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 郑超/文 邓万里/图

有人深山巡线,二十多年走出十个“长征”;有人爬冰卧雪,在川藏线上战天斗地;有人在百年不遇的特大雨面前,毅然跳入水中检修电路……他们不是传奇的英雄人物,他们是来自河南各地的电力人。

10月23日,国网河南省供电公司开展了“最美国网人”走基层主题宣讲活动,六个电力人登上讲台,分享他们“带电”的青春故事。

23岁的兰考青年,让县供电所“变身”为省级先进单位

1997年,兰考县黄河滩区谷营乡的电力线路是个“老大难”。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当地供电所的职工黄金龙说,那时这里线路老化,欠费、停电是家常便饭,电工连基本工资都没保证,谁都知道这供电所长的活儿不好干。

这个时候,一位23岁的兰考青年,因为在开封供电区第一届青年职工技能大赛上拿了第一名,被组织给“盯”上了。他就是代鑫波,工作刚刚两年,就被调到谷营乡当供电所长,收拾“烂摊子”。

1997年10月,履新第一天,代鑫波眼前的状况,远比他想象中的还要糟糕。整个所里只有3间土坯房,房顶的草一尺高,满屋子都是牛粪味儿。用电管理一团糟,周边农户对电工意见大了去了,看到电工都绕着走。

他在深山巡线,二十多年走出十个“长征”

李留松,今年55岁,是洛阳栾川县供电公司赤土店镇供电所的一名农电工。从当初在村里当临时工算起,他在农电工这个岗位上已经整整工作了25年。这些年来,他走出了十个“长征”。

栾川不川,处处是山,能叫得出名的山头就有12000多个,赤土店的山更深、更大。李留松负责的辖区有14个台区1200多户,方圆300多平方公里,交通状况很差,简易公路走到尽头是碎石路,碎石路走到尽头连路都没有了,只能顺着山上的羊肠小道爬。

最为险峻的路要数通往老虎沟台区的“要命撞”,翻越一次要花上4个多钟头,山上只有一条坎坷的小路,说是路,其实全是在石板上凿出来的,坑洼不平,每走一步都很艰难。

2015年腊月的一天,山里下了大雪,他接到了村民刘老伯的报修电话,就赶紧找了根木棍,一头挑着工具,一头挑着干粮,顺着“要命撞”往上爬,爬着爬着突然脚下一滑,连人带挑子翻下山坡,多亏挑担子的木棍绊在了一棵大树杈上,把他夹在了石头缝里,手上和脸上都划破了,流着血。

他探身向前一看,倒吸了一口凉气,再往前不到三尺远,就是几十丈深的悬崖,“多亏那根木棍和树杈救了我一命,现在想想还后怕。”他掏出手巾擦了擦脸上、手上的血,一瘸一拐地赶到了刘老伯家。

李留松顾不得身上的疼痛,赶紧查线路找问题,活还没干完,刘老伯就端着一碗热腾腾的鸡蛋茶送到他面前,当时,他感到一阵暖流涌入心底,感到再苦再累都值得。

别人给李留松算过一笔账,20年间,他义务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如果是有偿服务,至少可以多收入三四万块钱,但他分文没取,有人说他“亏大了”;可他也给自己算了一笔账,他说:“这20多年来公司号召优质服务,他为大家义务办些实事,做些善事,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取得了百姓的信任,树立了企业的形象,这是一笔无法计算的收入,是用多少钱也买不来的!所以说我一点也不亏!”

获6项实用新型专利(别人工作之余干了啥)(1)

新乡遭遇特大暴雨,这个女汉子冲锋陷阵

2016年7月9日,对于新乡而言,是个难以忘怀的日子。那天,新乡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

当时,新乡10千伏跳闸线路44条,停电台区365个,全城用电告急。下大雨的当天凌晨,因前一晚的事故处理而彻夜未眠的史辛琳,便蹚着没膝深的积水,第一时间赶到公司,组织员工统计受灾情况,指导客户做好防护,预防触电事故,尽最大可能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暴雨过后,为尽快帮助新乡恢复供电,省内兄弟单位纷纷派来救援队。但是,他们不熟悉现场。于是史辛琳作为女同志也带领救援队伍,和他们协同作战,深入各个小区开展排涝抢险和设备检修。经过14天的紧急抢修,受灾小区全部恢复供电。在重新亮起的万家灯火中,两周来没日没夜的她,突然发起了高烧,身上起满了疹子……

回忆起这段经历,史辛琳这个女汉子心里却满是感谢:“我感谢病魔来的时间还算厚道,因为该做的工作都已经完成了。”

获6项实用新型专利(别人工作之余干了啥)(2)

