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向世界展示的自信(美好将被永远铭记)(1)

12月,国际奥委会在瑞士洛桑发布了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总结报告,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取得的巨大成就高度赞扬,并表示双方今后要继续加强合作。他说:“国际奥委会与北京冬奥组委等各方精诚合作,克服了距离及疫情等困难,呈现了一届无与伦比的北京冬奥会,感谢所有人的付出,北京冬奥会的美好回忆我将永远铭记。”

北京冬奥会前夕,南方都市报、N视频曾推出特别策划——“世界期待中国·北京冬奥倒计时访谈”,专访国际奥委会官员、外国冬奥代表团团长等各方权威人士,展现国际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以及对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的信心与期待。

年末回望,在初春这场冰雪盛会中,有代表团取得历史最佳成绩,有运动员成功突破自我、圆梦再出发,在北京留下美好回忆。进入“后冬奥时代”,北京作为世界首个“双奥之城”,正积极探索如何将成功举办冬奥凝聚的精神力量和留下的宝贵遗产最大化利用,为全球冰雪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率先提供中国方案。

北京冬奥会向世界展示的自信(美好将被永远铭记)(2)

一起向未来

“大雪花”缓缓落下,在孩子们稚嫩的《雪花》歌声中,开幕式上惊艳四方的“微火”熄灭。

2月20日晚,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式在国家体育场举行。中方同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等国际体育组织紧密合作,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等各种困难挑战,向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全面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

今年1月,在南都、N视频“世界期待中国·北京冬奥倒计时访谈”特别策划中,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欧洲奥委会主席斯皮罗斯·卡普拉洛斯、国际奥委会前副主席安妮塔·德弗朗兹、英国及澳大利亚冬奥代表团团长等受访者,高度评价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筹备工作,表达了对这场冰雪盛会的期待,并肯定了其历史意义。

系列报道在海内外平台广泛传播,获得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中国驻希腊大使馆等机构官方账号多次转发;北京冬奥组委、欧洲奥委会等组织及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等受访者在海外平台上积极肯定,全网关注度突破1200万。报道发出后,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两度在例行记者会上回应、肯定此专题受访者的相关表态。

疫情挑战下,这场如期举办的全球体育盛会,为世界文化交流、心灵沟通搭建了珍贵桥梁。在这里,大家沉浸式感受命运相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

在英国冬奥代表团团长乔吉·哈兰眼中,北京冬奥会是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目标的完美载体。“无论你来自哪里,在奥运会期间,我们都能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它向世界展示了各地人们欢聚一堂的美好画面。”

北京冬奥会向世界展示的自信(美好将被永远铭记)(3)

欧洲奥委会主席斯皮罗斯·卡普拉洛斯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与奥林匹克格言一脉相承。“这个口号紧紧围绕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价值观和愿景,更表达出14亿中国人互相协作互相支持、走向一个更好未来的热烈期盼。”

从2008年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2022年的“一起向未来”,中国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坚持不懈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理想的坚定追求者、行动派。

加拿大籍国际奥委会高级委员迪克·庞德告诉南都记者,北京是国际奥委会的属意之选。“2008年北京奥运会告诉我们,中国有能力、有经验组织精彩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我们相信,北京2022年冬奥会也一定能做到。”

北京冬奥会向世界展示的自信(美好将被永远铭记)(4)

“我第一次去北京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参观了长城和古代宫殿,非常壮观,里面陈列的艺术品也令人叹为观止。此后几十年间,北京得到全方位发展,那里的一切似乎都变得更好了。”多次到访北京的国际奥委会前副主席、美国奥委会董事会成员安妮塔·德弗朗茨告诉南都记者,在她看来,上千年的历史积淀与近数十年来展现出的发展活力,决定了北京这座城市的与众不同。

北京冬奥会向世界展示的自信(美好将被永远铭记)(5)

作为一名前奥运选手,乔吉·哈兰尤为了解“双奥之城”的特别含义。“这是伟大的奥运遗产,表明北京有能力举办夏季和冬季奥运会。世界需要北京这样的城市为运动员提供竞技平台,运动员也需要北京来实现他们的体育梦。中方应该为他们所付出的一切努力感到骄傲和自豪。”

圆梦再出发

当地时间10月20日,国际奥委会发布的一份由其委托进行的研究报告显示,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全球转播观众人数超过20亿,成为有史以来数字化参与度最高的冬奥会。

在澳大利亚,民众也高度关注着本次北京冬奥会。据统计,当地第七频道的冬奥赛事直播报道,累计吸引了超过1200万观众。

出征北京冬奥会之前,澳大利亚冬奥代表团团长杰夫·利普舒特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为争取冬奥会的参赛资格,选手们在没有疫苗防护的情况下依然在世界各地参赛,获得积分,为站上巅峰赛场而努力。

北京冬奥会向世界展示的自信(美好将被永远铭记)(6)

曾向南都记者保守估计能在北京冬奥会上取得一至三枚金牌的利普舒特,在冬奥会结束后喜出望外。此次,澳大利亚代表团共获得4枚奖牌(1金2银1铜),创造了该团队参加冬奥会以来的最佳成绩。名将杰卡拉·安东尼更是在自由式滑雪女子雪上技巧决赛中夺得澳大利亚代表团该项目首枚冬奥会金牌。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来自冰雪运动强国挪威。今年1月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他介绍道,“在我们的国家,几乎人人都是冰雪项目爱好者,我本人也不例外,越野滑雪是我经常参与的一项运动。每逢冬奥会来临,挪威人都会不约而同地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中,我们以出色的表现登顶了奖牌榜首位,这一次在北京,我们希望能够再次向这个位置发起冲击。”

北京冬奥会向世界展示的自信(美好将被永远铭记)(7)

