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阿凡达》正式在中国内地重映,距离该片在国内院线首映已经过去了将近十一年。

阿凡达为什么评价这么高(阿凡达为何仍然是标杆)(1)

这十一年里,世界电影票房冠军的宝座,一度被《复仇者联盟4》取代。

阿凡达为什么评价这么高(阿凡达为何仍然是标杆)(2)

《阿凡达》依靠国内重映,再一次成为全球票房冠军

1

变与不变

这十一年中,变的不只是片厂,还有观众的观影习惯。

从《阿凡达》开始,3D技术真正意义上开始广泛普及。

制片厂、发行方、电影院线和观众,从放映设备到3D眼镜……几乎人人都想在电影院体验“突破银幕”的立体视效。

从那时开始,3D成为了大片的代言词。

也正是从那时开始,国内外各大电影制片商,开始疯狂生产3D电影,推广3D影院。

甚至不惜把各种以2D形式拍摄的电影,后期转制成3D电影,以至于根本无法在电影院体会到真正优秀的3D视听效果。

阿凡达为什么评价这么高(阿凡达为何仍然是标杆)(3)

其中最灾难的无疑是《谍影重重5》的3D版本,手持摄影搭配3D眼镜的观看体验,是彻头彻尾的灾难

那么这十一年间,有没有突破3D技术上限的电影呢?

当然有。

在卡梅隆之后,李安也投身于这一技术变革之中,《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让其获得了商业艺术的双重胜利。

但接下来两部尝试120帧4K3D拍摄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与《双子杀手》,因为题材与放映设备的普及局限,双双遭遇票房失败。

阿凡达为什么评价这么高(阿凡达为何仍然是标杆)(4)

况且,在国内院线中,想要获得优秀的3D观影体验相当困难。

影院为了节约成本特地调暗放映机的灯泡亮度,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也正是因为这些做法,导致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反感3D电影,想要回归传统的2D电影观看体验。

2

所得>所感

几乎可以断言,在这十一年间,除了《少年派》、120帧的《双子杀手》、戈达尔在《再见语言》的3D实验、《猩球崛起》的面部捕捉技术以外,我们能见到的3D技术上限还是卡梅隆这部《阿凡达》。

为何《阿凡达》的3D效果会如此震撼?

先看影片镜头设计排序。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也就是主角初登潘多拉星球的时间内,摄影机始终与角色保持着一定的距离,让画框内以角色为主体。

克制对于全景镜头的使用,尽可能限制画面内部的信息量。

阿凡达为什么评价这么高(阿凡达为何仍然是标杆)(5)

《阿凡达》剧照

而在男主初入潘多拉丛林被野兽追逐时,大量使用长焦镜头,并在电脑特效所构建的世界中,去模拟手持摄影的晃动感。

同时利用草木丛生的环境,来框住摄影机的视野,始终更换的视点与机位也是如此。

阿凡达为什么评价这么高(阿凡达为何仍然是标杆)(6)

《阿凡达》剧照

直到男主获得纳美人的允许,开始学习部落文明知识,镜头风格随之发生改变:

广角镜头的选择、俯视/仰视的视角开始逐渐增多。

为了加强画面内部的纵深感,镜头运动也不再像之前那样短促不安,而是游弋自如的运镜风格,以及精心调配的镜头剪切。

如同舞蹈一般优雅的场面调度,产生极度舒适的观影体验。

阿凡达为什么评价这么高(阿凡达为何仍然是标杆)(7)

《阿凡达》剧照

卡梅隆在新技术的加持下,从未滥用各种全景镜头来提供直截了当的视觉刺激,而是有意去限制单个画面所传递的信息量。

在不同镜头排列推进的过程中,不断调动观众对环境的渴求欲望,并在最关键的时刻给这种贪婪致命一击。

当从高空俯瞰,亦或是在旷野眺望,画面内的信息穷尽了你的双眼,在战栗中,你开始相信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阿凡达为什么评价这么高(阿凡达为何仍然是标杆)(8)

在电影院里能够切身感觉到空间的纵深感,并随之恐惧

卡梅隆所强调的,绝不是通过大量画面信息的堆叠填充,来让观众视觉麻痹。

恰恰相反,他所做的是“引导”。

用高效的镜头语言和文本编排,引导观众去自行挖掘画面内的信息,并在关键时刻通过大景别的空间呈现,来给予观众充足的视听回报。

“所得>所感”

3

I see you

“ISee You”所蕴含的,是理解整部电影的关键所在。

阿凡达为什么评价这么高(阿凡达为何仍然是标杆)(9)

在电影中,“看见”不仅仅只有字面意思,而是透过“看”这一行为去理解、感受对方的心境。

卡梅隆在电影中构建起一个可以被现实逻辑所认可的幻造世界:从天体运转到植被生灵,无论宏观微观,设定都极度详实可信。

透过精心设计的景深镜头,清楚地看见前中后景的物质,无论对焦是清晰还是模糊,他们皆是立体的。

在电影院中,哪怕前景的圣树种子处于虚焦地带,也仍然立体

一切视觉奇观皆可归论成“可视、可感与可知”。

反过来也同样如此。

想要让观众惊叹于3D技术效果,便要从电影策划开始时,去精心设计镜头语言、影片题材、叙事节奏等。

换言之,“技术”要为“内容”去服务,但“技术”同时在不同层面上对“内容”进行干涉。

于是到了最后,二者已不可分离。

在故事层面,《阿凡达》的争议要比技术层面大得多。

传统好莱坞个人英雄的角色塑造,转换视角的一部反殖民故事,老套的身份认同桥段,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角色转变过于草率的缺陷。

但对于卡梅隆来说,过于直白的剧本反倒是他全力发挥的最佳条件。

《阿凡达》极其简单,却又十分复杂。

单个场景内的说教意味严重,但在视觉效果的“蛊惑”下,一切情感表达都十分真挚。

一个商业大片的文本中能包含有反战、环保、反殖民、科技反噬,甚至能切入生命本源的思考,所有表达都能让观众轻松吸收。

这样坦荡的电影在当下却成为了“稀缺品”。

《阿凡达》真正贯彻了这句名言:电影是造梦的艺术。

银幕内的主角,睁开双眼,重获新生;

银幕外的观众,摘下眼睛,回归现实。

在《阿凡达》之后,很少有真正将3D技术做到融入影片的文本和形式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