从退伍兵到大工匠,他有113项专利获得国家授权

1992年,郭跃东从部队退伍,来到国网南阳供电公司变电检修室,那一年他22岁。

第一次走进变电站,面对纵横交错的高压线和陌生的电气设备,郭跃东看得眼花缭乱。

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刚开始,要看懂一份图纸都很难。他给自己定下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目标,一定要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内,胜任变电检修工作。

说着容易,做起来难。白天,他跟着师傅熟悉设备,学习缺陷分析方法;晚上,他伏案苦读,整理技术心得。他还报名参加了河南科技学院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自学考试,三年后,他拿到了毕业证书。

对于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他都会记录下来认真梳理,他说:“即便是现在每次拿出来翻阅也都会有新的收获,包括后来的一些工作方法和发明创新的构思,这些笔记功不可没。”

截至目前,郭跃东已有113项专利获得国家授权,20余项科技成果获奖,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2900多万元,在国家正式期刊发表专业技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4部,而这些创新、成果大都是在工作之余完成的。

获6项实用新型专利(别人工作之余干了啥)(3)

爬冰卧雪,他在4200米的高原上调研

来自河南送变电建设有限公司的文宗山,是一位在崇山峻岭工作的送变电人。

他从毕业就一头扎进了电网施工一线,一干就是27年,先后参与组织工程项目上百项,架设线路折单里程超过五千公里,相当于中国最北端到最南端的距离,斩获“抗冰抢险英雄”“川藏联网电力天路建设功臣”、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等众多荣誉。

2013年,川藏联网工程启动建设。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输变电工程,文宗山担任该工程12标段项目经理。在川藏联网施工现场的每一天,都必须和狂风、暴雪、严寒、缺氧、以及强烈的紫外线搏斗。

还记得当年6月,文宗山第一批赶到施工现场。由于此前从来没有高海拔地区的施工经验,文宗山决定亲自带队开展复测,为工程建设开路。

这是一段挑战意志极限的旅程。

复测到最困难的几基铁塔,大家带着睡袋和干粮连续在高原上奋战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在完成最后一基铁塔复测时,大家这才松一口气,回到驻地后,文宗山叮嘱厨房做一顿烩面犒劳大家。

充满了乡愁的队员们满心欢喜地等待着家乡的味道,开锅的时候却发现,由于气压低,一锅烩面被煮成了一锅面糊。看着这锅特殊的烩面,大家百感交集,每个人都吃得热泪盈眶。

在川藏、藏中工程施工的几年时间里,文宗山和同事们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斗志更高”的意志品质,在雪域高原上铸就了一条条“电力天路”,创造了高海拔地区电力建设“零死亡、零伤残、零缺陷”的新记录。

作为一名和电网工程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老兵,文宗山经常说,“电网工程关系千家万户,如果能把这一件事干好,这辈子就值了。”

一毛钱,十分爱 她带头呼吁为留守儿童建图书馆

一毛钱,能做些什么?别急着作答,先来听听国网濮阳供电公司王存华的故事。

2013年,王存华第一次走进黄河滩区是在,当时公司在这里结对帮扶了一个贫困村庄。在跟随扶贫队走访的过程中,王存华发现这个村子并没有她想象中的那么贫穷,除了少数贫困户、五保户和孤寡老人,很多村民家里生活条件还不错,不过,他们的财富基本上是靠外出打工赚来的,付出的代价是让自己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而这些留守儿童,却很难看上一本书。

当时,王存华想到建图书馆,但这谈何容易,她只好把这个想法默默存在心里。

2015年春天,公司面向全体职工征集合理化建议,王存华就把扎在心里的念想报了上去。令她惊喜的是,公司领导不仅给予肯定和认可,还迅速行动起来,面向全体职工开展了“每人每天捐出一毛钱,全年捐出36元钱”的募捐活动,并为这个公益项目取了非常暖人的名字,叫“十分有爱”。

那年六一儿童前夕,第一座“十分有爱”童书馆在濮阳县董家楼小学建成,这个学校100多名孩子几乎全是留守儿童,开馆那天,同学们走进童书馆就像走进了童话城堡,一位叫董光森的小朋友还惊喜地喊道:“哇,就像天堂一样!”

第一座童书馆的成功让王存华倍受鼓舞,随后,她和同事们在黄河滩区又建了两座童书馆。

同年8月,河南省公司成立“十分有爱”工作室,将濮阳模式在全省进行推广,在不到四年的时间里,“十分有爱”一路在安阳、南阳、信阳、驻马店、焦作五个地市落地生根,共募集爱心物资、资金100余万元,建成十分有爱童书馆19座。

(河南商报见习编辑 吴冰 实习生 张惟一)

,