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少数民族长期居住的地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风俗习惯,但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又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元素,因此既有共同点,又有本民族的特色,可谓是体现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风格。

今天,我们就说说维吾尔族的婚礼到底有哪些风俗习惯?过去和现在又有什么变化?那就让我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维吾尔族同胞结婚的场景。

维吾尔族的婚俗习惯(历史演变中的维吾尔族婚礼)(1)

01、一般的传统婚礼

维吾尔族民间有句谚语说:“买布要看布边,娶人家的姑娘要看母亲。”一般来说,维吾尔族的婚事过去要由父母包办,对婚配对象的选择非常慎重。选择的对象要经父母或者儿子认可,才能托人说媒,经女方家认可后,就可以下聘礼了。

男方视家庭经济条件准备衣料、馕、砖茶、冰糖等,母亲在几名妇女陪同下前往女方家商定订婚日期。男方及亲属带着为儿媳准备的彩礼和给发放父母亲属的礼品到女方家,双方见面,商定婚期和举行婚礼所需物品。

在中国的古代,婚礼是要讲究“门当户对”的,不管是中原地区,还是西域时期的新疆,贵族家庭不会让儿子娶穷人家的女儿,更不会把女儿嫁给一个穷小子。从家族利益上说,“门当户对”有利于家族的发展,贵族和贵族之间就有了联盟与利益,这种利益会让家族长期兴旺下去。如果找了穷亲家,贵族就认为没有任何好处可言,反而会拖累家族发展,更会让其他贵族和富人家嘲笑。

维吾尔族的婚俗习惯(历史演变中的维吾尔族婚礼)(2)

比如,克孜尔千佛洞的传说故事,就反映了现实社会。从前有一个巴依(地主)家的女儿爱上了穷人家的放牧小伙,巴依不同意,女儿就以死反抗。最后巴依想出一个阴招,告诉小伙说:“如果你能在悬崖上一年内挖出999个山洞,我就把女儿光明正大地嫁给你,如果你做不到的话,就放弃娶我女儿的想法。”

小伙子一听,为了心爱的姑娘,他就欣然同意了巴依的苛刻要求,于是就开始在悬崖边挖山洞。为早日与心爱的姑娘在一起,小伙子不分昼夜地挖,当挖到近300个洞窟时,由于劳累过度,最后累死在山洞里。死前他的脸上挂着幸福笑容,估计想着自己心爱的姑娘去了快乐天国。

姑娘知道情郎累死在山崖,她哭着奔了过去,在悬崖边哭得昏天黑地,最终随小伙而去。巴依听说女儿哭死在悬崖心里后悔莫及,他想那个穷小子死了,女儿最多大哭一场就完事了,谁曾想如花似玉的女儿就这样没了。

维吾尔族的婚俗习惯(历史演变中的维吾尔族婚礼)(3)

在悬崖下边,姑娘死后变成了一股泉水,千年流淌,仿佛就像哭泣她的情郎,一直到今天还在冒出细流,滋润着这片绿洲。后来小伙子挖的山洞,也就成了千佛洞,如今有正式编号的236个洞窟,这些洞窟与泉水相伴,见证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其实,这个故事虽然在民间流传,但也没有确切的历史记载。可以看出,古代少数民族的婚礼也是讲究门当户对的,穷人和富人总是存在着天壤之别的差距,想要获得真正的爱情,那还真是难于上青天啊。

维吾尔族的婚俗习惯(历史演变中的维吾尔族婚礼)(4)

02、维吾尔族婚礼习俗的表现

维吾尔族的婚礼习俗是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维吾尔族的婚礼较为隆重,充满欢乐的气氛,婚典通常要举行两到三天。

婚礼的第一天,新郎新娘两家同时在各自的家里设宴招待来宾,人们弹着都塔尔,热瓦甫、打着手鼓,唱跳舞,院子里充满了喜气洋洋,欢声笑语的欢乐气氛。这一天,新娘穿上漂亮的衣服,有伴娘及前来祝贺的朋友们陪同,集中在邻居家里,新娘坐在炕角的地毯上,女伴们在屋内有限的空间唱跳舞,尽情欢乐,等候迎亲队伍的到来。

新郎也由伴郎及前来道喜的朋友陪伴,聚集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和朋友们弹琴、唱跳舞、说笑,尽情地为婚礼助兴,并耐心地等待着接亲时刻的到来。

去年夏天,我们在哈密王府不远的民俗街目睹了维吾尔族的婚礼。时间为18时左右,新郎的小轿车迎亲队伍很是气派,前面是迎娶新娘的婚车,中间是亲属的车队,后面的皮卡车上坐着吹拉弹唱的艺人,唢呐、手鼓吹得非常喜庆。

在村头的小广场上,他们又进行了跳舞,新郎新娘被亲人和朋友围在中间,年轻人边跳舞,边向一对新人祝福。他们用舞蹈的形式,烘托婚礼热闹氛围,整个婚礼过程中,新娘及新郎的朋友们使婚礼沉浸在欢乐喜庆的气氛之中。

维吾尔族的婚俗习惯(历史演变中的维吾尔族婚礼)(5)

