴进所责怪),推却事故,发付他下山便了,免致后患。”从这段心理活动中,可看出王伦倒能认清自己,知道自己的弱项,颇有自知之明。正由于“自知”,进而“推人”一一林冲一一毕竟武艺高强,可能反受其制。其实王伦这种心理也能理解。在那个黑暗动乱的年代,往往拳头狠就是“王道”和真理,“王”就是这样炼成的。所以才有王伦以“寨小粮少,屋宇不整,人力寡薄,恐日后误了足下”来打发林冲。好在还是朱贵谏言,加上杜迁、宋万也劝,王伦勉强接纳林冲,但提出一个苛刻条件:三天内必须交“投名状”(即杀一个人)。最后还是杨志途经梁山与林冲一番打斗后,王伦本想邀杨志入伙掣衡林冲,可这时的杨志还有做官的幻想,不愿入伙,王伦这时才正式接纳林冲。这也就留下了林冲对王伦的不满,为日后火并埋下导火线。因生辰纲事发,晁盖、吴用等七人来投奔梁山。王伦起初还很热情,当晁盖说出途中杀了许多官兵捕盗巡检,阮氏三雄如此豪杰后,便“骇然了半晌,心内踌躇,做声不得,自己沉吟,虚应答筵宴。”王伦“踌躇”什么?一个林冲就让他心头郁结不已,现在一下来了七个!还将追剿的官兵全部杀尽!王伦怕了,怕自己寨主之位不保。可能想象到王伦一夜辗转未眠,用什么法子打发这七个“瘟神”?第二天特意在寨后水亭子隆重设宴请晁盖七人。酒至数巡,食供两次,王伦始终不提聚义一事。晁盖有意涉及入伙话题,王伦便用闲话支开。看看“火候”差不多了,王伦还是和之前对待林冲一辙,先送礼,并用漂亮的托词来明确拒绝入伙:“感蒙众豪杰到此聚义,只恨敝山小寨,是一洼之水,如何安得许多真龙?聊备些小薄礼,万望笑留,烦投大寨歇马,小可使人亲到麾下纳降。”不亏是秀才出身,话说得文诌诌的,又很冠冕堂皇,有礼有节,进退有据。可王伦想不到,之前受他刁难的林冲,早已“暗通款曲”,倒向了他的对立面了,这次再用此手段和言语来打发晁盖七人,王伦已没有退路了。最终在吴用“挑唆”和“激将”下,林冲火并山寨,杀死王伦,王伦落个可悲下场一一死在自己创立的山寨里。其实从林冲火并王伦时的骂语中,也看出王伦的性格。如“这是笑里藏刀,言清行浊的人!”“量你是个落第穷儒,胸中又没有文学,怎做得山寨之主!”“你是一个村野穷儒,亏了杜迁得到这里。……你这嫉妒贤能的贼,不杀你,要你何用!你也无大量大才,也做不得山寨之主!”本来对林冲这个人物还有好感和同情,可是林冲对王伦“骂语”,让人心头隐隐露出不快。什么“落第穷儒”,什么“村野穷儒”,简直就是对读书人的歧视。在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里,表面上虽然奉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个等级观念,但往往又默认“胜王败寇”的强盗逻辑。你科举及第了,那就飞黄腾达,高高在上,作威作福,就是一个“官老爷”。若你久试不中,还是个“白衣秀士”,要文没文,要武没武,那你还摆什么清高,架子?不就是个“穷儒”,还能算什么?若你还不自知,不自重,不懂得让“贤”,那你又是“嫉妒贤能的贼”,“要你何用!”最后只有该死。王伦之死,这让我不禁想起一句古诗:“坑灰未冷山东乱,原来刘项不读书。”还有清朝诗人黄景仁《杂感》中“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悲凉感慨。更有一句俗语:“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是读书不“成功″的无奈和哀叹。王伦悲剧的根源,还是在于他生活在那个黑暗的封建专制社会里,“寨主”这个“官本位”意识太重,又不会审时度势,更不会识人用人,只晓得“先入为主″,“我的地盘我作主”,套用书本上的“客套”说辞和“礼节”就能打发“狠人”,岂不酿下悲剧?王伦虽是小说中人物,但我们从王伦的身上,应该得到一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