在北京冬奥会结束后,挪威代表团以16金8银13铜的成绩连续第二次排名冬奥奖牌榜榜首,并打破了单个代表团在单届冬奥所获得的最多金牌数量。从1924年首届冬奥会开始到北京2022年冬奥会,挪威已经取得了405枚奖牌,位居冬奥历史奖牌榜首位。

不仅如此,索尔海姆还注意到,近年来挪中两国在冬季运动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合作,包括邀请中国运动员赴挪威备战比赛,中国运动员在挪威教练的指导下同本土运动员一起进行训练等。“我对挪中两国的携手合作感到十分高兴。”他说。

运动员的“冬奥圆梦之旅”也在北京实现。

出生于1996年的波兰滑雪运动员奥斯卡·克维亚托夫斯基,通过参加世界杯赛事赚取积分的方式,成功在北京冬奥会前夕进入单板滑雪项目全球排名前三十二名的榜单,获得了北京冬奥会的“入场券”。

北京冬奥会向世界展示的自信(美好将被永远铭记)(8)

在参加北京冬奥会以前,奥斯卡·克维亚托夫斯基曾有过两次来到中国参赛的经历,但这一次比赛对他而言尤为特别。“历史上冬奥会多在欧美国家举办,这次是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首次举办冬奥会,我为能参与其中感到荣幸。”他告诉南都记者,他将会竭尽所能,以100%的准备和能量备战。

赛前,克维亚托夫斯基曾告知南都记者,他为自己设定的目标是进入八强。最终,他在个人项目上取得了第七名的好成绩。“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成绩!”他说,“我很自豪能够代表我的国家参赛,我一定会继续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越滑越好!”

时至岁末,克维亚托夫斯基正式进入了2022-2023赛季的比赛时间。当地时间12月13日,在德国温特贝格举行的国际雪联单板滑雪世界杯比赛中,他与队友携手拿下了平行回转项目的团体铜牌,这也是波兰首次在该项目上登上领奖台。活跃在滑雪场上的身影,一如他在结束北京冬奥会所有比赛后所许下的承诺,“四年后,下一届奥运会,将是我希望继续考验自己的舞台!”

后冬奥时代

筹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以来,中国建设了一大批优质的冰雪场地设施,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群众性冰雪赛事活动,人民群众参与热情持续高涨,参与人数达到3.46亿,冰天雪地成为群众致富、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

近年来,作为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的小萨马兰奇,一路见证了北京冬奥会的筹备工作。他向南都记者表示,多次访华已感受到中国人民对冰雪运动不断高涨的热情,为中国已经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感到开心。

北京冬奥会向世界展示的自信(美好将被永远铭记)(9)

当被问及此次筹备工作中令他印象深刻的举措时,小萨马兰奇曾举例指出,北京冬奥会充分利用了2008年的奥运遗产,不少比赛场馆都是由2008年奥运场馆改造而成;北京冬奥组委入驻首钢工业主题园区;综合利用、改造废旧厂房,建设绿色高标准的冬奥组委首钢办公区;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将实现100%绿色电力供应……

“北京冬奥会处处细节都彰显着,这是一场可持续发展的体育盛会,这与奥林匹克精神相匹配,也树立了奥林匹克运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小萨马兰奇说。

斯皮罗斯·卡普拉洛斯也对南都记者说,中国为冰雪项目建设的基础设施令人惊叹,相信在冬奥会之后,这些设施也定会有力推动这一领域的长远发展。

北京冬奥会向世界展示的自信(美好将被永远铭记)(10)

进入“后冬奥时代”,如何积极谋划、接续奋斗,管理好、运用好北京冬奥遗产,北京已经给出了答案。

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在建设之初就同步考虑了赛时使用和赛后遗产的双重要求,制订形成了场馆遗产计划。如今,一座座冬奥场馆已经拉开了“后冬奥时代”的精彩序幕。

4月16日,北京冬奥会冰壶项目竞赛场馆冰立方正式面向大众开放,游客可参观原汁原味的冬奥景观,全方位体验冰壶运动,身临其境感受冬奥魅力;4月29日,北京延庆奥林匹克园区正式迎客,并实现四季运营;7月9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正式对外开放,公众可近距离接触北京冬奥会“最快的冰”;8月8日,国家游泳中心冰上运动中心对公众开放……

“冷资源”成功拉动了“热经济”。北京作为“双奥之城”,通过筹办冬奥会带动各方面建设,努力交出冬奥会筹办和本地发展两份优异答卷。

聚焦冬奥会和重点产业发展,北京延庆正打造国际滑雪旅游度假胜地,建设群众身边的冰雪场地,促进冰雪与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不少百姓在家门口实现了更高水平的就业;北京首钢园开展全民健身、体育赛事、商业文化活动,打造城市新地标;京张高铁联结起京张“一小时经济圈”,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加快建设,全力打造文旅高质量发展新高地……

冰雪市场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当地时间12月6日,国际奥委会在瑞士洛桑发布了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总结报告,在当天举行的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会议上,北京市副市长、北京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张建东介绍道,目前,北京奥运博物馆正在按照“双奥”特点进行改造,计划于2023年6月23日国际奥林匹克日向社会开放;2023年2月4日至3月4日还将举行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一周年系列活动,进一步扩大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影响力。

小萨马兰奇再度盛赞,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在推动冰雪运动发展、场馆赛后利用、碳中和及水资源等可持续利用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因疫情影响所创造的远程协作等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他感谢各方所做的努力,赞扬“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为国际奥委会日后工作树立了标杆”。

“2022同心走过”系列年终回顾

统筹:南都记者 向雪妮

采写:南都记者 何嘉慧 翁安琪 余毅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