据现场的人介绍,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晚上或者当天早晨,要举行“尼卡”的宗教仪式,由阿訇诵经证婚,询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不过现在有的年轻人结婚只要长辈证婚,在民政局领结婚证就可选择举行婚礼的好日子了。

新郎新娘要请朋友吃一块在盐水中浸泡过的馕。下午,新娘穿上婚礼服,装饰得如花似玉,头蒙面纱(与汉族结婚新娘顶着头盖一样)在家等候迎亲队伍的到来。新郎穿戴一新,在亲友的簇拥下去女方家迎娶新娘,一路上小伙子们打起手鼓、吹着唢呐、弹着热瓦甫兴高采烈地高唱“迎新娘’。

当女方的亲友们得知迎亲队伍到来时,立即把大门堵上索要礼品,才允许迎亲队伍进门.女方盛情招待前来迎亲的人们,人们在新娘家的院子里跳一会儿舞,以增添喜庆的气氛。迎亲的人们离开女方家前,新娘要辞别父母,请求父母为自己祝福。新娘的父亲在众人面前为女儿祝福和祈祷,新娘难免要流下依依不舍的泪水,这时小伙子们唱起了“劝导”。

以上就是迎亲习俗,跟目前的汉族等民族有些差别,但也有共同点,这些都是时代的特征,也是在时代发展中,摒弃庸俗的,吸收先进的思想,在逐步完善中更加符合现代婚礼。

维吾尔族的婚俗习惯(历史演变中的维吾尔族婚礼)(6)

当迎亲队伍返回时,迎亲的小伙子打起手鼓、弹着热瓦甫唱着喜庆的歌走在前边,整个迎新队伍充满着欢乐的气氛。新郎和新娘的彩车随后,迎亲队伍的妇女们跟在后面。按照传统习惯,迎亲队伍经过的路上,乡里乡亲可以“拦驾”,不让迎迎亲队伍通过,迎亲队伍向拦路者赠送礼物后,方可继续前进,这主要是为了使婚礼的喜庆氛围更加热烈。

当迎亲队伍簇拥着新郎新娘来到新郎家门口时,新郎家在门前点燃一堆火,让新娘从火堆上越过去。这一点,就像汉族结婚,新娘进门要跨过火盆一样,这样是寓意生日红火,去除霉运,斩断不美好的过去,奔向未来的新生活。

这时,婆家还要在地上铺新布,维吾尔族称这块布为“帕炎达孜”,一般要从院门一直铺到屋门,来宾中的妇女站在新布两旁夹道欢迎。进屋坐定后,青年男女唱跳舞进行揭面纱仪式,其中一人利用跳舞的机会,迅速地揭去新娘的面纱,新娘要起身向大家行礼。

然后客人们入席吃喜宴。喜宴之后举行歌舞晚会,大家尽情地唱歌跳舞表示庆贺。几乎所有的人都随着鼓点翩翩起舞,欢乐的气氛达到高潮,直到深夜人们才离去。

婚后第二天早上,新娘由伴娘陪同去公婆房间行礼问安,公婆热情接待并向新娘伴娘赠送礼物。这一天早晨,女方家给新郎新娘送来早餐,一般为抓饭和薄皮包子。早餐之后,新郎由伴郎和一两个朋友陪同去给女方父母行礼问安,父母同样热情接待并向新郎等人赠送礼物。婚后一周内双方家里都举行婚宴,彼此宴请亲友。到此,整个婚礼仪式才告结束。

维吾尔族的婚俗习惯(历史演变中的维吾尔族婚礼)(7)

03、现代婚礼趋向新时代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维吾尔族同胞结婚,变化趋向新时代,在结婚过程中一些习俗融入了中国汉式婚礼,比如,新人在结婚前,穿婚纱、拍照、摄像等,在结婚时跨火盆、门口铺红地毯、酒店举行婚礼等,还有一些新人旅行结婚,到内地体验祖国的山山水水,目睹大城市日新月异的建设与发展。

如今还有不少维吾尔族学生专门报考内地大学,毕业后留在内地大城市发展,有的小伙子娶了汉族姑娘,还有的维吾尔族姑娘嫁给了汉族小伙。比如我熟知的作家帕提古丽就在浙江成了家,如今已是宁波一家报社副刊部的主任,工作和家庭都很幸福,平时还经常回新疆娘家看看,她写的小说基本上都是以新疆为题材的内容,不少文章获得了中国文学奖项。

在帕提古丽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维吾尔族的生活习俗,可以看到过去的婚礼场景,从小生活在乡土间的新疆,她自然对新疆有着不一样的感受,比如她写的《大梁坡》小说,以细腻的情感对故乡的往事娓娓道来,包括生活中点滴细节,把新疆少数民族鲜为人知的习惯展现给读者。

如今,维吾尔族举办婚礼,也是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改变,并在演变中融合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和礼节,不再像以前的旧社会,不仅会有很多讲究,还会限制年轻人自由恋爱,一切都要以父母惟命是从。恋爱和结婚,是年轻人一辈子的大事,现在的少数民族婚礼,大都体现了新时代新风尚。

维吾尔族的婚俗习惯(历史演变中的维吾尔族婚礼)(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