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全文 论语14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1)

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解释:

孔子说:“不到求通未得的状态不启发他,不到求说未明的状态不点拨他,如果我说一他不能以三反之,我就不会太深入的讲。”

注释:

在这里,孔子告诉了我们他在教导学生时候所沿用的方法,这些方法的目的是希望学生们能够真正的掌握所学,运用所学,贯通所学,并能触类旁通,变化为学生自身的学识,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是我们现在为人父母、为人师者值得借鉴的地方。

通常,为人父母的我们,亦或者传道解惑的老师,再教育子女学生时候,总有“我都讲的那么明白了,怎么还不懂的”疑惑,甚而疑虑子女或者学生是不是根本就没有把心思用在学习上,用在听讲上。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继而导致我们大发雷霆,埋怨对方。其实当我们发泄情绪的时候,受到情绪感染的对方,只能是“变本加厉”的不用心思了,这只能适得其反。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这又要回到儒家倡导的“制怒”,也就是“致中节”,讲究一个“恕”,多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当下的情况,及时制止自己的不当行为,多考虑一下多问一下,孩子到底是“卡”在了哪里?为什么会“卡”在这里,是因为我没有讲到还是其他什么情况?找到“卡”的地方,循循善诱的引导他迈过去,孩子会得到无与伦比的“胜利”的快乐,而作为师长的我们,这就够了。若孩子能从这个问题想到更多的问题和方法,我们就可以更多更深入更细致的讲解,如此,孩子便会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你的陪伴,他战胜了他从未战胜过的难题,他的心理会得到“内啡肽”式的膨胀,会上瘾的,这种瘾,迷上就迷上吧!

我的一点拙见,看官敬请一笑而过。

愤,是求而不通的时候的一种情绪,我们通常为了达到一个目标的时候,一旦出现诸如被人曲解、被人诟病、被人诬陷亦或者是自己没想到而导致的失误等等拦路虎时,我们所产生的第一情绪就是“愤怒”,所以,此处就是“想通却未能通”的状态。当孩子们遇到这种状态时,我们再给予启发,则对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因为他经过很多努力达不到通的时候,就会更加期望达到,这时候的启发会让他豁然开朗。换言之,如果他没有求通的信念,你启发了他,他不会珍惜这个过程,现在他明白了,过后就忘的快。

所以,儒家讲究的是“引而不发,开而不达”,给你起个头,你自己去探索;给你解开一点意思,你自己去思考,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由来了。

悱,就是想说但又说不明白的状态。我相信我们小时候也遇到过这种状况,就是现在成年的我们有时候也有类似的状况发生。心理根明镜似的,总是感觉说出来的话词不达意,急的抓耳挠腮,这个时候,师长帮他说出来,他就顿时了然了。跟上句一样,如果他没有思考过,没有过探索,师长轻易告之,他不会有很深的体会,甚至就没有体会,也就轻飘飘的晃过去了,事后还觉得老师啥也没教呢!

也启了,也发了,再就看看他能不能举一反三了,若是不能,你为了自己的“好为人师”的欲望,噼里啪啦的讲一堆相关的东西,只能把他搞糊涂,有可能之前明白的这个时候反而又迷糊了。因为他还没有悟到那里,你讲的多只能打乱他的思绪。

若是能够举一反三,那就代表他明白了其中原理,并能运用到其他领域,这个时候再给他讲更深入更细致的东西,他就能举一反三举三反九了,学习速度超光速,那真是带劲儿的很。

但是,无论学习的快与慢,不能说明未来的走向,就好比龟兔赛跑一样,未来是不可知的,快与慢没有什么值得骄傲和气馁的,关键是长久的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

一点拙见,看官“雁过拔毛”即可,觉得不是雁的,你们给点毛,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