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书家不喜欢看古人书论,一个很大原因是:那些古文拽来拽去看不懂啊!就拿横竖来说吧,东汉蔡邕说要“横鳞竖勒”,王羲之和他的老师卫夫人说,“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

到了唐朝,张怀瓘记录的永字八法中,又有横为“勒、策”,竖为“弩”。张旭、颜真卿又说,“平谓横”“直谓纵”。写个字为什么要搞这么复杂?我们傻傻分不清啊!

古代文字为什么是竖(古人书论看不懂)(1)

蔡邕八分书

对横竖这么多的解释,不过是从不同角度的解读。

张旭、颜真卿所说“平谓横”“直谓纵”,是从笔势的感觉着眼的。这句话今天我们还在用,一说写字都知道“横平竖直”。但是除了印刷体的宋体和仿宋体,几乎没有一种字是真的横平竖直的!包括提出这种观点的张旭和颜真卿,他们的字也不是横平竖直的。

是书法家的字错了,还是他们的理论错了?

古代文字为什么是竖(古人书论看不懂)(2)

卫氏和南帖

事实上,都没有错,是我们这些后辈理解错了!“平谓横”“直谓纵”,用现代汉语的语序是“横是要水平的”“纵是要直的”。“平”和“直”也不是现代汉语最浅显的解释,因为书圣说过“不能上下齐平,状如算子”。

“平”除了水平的这个解释外,还有很多释意。在这里应该同孙过庭“但求平正”中的平含义相同,都是平稳的意思。所以才有“纵横有象”之说,大象便是“千里阵云”之象。

古代文字为什么是竖(古人书论看不懂)(3)

王羲之 丧乱、二谢、得示帖

“直”也一样,竖画除了要竖直不弯曲以外,还要操纵着它,使它爽快、不拘泥。竖画一定要控制住,不能弯曲。也就是竖有纵势,一往无前的纵势,是不是“万岁枯藤”里,就有这个纵呢?

既然跟“千里云阵”“万岁枯藤”一个含义,为什么不沿用下来,还要另辟蹊径呢?张旭、卫夫人都在演讲笔势。“横平竖直”是感觉上的状态,“千里云阵”“万岁枯藤”是视觉上的状态。

古代文字为什么是竖(古人书论看不懂)(4)

张旭草书《李清莲序》

所以,这几对对横与竖的禅释中,“千里阵云”“万岁枯藤”是最形象的,也是最好理解的。横就要像云阵那样表面上稳稳的,一波三折;内在却是滚滚的,动荡的,是以外在说内在。“横平竖直”则是直接说内在。

策、勒、鳞、弩,也是在用感觉说话。不同的是这四个字是在说用笔的方法,用笔时手上感觉。

古代文字为什么是竖(古人书论看不懂)(5)

颜真卿 湖州贴

弩,像拉弓一样,有松有紧。使点画具有努势。策,是背笔,一般是仰横,象提这样形态的点画用策法。勒,要把笔锋勒紧,不得松懈卧倒。手上的用力同勒马前行的状态一样,控制马匹前行的方向,像弹簧,压着劲,又不不使其左突右出。

这三个手法,似乎都是一样的。确实,像篆、隶一样,平直的点画,用笔基本相仿。蔡邕也是这么说的,“横鳞,竖勒之规”。

古代文字为什么是竖(古人书论看不懂)(6)

蔡襄澄心堂贴

关于横鳞,黄简老师有种说法,把线的形成说成无数圆点的排列组合。鳞就是点画边缘粗糙,不光滑。笔是圆的,它垂直写下来就是一个圆点,这个圆点就是鱼鳞的形状,这都毋庸置疑。

就算横竖点画都是由无限多的圆点组成,线条也不是粗糙不光滑的。不然,怎么算得上无限多的点?如果不是无限多的点,那么,多少个点组成一个横画或者竖画呢?

古代文字为什么是竖(古人书论看不懂)(7)

米芾 紫金研帖

于是有人就说了,这种说法不对,鳞,是名词动用,象刮鱼鳞那样。这样解释不算不对,这个字的意思还可以引申。鳞字,不仅仅指鱼鳞。同蔡邕同时代的《说文解字》中说是甲、铠之意。

鳞甲的特点是坚硬,逆势时有涩感。也就是说鳞就是逆势而有力的方法,这也是写竖画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